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千年越秀山》是一本全面梳理广州著名风景名胜区越秀山自先秦以来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沿革的一本专著。书稿共分十章,以中国历史时代的分期为分章标准,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胜迹兴废、人事更替由点及面进行详略恰当的梳理,从某种程度上也基本展现了广州千年来的沿革,可以说是本书是一本了解地道广州文化的重要资料。
目录
概述
一 山体构造与山势
二 地域范围
三 名称演变
1.越王山·王山·越台山·
粤台山·越台
2.越井冈·越井岗·越岗·越冈· 台冈
3.天井冈·天井岗·天井
4.玉山
5.越山
6.番山
7.尧山
8.北山
9.羊山
10.粤秀峰
11.越秀山·粤秀山·观音山
四 湖、池、溪、渠
1.沉夜湖·莼湖·芝兰湖
2.甘溪·文溪
3.东西二濠上游段
4.驷马涌
5.菊湖·将军大鱼塘·挞子鱼塘
6.六脉渠
五 民俗
1.上巳·重阳
2.登高·扫墓·放纸鸢
3.观音诞·观音开库·观音借库
4.人日
5.郑仙诞
6.山歌会
六?历代风景名胜区
七?历代墓葬区
八?军事要地
*章?秦汉时期
1.越王台·粤王台·武王台·歌舞台·歌舞岗
2.朝汉台·朝台
3.粤王井·越王井·九眼井
4.赵佗墓·越王冢
5.象山·象岗·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
6.任嚣墓
7.浚甘溪·辟山路
第二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甘泉池·陆公亭·甘泉亭
2.越冈院·越岗院·鲍姑祠·悟性寺
3.北庙
4.芝兰湖及其变迁
第三章?隋唐时期
1.清真先贤古墓
2.药师庵·王姑庵
3.北庙
4.菊湖
5.余莫亭
6.王涣墓
第四章?五代南汉国时期
1.甘泉苑区
2.流花桥·横浦·民乐桥·
民乐亭
3.游台·呼銮道·呼鸾道
4.郊坛·郊台
5.悟性寺·万善寺·观音阁·
半山亭
【书摘与插画】
概 述
越秀山,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处于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越秀区内,如同镶嵌在广州乃至岭南大地上的一颗翡翠。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3°08′42.1″,东经113°15′23.2″,是白云山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城区的余脉。越秀山一带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光热足、雨量充沛等特征,造就了这片难得的绿化宝地。
越秀山南北长约1100米,宽约1000米,方圆约110万平方米。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包括蟠龙岗、桂花岗、木壳岗、长腰岗、鲤鱼头岗等,而湖泊则包括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等,山岗和湖泊相互辉映,共同成就越秀山的美丽景色。
自古以来,越秀山就是广州的风景胜地,入选历代羊城八景。越秀山山水相映成趣,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更兼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人文传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20世纪20年代后,这一地区被划分出来,建成粤秀公园(越秀公园),这是广州较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广州规模*的综合性公园。今越秀公园内有古迹多处,诸如镇海楼、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等,并且被列入省级地质遗迹区,因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并存的“双遗产”特征,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数千年来,古老的越秀山历经沧桑,见证了羊城二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而今天的越秀山苍翠、美丽,默默地守望着广州的兴旺与繁荣,也将伴随现代化的广州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 山体构造与山势
