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香港”的说法,来自于王德威“小说中国”。王德威“小说中国”的概念并没局限于“由小说看中国”,而是“强调小说之类的虚构模式,往往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国家的建立与成长,少不了鲜血兵戎或常态的政治律动。但谈到国魂的召唤、国体的凝聚、国格的塑造、乃至国史的编纂,我们不能不说叙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说(虚构!)之必要。”
本书作者从小说出发,试图在历史建构的意义上辨析复杂多变的香港文化身份,同时从都市出发,建立了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视角。与已有的成果相比,此书的研究视野是全新的,与仅限于一般性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香港文学史截然不同。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
目录
史想像
第一章东西之间
第一节殖民书写
艾特尔《中国的欧洲》-《遐迩贯珍》;
道尔《黄与白》-克莱威尔《大班》《望族》-毛姆《彩色的面纱》
第二节文化认同
侣伦《黑丽拉》;
昆南《地的门》-刘以鬯《酒徒》-金庸《鹿鼎记》;
陈(左为“钅”右为“惠”)勋《香港杂记》-陈映真
第二章岛与大陆
第一节中国香港
王韬《循环日报》-黄小配《二十载繁华梦》;
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
第二节中原心态
闻一多-鲁迅、胡适;阮朗-陶然;
王韬-叶灵凤-张爱玲-王安忆
第三章香港意识
第一节本土性的演变
侣伦《穷巷》-黄谷柳《虾球传》-舒巷城《太阳下山了》
第二节我城
西西《我城》、《浮城志异》、《肥土镇灰阑记》;
也斯《剪纸》、《养龙人师门》、《烦恼娃娃的旅程》
第三节失城
李碧华《胭脂扣》-黄碧云《失城》-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下篇本土经验
第四章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
第一节商业性的批判
刘以鬯《酒徒》
第二节都市化的抗拒
舒巷城-海辛-黄春明
第五章文学的都市性
第一节现代香港的故事
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第二节现代性的反省
钟晓阳-李碧华
第六章大众文化的空间
第一节香港的情与爱
梁凤仪-亦舒
第二节“现代性”形态与“后现代”走向
梁羽生-金庸
参考文献要目
香港小说要目
香港作家简介
索引
出版后记
第一章东西之间
第一节殖民书写
艾特尔《中国的欧洲》-《遐迩贯珍》;
道尔《黄与白》-克莱威尔《大班》《望族》-毛姆《彩色的面纱》
第二节文化认同
侣伦《黑丽拉》;
昆南《地的门》-刘以鬯《酒徒》-金庸《鹿鼎记》;
陈(左为“钅”右为“惠”)勋《香港杂记》-陈映真
第二章岛与大陆
第一节中国香港
王韬《循环日报》-黄小配《二十载繁华梦》;
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
第二节中原心态
闻一多-鲁迅、胡适;阮朗-陶然;
王韬-叶灵凤-张爱玲-王安忆
第三章香港意识
第一节本土性的演变
侣伦《穷巷》-黄谷柳《虾球传》-舒巷城《太阳下山了》
第二节我城
西西《我城》、《浮城志异》、《肥土镇灰阑记》;
也斯《剪纸》、《养龙人师门》、《烦恼娃娃的旅程》
第三节失城
李碧华《胭脂扣》-黄碧云《失城》-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下篇本土经验
第四章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
第一节商业性的批判
刘以鬯《酒徒》
第二节都市化的抗拒
舒巷城-海辛-黄春明
第五章文学的都市性
第一节现代香港的故事
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第二节现代性的反省
钟晓阳-李碧华
第六章大众文化的空间
第一节香港的情与爱
梁凤仪-亦舒
第二节“现代性”形态与“后现代”走向
梁羽生-金庸
参考文献要目
香港小说要目
香港作家简介
索引
出版后记
小说香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