历代章草精选系列:元邓文原章草急就章

副标题:无

作   者:刘明才

分类号:

ISBN:978754803162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古意盎然的章草境界,沉着与痛快兼取,灵动与坚实并存,以章草之古厚隶意为阶,使我们在草书艺术的学习中无论进一步上取战国、秦汉草篆草隶的意象,还是下及晋、唐、宋、元、明、清诸时代杰出书家于今草、大草中率意挥写的气势,皆可在研究章草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自由取用。本丛书所选历代章草名作,首重墨迹,兼及碑石刻本,希望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前言】

草书依时序的发展分为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先有章草,后产生今草、狂草,似乎让人觉得章草即是草书发展的源头。其实若追本朔源来考察,今天因为有二十世纪大量出土的从先秦至汉魏的简牍帛书墨迹为证,使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出篆书是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因实用的需要,逐渐草化形成去圆就方、变纵为横的隶书容貌,又如何在这样的隶变过程中,进一步由古隶草化为奋笔波磔、笔意连动的章草来。这样看来,实际上先秦至西汉简牍帛书墨迹中,由篆而隶草化后出现的草篆草隶才是后世草书的真正源头。因此,应该说章草是最早成熟的草书字体才对。

通过这样的比照,我们也能明了,以魏晋时期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字体的定型为分水岭,此前,书写的表达伴随着文字的演化,以一种潜在的审美追求呈现出天然自在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后,因字体的定型,审美意识的觉醒,书法以文字为载体而呈现出更为鲜明自觉的艺术追求。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在历史的时空中,经由无数的参与者广泛实践后,以避繁趋简、便于实用为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逐渐演化成为后人所约定俗成的字体形式。诚然,这期间个别历史人物对文字的归纳整理、概括简化曾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该种字体的创造显然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因此,现在看来前人简单的断言程邈造隶书、王次仲造楷书、刘德升造行书、史游造章草的说法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对于章草而言,因其时常用于奏章之说,或取“章”为条理规范之意而得章草之名即稍可信。从文字书写自然发展的草化原理上来看,快捷便利的实用要求一方面促使文字在草化过程中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地在正体形态上的发展,另一方面旧字体在进一步的快速草写中,书写的随意繁杂必然导致新字体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出现某些难以识读的混乱现象,这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对草体的繁杂错讹进行规范整理,草法自然顺时而成。如章草中往来映带、省简笔画的规范,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意,固定偏旁简化的书写方法,以及一系列省略、速写、替代的原则等等,章草便逐渐形成。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章》即是以字书的形式,将草书写法固定以便作为规范普及之用,这恐怕也就是史游创章草说的原因之一吧。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汉兴有草书”,这里所指的草书显然是章草初成之时的形态,但章草之大盛却在汉末魏晋之际,其时草书名家辈出,杜度、崔瑗、蔡邕、皇象、卫瓘、索靖、张芝、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等等。其中,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进一步顺时势之发展,去章草之波磔规矩,增其圆转映带,强化字字之连动顾盼,变而为今草。再延至唐代,张旭、怀素出,大草随兴,字迹连绵飞动,变化万千,已完全呈现出纯艺术的审美追求了。由此也可知,章草衰于隋、唐、五代、两宋,如此长的历史时段却主要是今草、大草的舞台,诸多草书名家,虽然其中间或有笔下流露出章草意趣者,诸如释智永、孙过庭、贺知章辈,但乏于以章草独擅其长之人,后世所定的隋人书史孝山《出师颂》已算是其时最杰出的章草佳构了。

元明两朝章草复兴,得益于赵孟頫崇古之思路,其中于章草发展个性突出者尤以康里巎巎、杨维桢、宋克为著,其他诸多草书名家虽不以章草称绝,但笔意中融入章草之古韵,倍增其草书高华之气,王宠、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为其中之翘楚。清代至近世,书家多有研习章草兼容于它书者,以八大山人、沈增植、于右任、李叔同、鲁迅称善书坛,其中王世镗、王遽常、高二适更留意于章草,于此当然创获较多。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对于章草的研究借鉴,几乎是所有在书法上怀抱理想者不可回避的课题。章草字字独立,线条运动变化单纯,线质以凝重朴实为主,因其直接由古隶演化而来,故章草字体中富含古意、隶意。书法中古意的寻求自然要由篆隶书中去汲取营养,但在今人所能见到的先秦至两汉的简牍帛书墨迹之前,古人所说的篆隶书常常指的是留存于碑刻摩崖及钟鼎之上的金石文字,金石文字因其几经翻制转刻,加之时光的浸染,笔迹形态偏于凝重迟缓,偏于拙涩苍茫的感受,而秦汉简牍帛书中的前人墨迹则明显呈现出另一番古质的趣味,在率意自由的书写中与金石文字相比较,真切的墨迹体现了更加灵动迅捷、飘逸酣畅的笔势变化。将陆机的《平复帖》,隋人所书《出师颂》与这些墨迹并置而观就不难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自然手书的鲜活气息。时事变迁,唐以后,人们就很难见到魏晋以前的古人手书墨迹了,此后人们所体会的古意就多源自对金石文字形态的臆测推想,同今天我们面对如此多前人书法遗迹的学习环境相比较,今人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想象篆籀气象、古厚隶意在今日的书坛应该会有更加鲜活的表达吧。

通常,避难趋易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本性使然,对于书法学习和欣赏也不例外,流利秀媚之作容易为大众接受,而古拙劲涩之书就难于被常人所赏了,“夫古质今妍,数之常也,爱研薄质,人之情也”———虞龢《论书表》,章草之古拙质朴与今草之流畅妍媚相比,恐怕正是它未能于后世持续兴盛,而渐趋沉寂的原因吧。古质和流媚既显现出时代书艺发展的递相变化,又在每位书家的书风选择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判断。无论是书风中偏于古拙朴素的追求,还是强调流畅华美的表现,事实上高妙的书作在这两方面是皆有所取的,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说到古意,自然涉及对古的理解。对古的描述很容易运用到“朴”“素”“远”“深”“苍”“老”等字眼,古的东西往往给人以单纯、质朴的感受,所以古的意境就自然高华、绝去雕饰。艺术上对古意的论述多有历代书画名家的极力倡导,特别是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对后世影响极大。虽为论画之句,但也同样适用于书艺的评品。从艺术之于人类心理感受的表达来看,对古意的追求本质上其实是人在精神世界里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浅薄庸俗、浮华虚假现象的厌恶,对单纯朴实、真诚天然的已逝生态环境的渴望,我们向往过去的美好,如同成年人羡慕儿童那单纯朴素的心、眼一样,并非真的想去实现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返老还童,而是在心灵的世界里珍惜那种去除功利、平淡天真的情怀。所以由此而观“古”又是淡的、静的、净的。古是一种境界,古是一种心态。对古意的追寻当然也就不仅仅是书法研习中的重要方向了。\n


目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历代章草精选系列:元邓文原章草急就章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