越秀山是省级地质遗迹区。据《广州市地质遗迹研究》介绍,越秀山山体由8亿年前的早震旦世地层构成,岩性自下而上由一套长石石英砂岩、白云母石英粉砂岩、冰碛泥质砂岩、冰碛含砾泥质砂岩、砂砾岩及铁矿层组成。地层基本上保持层状,水平层理清楚,岩石只经过很轻微的变质作用,还可采到古藻类微古植物化石,是一个具有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地层对比意义的重要科学价值的地层层位。
越秀山南北与东西,均有两组方向不同的断裂把山体切割成菱方形,并统一抬升,记载了8亿年前地球*古老的冰川事件——震旦纪古冰川沉积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各个地壳构造运动演化的历史。
今天广州城区附近的地形,由北而南分为白云山山地、越秀山丘陵、市中心台地和南部珠江平原四种类型。
越秀山丘陵,由白云山下西南端一大片80—100米的丘陵地组成,和白云山走向一致,即呈东北—西南走向,呈长条状分布。东南面即登峰走廊(从小北通往白云山的谷地,属古文溪河谷地带,为越秀山东南麓),西北面即景泰坑和流花溪(南北走向,在流花桥下流过)。
丘陵地因受沟谷分割深切,所以每个丘陵都明显有陡峭的山坡,这使广州北面城墙(镇海楼及其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城墙)不必开凿护州城的濠池,因为城墙下是陡峭山坡,自然形成坚固的护城屏障,易守难攻。
古人称越秀山为省会主山,视为“南武之镇山”(清道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镇,一地*主要的山峰)。越秀山的*峰,是镇海楼东北方的蟠龙岗(今四方炮台遗址所在山岗),高70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这样描述:“越秀山踞粤城*处,凭高下瞰,远江如带,目尽炎海。”
粤秀山北接白云山,南连禺山、番山,再往南下沉于海(珠江)。“粤秀山在广会城内之北……又北为白云山,又北东二百余里为罗浮山,蜿蜒而来,龙跃凤翔,而钟于广会。”(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迂冈书院记》,这就是古代广州城的山脉大势。明末清初屈大均如此描述:“三山之脉,自白云蜿蜒而来,为岭者数十,乍开乍合,至城北耸起为粤秀,落为禺,又落为番,禺北番南,相引如长城,势至珠江而止。”(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三山》)
随着城区发展,番山以南的珠江滩涂淤涨成陆,并向南推移,原“下沉于海”的山势逐渐湮没。南汉时,番、禺二山被凿低。到了现代,原岗陵地遍起楼宇,山势渐失,以至不复得见。
古代越秀山林木繁茂,古树名木众多。1956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部地方性植物志《广州植物志》,载录了广州市区和郊区的野生和栽培高等植物198科、871属、1561种、80个变种,其中相当一部分种类成长在越秀山地域。
东汉广州人杨孚(1至2世纪)撰写了*早记述岭南风俗、物产的文献《异物志》,记载了广州30多种动物,有狐母、猩猩、殃牛、大猪、麇狼(麋鹿)、鼠母、鼯、灵狸(灵猫)、白蛤狸等。一千多年以后,陈大震、吕桂孙约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写成的《南海志》仍有这样的记载:“兽:象、虎、豹、狼、鹿、麞、麖、麋、麂、野猪、獭、猿猴、豪猪、刺猬、山川甲、香狸、白面毡、金钱狸、鼠狼、白鼠、豺、羚羊、熊、猩猩、鏖。”直到明代,越秀山上虎豹等猛兽仍甚多。明天顺八年(1464),“城西有虎暴”(清嘉庆《羊城古钞》引《南海县志》),即有老虎到今西关地区伤人。清乾隆《南海县志》亦载:“明崇祯十四年秋八月,虎至(广州)城北濠,居民环捕,竟逸去。”
关于虎患,民国时期还有记载。“1941年6月27日 广州小北外田心乡后街21号之一,于晚8时许发现猛虎一头,衔去5岁女童一名。次日,登峰路旧红棉酒家后岗及黄花岗附近亦连续发现被虎咬毙童尸两具。”(《广州市志·大事记》)猛虎来自何处?可能与越秀山有关系。
二 地域范围
打开今天的广州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越秀公园为四条马路所包围,西为解放北路,北为环市中路,东为小北路,南为应元路,这也是今天广州人心目中的越秀山范围。
在古代,越秀山没有明确界限,但其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大致西至流花桥、芝兰湖(今流花湖公园是其遗址的一部分)、今东风路与人民路相交处的西山高岗一带,东至东濠及其东侧一带岗丘,南至今东风路一线,北至山坳(今环市中路。再北属白云山范围)。本书所记越秀山史迹和演变,大致在此范围内。
