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of dual track system: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2
副标题:无
作 者:张军著
分类号:
ISBN:978720802618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1.3 方法论
图7.4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1)
图7.5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3)
图7.6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3)
图7.7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5)
图7.8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5)
图7.9 前苏联的改革:市场份额
图7.10 前苏联的改革:总产出
表格目录
表1.1 中国经济改革的绩效:1978——1992
表1.2 东欧和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1.3.1 本书的研究方法
表1.3 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的年增长率(%)
表1.4 中国工业产值的所有制份额(%)
表1.5 中国工业的生产力增长率(估算)(%)
表2.1 主流经济学家的政策处方:一个对比
表3.1 改革的方式与制度变迁的方式
表3.2 价格改革的方式(正规的定义)
表3.3 改革前中国中央直属企业产值与单位数的份额(以工业部门为例)
表3.4 改革前中央统配和部管物资品种量的演变
表3.5 改革前地方计划负责分配的产品份额(%)
表3.6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在工业部门的合法过程(1979——1985年)
1.3.2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西方经济学”
表3.7 改革后企业产品自销率的分布(%)
表3.8 改革后企业原材料的市场采购比重的分布(%)
表4.1 改革的目标模式分类法(科尔内)
表4.2 企业的市场自销率与产出增长率的关系(%)
表4.3 四川机械行业的钢材消耗增长率与产值增长率(1984)
表4.4 煤炭的计划外增长
表5.1 俄罗斯经济的负增长(1990——1993)
表6.1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表6.2 按所有制分解的中国工业的增长(1980——1992)
表6.3 中国工业产出的所有制份额的演变(1982——1992)(%)
1.3.3 经济研究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职能
表6.4 中国工业产出增长的所有制来源(1978——1992)(%)
表6.5 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的不同估算
表6.6 改革以来国有工业部门的赢利率下降趋势
表6.7 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制度约束的排序
表6.8 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1991)(%)
表6.9 国有企业行为的测量结果(1980——1990)
表6.10 按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分解的工业产出的变化
表7.1 中国和前苏联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分布结构(占劳动力的%)
表7.2 中国财政收入与企业亏损补贴(1981——1992)
表7.3 重要原材料的国家计划分配比重的递减趋势(%)
2.
改革方式与经济理论
2.1 激进改革思想的演变
2.2 激进与渐进改革的逻辑
2.3 改革与经济理论
2.3.1 改革经济学、正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1.
2.3.2 关于变迁的理论与新古典主义
3.
中国的改革方式
3.1 改革方式的进一步界定
3.1.1 再论改革方式的“两分法”
3.1.2 关于渐进方式的“两部门理论”
3.1.3 改革方式与产业组织
3.2 中国工业部门的价格双轨制
3.2.1 价格改革的方式
3.2.2 关于价格双轨制的早期评论
导论
3.2.3 价格双轨制的演变
4.
价格双轨制的效率特征
4.1 伯德的一般均衡模型
4.1.1 一个微观分析框架
4.1.2 一般均衡分析及其效率特征
4.2 对双轨价格的进一步讨论
4.2.1 关于伯德模型的假设条件
4.2.2 价格双轨制模式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4.3 价格双轨制的动态特征
1.1 问题的提出
4.3.1 “计划外的增长”
4.3.2 “串轨”与价格双轨制的稳定性
5.
配额约束下的价格双轨安排
5.1 “供给流失”的理论模型
5.1.1 价格控制的“两部门模型”
5.1.2 信息不确定模型
5.2 有配额控制的价格双轨制
5.2.1 考虑配额约束的作用
5.2.2 寻求投入品配额与非价格支付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5.3 “体制外改革”的不同路径
5.3.1 前苏联的“体制外改革”
5.3.2 中国的“体制外改革”
6.
