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打开《周易》这部神奇的经典,走进源远流长的易学文化长河,我们就会发现她是广博而精深的,其中蕴含着魅力无穷的人文智慧,也是宝贵的精神境界。概括地说主要有:顶天立地之人——人从哪里来、人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怎样;面对困境的智慧——苦心励志、百折不挠、困境求通、养精蓄锐;顺境中善于把握自己——果断行动谋求新发展、凝聚力量干大事、保持清醒戒骄戒躁、乐不忘忧;与人共事的理智——谦诚团结合作、讲究领导策略艺术、善于当好助手配角、上下交感和而不同、知变应变与权衡取舍;吉凶之间求福避祸——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命运观、坚守理性务实的信仰、以孔子为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随文配图,全面而简明地展现这些智慧与精神,注重经世致用,突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意义与个人做事、治学、成才、理家、交友、接物等方面借鉴价值。目录
*章 顶天立地之人
一、人之初生
二、人之长成
三、进德修业
四、三才之道
第二章 面对困境的智慧
一、万事开头难
二、面临重重艰险
三、在遭遇不顺的时候
四、等待中的大智慧
第三章 顺境中善于把握自己
一、采取行动的要义
二、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智慧
三、财力富足时
四、有了大成就的时候
五、安乐之时的警戒
第四章 与人共事的智慧
一、交友的信条
二、领导的策略与艺术
三、怎样当好助手
四、知变应变与权衡取舍
五、革故鼎新求发展
第五章 吉凶之间求福避祸
一、吉凶之间推命运
二、理性务实的信仰
三、孔子与《周易》
四、祈福避祸
五、生生不息
六、人生感悟
【书摘与插画】
人之初生
没有生命的宇宙是混沌的整体,也就是元气充盈的天地未分的状态。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见一阵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盘古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他的毛发,变成了遍布大地的草木……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完美的宇宙。关于宇宙生成,《周易》认为是元气的逐步衍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所谓“太极”就是元气充盈的混沌的整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两仪”就是由元气所生的阳气和阴气;“四象”就是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时令上又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四象再衍生,就形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对应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
《 易传》从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再到八卦的衍生关系,大体上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是一致的,从数字上则表现为“1→2→4 →8”的逻辑推演,这看起来是很奇妙而有趣的。
阴阳对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古老又重要的范畴。无论是甲骨文或者金文,“阳”字均与“日”字相联系,因为太阳高悬,光芒下射,光照到的地方就叫作阳;人们认为“阴”为背日或日所不及,取阳之相反义,是相对于阳而言的。先秦典籍中阴与阳连用,既指阴阳二气,又作为两种相对待的势力和因素。阴与阳在《周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阐明,在自然界,阳代表天、太阳、运动等,阴则表示地、月亮、静止等;在人类社会中,阳代表男、君、刚健、有为等,阴则表示女、臣、柔顺、宽容等。阴与阳作为二气和两种因素,既相互排斥和对立,又相互依存、吸取和渗透,并相互转化,变易无穷。阴阳对待、对偶而又和顺、协调、统一,阴阳流转、变易,这是贯穿整部《周易》之中的精髓,也是解读这部历来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文化经典的关键。人们把握住了它,犹如找到了打开这座蕴含瑰丽而无穷智慧宝库的钥匙。
太极化生
提到“天”,人们当然想到日月星辰、风雷雨雪。概而言之,天为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细而言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所能看到和想象到的宇宙空间,二是指地球以上的大气层。前者是天文学、宇宙学研究的对象,后者则是气象学研究的对象。这两层含义《周易》都曾论及。但是,《周易》论天之诸象,不是泛泛而论,而是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例如,《系辞传》就把人的生命与天象对应起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地”是与天相对的概念,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够离开大地,连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大地配合上天,开创化生万物,地球上才有了生灵。大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立足的根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南宋)晋公子重耳落难出逃,经过五鹿(今河北汴阳县东)时,饥肠辘辘,于是向当地人乞讨,但当地人很不礼貌,从地上捡起土块塞给他。他非常气愤,想要揍那人。他的谋士子犯劝阻说:“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土地呀!”言外之意,有了土地就有了建立社稷的基础。重耳明白了,于是向土地行礼,“受而载之”。后来重耳强大了,打了回来,占领了卫国的土地,果然受土得福,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大地对生命的意义曾引起古人(不止一个民族)的顶礼膜拜,这种崇拜在今天仍然留有痕迹。游子远走千里,随身携带故乡一抔土;现代诗人极为抒情地说:“啊,地球,我的母亲!”
天地开创化生万物,于是宇宙中才有了生灵,生命的不断演化和提升,才有了万物之灵的人类。这是一个完整的序列,《周易》的《序卦传》对此作了非常清楚的推演: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男女构精。万物生成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顺序是: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
礼义是专对人而言的,只有人类才有仁义、礼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也只有人才能尽其仁义、礼义而“成人”,并进而“成物”。人的仁义与天地之阴阳、柔刚是一种生命的“进化”关系。阴与阳(柔与刚)作为两种普遍的要素,也是两种基本的功能,推动自然界变化,产生了一切生命。自然界的生成变化向着一个有秩序的目的进行,人的仁义之情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