事实上,古人还有将今东风路以南和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北地域视为越秀山麓,如今城隍庙一带为古西竺山,就被视为“越秀山麓”。今人也有称广州市政府大院在“越秀山南麓府前路北侧”(《广州市地名志》)。亦有将东濠以东地域记为越秀山范围的。更有漫无边际的,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的现存*一部越秀山专志《白云越秀二山合志》,更是将城外西关十八甫、珠江南岸河南岛都写到了,记述范围包括当年整个广州城及城郊。
三 名称演变
今天广州人说越秀山,一般指越秀公园,历史上,越秀山有过许多名称,与其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1.越王山·王山·越台山·粤台山·越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军平定岭南。10年后的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在今广州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南越武王);并在山上修台(越王台),传言死后葬于此(但并未发现),故后人称为越王山(简称王山)、越台山。“粤秀一名王山,以佗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古代“粤”“越”相通,故又称粤王山、粤台山。
这是越秀山在文献记载中*早的名称。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成书的宋代地志“百科全书”《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东南路·广州·景物》,记述当时广州城及四周一带名胜,其中的“王山”即今越秀山。
元大德《南海志》称越秀山为越台山,载南宋嘉定二年(1209)重建南海县学“于县东六十步,前瞰城濠,背枕远碧,千佛塔立其右,如文笔卓然;越台山拥其左,若屏障森列”。当年房屋低矮,故远望越秀山高耸若屏障。
明初标今越秀山为越台山。(见明解缙《永乐大典·广州府番禺县之图》)明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黎民表有《粤台山怀古》诗。亦有将越台山简称为“越台”的,如清嘉庆《羊城古钞》:“鲍姑井在越台西南。”
2.越井冈·越井岗·越岗·越冈·台冈
今广东科学院北端有古井,相传为赵佗开凿,故名粤王井。古井北面山岗便被称为越井冈,或称越井岗,即今越秀山。这名称大概始于东晋,当时南海郡守鲍靓在今三元宫地建道院,名越岗院(或称越冈院,今三元宫前身)。所谓越冈(越岗)即为越井冈(越井岗)简称。此名一直沿用。
唐开元四年(716)张说的《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有“旅忘家兮扃夜开,越井冈兮石门道”句。《全唐文·为濮阳公陈情表》有“越井朝台,备经艰险;贪泉浈水,益励平生”句,越井即越井岗,朝台即朝汉台。唐末刘恂《岭表录异·补遗》载:“越井岗岗头有古台基址……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为越王台。”
南宋方信孺任番禺县尉时,约于开禧二年(1206)撰成《南海百咏》,辑有咏广州名胜史迹七绝100首,并在诗题下叙其所在及沿革等,其中便有越井冈。“越井冈。《番禺杂志》云:一名台冈,一名越王台。《南越志》谓之天井冈。在城西北三四里。”宋郑熊的《番禺杂志》写成于北宋初,故可知越秀山在南汉与宋代又曾名“台冈”,当是越王台与越井冈的混合简称,但此名只是偶一见之,并不流行。
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广州府部》载:“粤洲书院,在越井冈麓。明成化中,郡人黄畿建。”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载:“三元宫,在越井岗。”又载:“九眼井,在越井冈下。”引文中的越井冈、越井岗都是指越秀山。
3.天井冈·天井岗·天井
天井冈又称天井岗,*早见于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天井冈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又称:“天井冈,南海县北四里。”都是指越秀山。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的《广东南路·广州·景物》记述当时广州城及四周一带名胜,其中有“天井岗”。
在其他文献中,亦有简称为“天井”的。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