价格双轨制下的生产增长
6.1 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
6.1.1 制度结构的改革
6.1.2 国有部门的增长方式
6.1.3 一个动态理论的解释
6.2 价格双轨制条件下的产业组织理论
1.2.1 “中国之谜”
6.2.1 一个修改的主导部门模型
6.2.2 补贴和管制定价能力
6.2.3 考虑边界竞争的作用
6.2.4 边界进入的格式
6.3 价格的完全自由化与国有部门的垄断
6.4 简短的评注
7.
中国的改革为何比较成功?
7.1 改革方式与改革的初始条件
7.1.1 两种不同的解释
1.2.2 关于改革路径的理论
7.1.2 关于“初始条件”
7.2 改革起点、改革方式与改革路径
附录: 主导厂商模型的一般形式
参考文献
图形目录
图1.1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978—1992
图1.2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1978——1992
图4.1 价格双轨制下的帕累托效率——生产组合的优化
图5.1 改革前的计划配置状况
图5.2 价格控制与投入品流失
1.2.3 工业部门的改革
图5.3 初始配置无效率状态下的“流失”
图5.4 过渡中的“J”型总产出曲线
图5.5 配额约束下的福利
图5.6 不利的配额
图5.7 寻求配额的“最优”努力
图5.8 俄罗斯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工资指数(1992年1月——1993年1月,1991年12月=100%)
图5.9 中国价格市场化的时间轨迹:1978——1991
图5.10 中国的通货膨胀(1978——1992)
图6.1 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1981——1992)
图6.2 主导厂商均衡的标准模式
1.2.4 解释非国有部门的成长
图6.3 价格双轨制下的主导部门均衡
图6.4 补贴下的计划外生产
图6.5 管制定价能力下的生产均衡
图6.6 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竞争(省略“计划内”部分)
图6.7 中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演变(1978——1991)
图6.8 价格完全自由化条件下国有部门的垄断
图6.9 国有部门对宏观稳定方案的理性反应
图7.1 国有部门计划外生产的线性图解
图7.2 模拟指南
图7.3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1)
1.3 方法论
图7.4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1)
图7.5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3)
图7.6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3)
图7.7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5)
图7.8 中国的改革:总产出(No=5)
图7.9 前苏联的改革:市场份额
图7.10 前苏联的改革:总产出
表格目录
表1.1 中国经济改革的绩效:1978——1992
表1.2 东欧和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1.3.1 本书的研究方法
表1.3 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的年增长率(%)
表1.4 中国工业产值的所有制份额(%)
表1.5 中国工业的生产力增长率(估算)(%)
表2.1 主流经济学家的政策处方:一个对比
表3.1 改革的方式与制度变迁的方式
表3.2 价格改革的方式(正规的定义)
表3.3 改革前中国中央直属企业产值与单位数的份额(以工业部门为例)
表3.4 改革前中央统配和部管物资品种量的演变
表3.5 改革前地方计划负责分配的产品份额(%)
表3.6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在工业部门的合法过程(1979——1985年)
1.3.2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西方经济学”
表3.7 改革后企业产品自销率的分布(%)
表3.8 改革后企业原材料的市场采购比重的分布(%)
表4.1 改革的目标模式分类法(科尔内)
表4.2 企业的市场自销率与产出增长率的关系(%)
表4.3 四川机械行业的钢材消耗增长率与产值增长率(1984)
表4.4 煤炭的计划外增长
表5.1 俄罗斯经济的负增长(1990——1993)
表6.1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表6.2 按所有制分解的中国工业的增长(1980——1992)
表6.3 中国工业产出的所有制份额的演变(1982——1992)(%)
1.3.3 经济研究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职能
表6.4 中国工业产出增长的所有制来源(1978——1992)(%)
表6.5 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的不同估算
表6.6 改革以来国有工业部门的赢利率下降趋势
表6.7 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制度约束的排序
表6.8 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1991)(%)
表6.9 国有企业行为的测量结果(1980——1990)
表6.10 按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分解的工业产出的变化
表7.1 中国和前苏联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分布结构(占劳动力的%)
表7.2 中国财政收入与企业亏损补贴(1981——1992)
表7.3 重要原材料的国家计划分配比重的递减趋势(%)
2.
