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丛:在高山和天空之间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彩虹

分类号:

ISBN:978710806276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部文集,收录了陈彩虹先生的十八篇文章。大部分文章是近年写作和发表的,少量几篇成文稍早些,考虑仍不违时,略加修改后列入其中。从内容上看,主题有些分散,第四次产业革命、经济学、经济生活,以及人与社会,都有涉及。


目录


自 序

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上帝、数据和故事

大数据的困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繁荣?

聚沙成塔,塔成于沙

现代经济学与生活常识

走一走“奥地利之路”

红绿黄灯是干什么用的?

货币的未来

世界经济的大衰退正在到来?

关于体制思维

关于经济战略思维

“独木桥困境”与道德底线意识

经济学家和普通人

“以人为本”的管理悖论

在高山和天空之间:关于生命有限和无限的追逐

我读俄罗斯

湖南人与“湖南人”


【书摘与插画】

上帝、数据和故事

早些年,在读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作品时,中国落后是由于“数目字管理差”的判断,印象极其深刻。黄先生将“数目字”管理的准确和意识形态统辖的笼统,做了直接的褒贬对比。潜台词是,中国人图强发奋,跻身世界强国,当“以史为鉴”,重视数目,万万不可只是“大概”而已。如此观点,大可名冠“仁宇结论”与史共存。

近年来,读了多本“大数据”著作,其中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和《数据之巅》,读来振聋发聩。涂先生明言,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和开放数据,是现代国人面临的严峻挑战。大有历史呼应的意味,涂先生发出了新时代的“仁宇结论”,依然是民族和国家强盛的警醒之言,让人不由得升腾起深深的敬意。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当我们过于强调从而过量渲染某个方面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逻辑偏差。应当说,在流行颇多的“大数据”文字里,这种偏差是较明显的。无疑,它们不只是逻辑上的争议问题,基于“大数据”的时代功能,它们会引致出偏颇的实践经历和结果。

上帝、人和数据

这是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在汉语里,“除了”一词具有英文中“besides”和“except”的两重含义。“besides”表达的“除了”,是一种相加关系,如“Besideshim, we all went tothe movies ”(除了他之外,我们都去看电影了),其中“他”和“我们”是都去了;而“except”的“除了”是排除性的,如“We all went to the movies except him”(除了他之外,我们都去看电影了),这里的“他”不在看电影群体之中。上面名言中的“除了”,是相加的,还是排除在外的?

显然,由于上帝和人的完全不同,“除了”一定是排除性的。只要你是人,就必须用数据说话;上帝,则可以排除在“用数据说话”之外。很不幸,这种解释,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上帝和人不可避免地归属到了同一群体之中,他们只有“说话方式”的不同。“除了”所排除的,只是上帝和人在用数据问题上的“必须与否”,却排除不了上帝和人同处在说话主体位置的共性。

一个逻辑的偏差生成了。

如果说,上帝不等于人,将两者放在同一位置上进行“说话方式”差别的比较,就全然没有基础,这如同“除了动物,我们都去看电影了”一样怪异;如果说,上帝等于人,比较的基础有了,内在的逻辑冲突就出现了―因为“任何人”一旦包括上帝,上帝也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此名言前后就是自我否定的了。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放弃用上帝做比较,仅仅说“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便可逃离逻辑深渊。

我理解,作者之所以要动用“上帝”做文章,在于试图以一种*的方式,加大对“大数据”神奇性的渲染。不曾细想的是,这等说法在逻辑上的偏差,很可能导致人们疑虑“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现实功能。要知道,人们大多笃信,离上帝近的东西,离人类科学认知和现实生活会很远。

解说“大数据”名言的逻辑偏差显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将“大数据”的功能*化,会对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和伤害。因为*化,大数据就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

实际上,“大数据”这种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管控人,不时挤掉人主体地位的事情,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东方人关于“自己立个菩萨自己拜”的理念,早就对此现象有过深刻的批判。人类制造了机器,人就时常依附于机器;人类创造了组织、制度,人就被组织和制度统治;人类发明了货币,人便成了货币的奴隶;人类推崇宗教,信教者就有了心中的“主”而忘却了自己。在某种视角上看,人类追寻的自由和进步,不只是在改造和创造世界中获得,还要在摆脱自己创造物的控制和束缚中获得。无奈的是,人类已经有过的深刻认识和实践,仍然无法消除对创造物的顶礼膜拜。这种根植于人性中的东西,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反复地提示和警醒。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读书文丛:在高山和天空之间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