改革方式与经济理论
2.1 激进改革思想的演变
2.2 激进与渐进改革的逻辑
2.3 改革与经济理论
2.3.1 改革经济学、正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1.
2.3.2 关于变迁的理论与新古典主义
3.
中国的改革方式
3.1 改革方式的进一步界定
3.1.1 再论改革方式的“两分法”
3.1.2 关于渐进方式的“两部门理论”
3.1.3 改革方式与产业组织
3.2 中国工业部门的价格双轨制
3.2.1 价格改革的方式
3.2.2 关于价格双轨制的早期评论
导论
3.2.3 价格双轨制的演变
4.
价格双轨制的效率特征
4.1 伯德的一般均衡模型
4.1.1 一个微观分析框架
4.1.2 一般均衡分析及其效率特征
4.2 对双轨价格的进一步讨论
4.2.1 关于伯德模型的假设条件
4.2.2 价格双轨制模式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4.3 价格双轨制的动态特征
1.1 问题的提出
4.3.1 “计划外的增长”
4.3.2 “串轨”与价格双轨制的稳定性
5.
配额约束下的价格双轨安排
5.1 “供给流失”的理论模型
5.1.1 价格控制的“两部门模型”
5.1.2 信息不确定模型
5.2 有配额控制的价格双轨制
5.2.1 考虑配额约束的作用
5.2.2 寻求投入品配额与非价格支付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5.3 “体制外改革”的不同路径
5.3.1 前苏联的“体制外改革”
5.3.2 中国的“体制外改革”
6.
价格双轨制下的生产增长
6.1 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
6.1.1 制度结构的改革
6.1.2 国有部门的增长方式
6.1.3 一个动态理论的解释
6.2 价格双轨制条件下的产业组织理论
1.2.1 “中国之谜”
6.2.1 一个修改的主导部门模型
6.2.2 补贴和管制定价能力
6.2.3 考虑边界竞争的作用
6.2.4 边界进入的格式
6.3 价格的完全自由化与国有部门的垄断
6.4 简短的评注
7.
中国的改革为何比较成功?
7.1 改革方式与改革的初始条件
7.1.1 两种不同的解释
1.2.2 关于改革路径的理论
7.1.2 关于“初始条件”
7.2 改革起点、改革方式与改革路径
附录: 主导厂商模型的一般形式
参考文献
图形目录
图1.1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978—1992
图1.2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1978——1992
图4.1 价格双轨制下的帕累托效率——生产组合的优化
图5.1 改革前的计划配置状况
图5.2 价格控制与投入品流失
1.2.3 工业部门的改革
图5.3 初始配置无效率状态下的“流失”
图5.4 过渡中的“J”型总产出曲线
图5.5 配额约束下的福利
图5.6 不利的配额
图5.7 寻求配额的“最优”努力
图5.8 俄罗斯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工资指数(1992年1月——1993年1月,1991年12月=100%)
图5.9 中国价格市场化的时间轨迹:1978——1991
图5.10 中国的通货膨胀(1978——1992)
图6.1 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1981——1992)
图6.2 主导厂商均衡的标准模式
1.2.4 解释非国有部门的成长
图6.3 价格双轨制下的主导部门均衡
图6.4 补贴下的计划外生产
图6.5 管制定价能力下的生产均衡
图6.6 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竞争(省略“计划内”部分)
图6.7 中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演变(1978——1991)
图6.8 价格完全自由化条件下国有部门的垄断
图6.9 国有部门对宏观稳定方案的理性反应
图7.1 国有部门计划外生产的线性图解
图7.2 模拟指南
图7.3 中国的改革:市场份额(No=1)
Economics of dual track system: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2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