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这里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设想独特、面貌新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是《中国思想通史》中的一册。
配合系统插图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是过去从来没出版过的。几年以前,接到老友朱大渭先生电话,告诉我他和几位同仁正在编著这样一部书,当时我思想中颇有些保留和犹豫。大家知道,思想史不同于社会史或者文化史,不易用图来表现,所以多数思想史方面的书籍没有插图,有的也只能配上一些人物肖像、著作书影。一部思想史要做到“左图右史”的理想,实在是个难题。没有想到,朱大渭先生主编的这部书终于告成,体例美善,内容充实,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成果的普及有重要价值。
朱大渭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职多年。历史研究所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有一贯的传统,自建所时即兼任所长的郭沫若先生,很早便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有关学术思想史的伟著。在所中长期参加领导、并继郭老之后任所长的侯外庐先生,更是思想史的专门名家,主编有《中国思想通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宋明理学史》等书,还在所内建立了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组织培养了专业队伍。流风余韵,影响到不少学者,尽管不都是专攻思想史,但也对有关工作一直关注,作出种种贡献。
我自1953年底,由考古研究所来历史所工作,追随侯外庐先生,在思想史研究室学习研究。通过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等项目,逐渐体会到,思想史的研究在整个历史学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社会的演进反映于思想,而思想又推动社会的变迁。侯先生常说,他研究思想史,是要由思想史去看社会史。由此可见,研究中国思想史也就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采取另一种视角来切入。
目录
绪论 恢弘的时代瑰丽的思想
第一章 政治思想
一 大一统政治格局与集权思想的互动
(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议
(二)以“褒周过秦”为特色的汉初政论
(三)《治安策》与《削藩策》的政体设计
(四)“推恩令”与“郡国并行”体制的终结
(五)东汉集权体制的强化在政论中的反响
二 君主与国家政治观
(一)元首与股肱:对君主与将相关系的探讨
(二)国家利益与“天谴说”:制约君主的苦心追求
(三)“制诏”与法律:不容失衡的天平
三 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
(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黄老之学”的盛行
(三)汉武帝、董仲舒及其“独尊儒术”
(四)“霸王道杂之”的汉家法度
(五)儒学内部不同学派之争
(六)谶纬之学取得“国宪”地位
(七)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第二章 经济思想
一 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思想
(一)“重农抑商”与“驱民归农”
(二)“盐铁官营”政策与桑弘羊的经济理论
(三)司马迁与贤良文学对桑弘羊经济思想的批判
(四)王莽的经济改制与复古思想
(五)王符“农工商并重”的理论
(六)对“井田圣制”的反思
二 货币体系与货币理念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二)变动不居的汉初币制与贾谊的货币论
(三)五铢钱体系的确立
(四)贡禹的非货币论
(五)王莽的货币改制及其思想批判l
(六)刘陶反对铸大钱的社会意义
三 消费思想
(一)秦朝的奢侈之风与汉初的尚俭思潮
(二)《淮南子》的节制消费论
(三)司马迁消费思想的个性色彩
(四)王符抑制浮侈的思想
(五)崔寔论抑制消费与增俸养廉
第三章 社会思想
一 维护家庭与社会秩序
(一)婚姻与夫妻伦理
(二)父子关系与“孝”观念的强化
(三)从“养老令”看尊养高年的社会意识
二“复仇”思想及其影响
(一)复仇:从儒学伦理到民间道德准则
(二)复仇: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与磨合
三 冥间观念与厚葬风习
(一)尊卑等级观念和“以财为荣”观念的体现
(二)“泰山治鬼”与“北斗司命”之说
(三)“三界相通”与“限隔阴阳”
四 尚气任侠之风所体现的人格自尊
(一)一诺千金,刚直不阿
(二)尊重友情,扶危济困
(三)快意思仇,睚眦必报
五 隐逸之风及其文化价值
(一)西汉隐士及其社会声誉
(二)东汉隐逸之风的高涨及其成因
第四章 文化思想
一 哲学思辨
(一)黄老帛书的“道论”
(二)《淮南子》的哲学体系
(三)天人关系论
(四)董仲舒的“人性说”
(五)扬雄的无神论倾向
(六)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论
(七)王符的“元气自化”说
二 史学异彩
(一)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二)班固与正统史学思想的确立
(三)荀悦《汉纪》与编年体史著的衰后复振
三 文学意识
(一)汉赋所见宏大壮丽的审美观
(二)乐府诗反映和干预现实的积极追求
(三)信牍的性情之美
四 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控制教育,以教化为礼乐之本
(二)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利弊
五 宗教思想
(一)劾神役鬼:原始巫教的魅力所在
(二)长生不死和羽化成仙:方士与道教营造的幻境
参考书目
第一章 政治思想
一 大一统政治格局与集权思想的互动
(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议
(二)以“褒周过秦”为特色的汉初政论
(三)《治安策》与《削藩策》的政体设计
(四)“推恩令”与“郡国并行”体制的终结
(五)东汉集权体制的强化在政论中的反响
二 君主与国家政治观
(一)元首与股肱:对君主与将相关系的探讨
(二)国家利益与“天谴说”:制约君主的苦心追求
(三)“制诏”与法律:不容失衡的天平
三 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
(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黄老之学”的盛行
(三)汉武帝、董仲舒及其“独尊儒术”
(四)“霸王道杂之”的汉家法度
(五)儒学内部不同学派之争
(六)谶纬之学取得“国宪”地位
(七)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第二章 经济思想
一 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思想
(一)“重农抑商”与“驱民归农”
(二)“盐铁官营”政策与桑弘羊的经济理论
(三)司马迁与贤良文学对桑弘羊经济思想的批判
(四)王莽的经济改制与复古思想
(五)王符“农工商并重”的理论
(六)对“井田圣制”的反思
二 货币体系与货币理念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二)变动不居的汉初币制与贾谊的货币论
(三)五铢钱体系的确立
(四)贡禹的非货币论
(五)王莽的货币改制及其思想批判l
(六)刘陶反对铸大钱的社会意义
三 消费思想
(一)秦朝的奢侈之风与汉初的尚俭思潮
(二)《淮南子》的节制消费论
(三)司马迁消费思想的个性色彩
(四)王符抑制浮侈的思想
(五)崔寔论抑制消费与增俸养廉
第三章 社会思想
一 维护家庭与社会秩序
(一)婚姻与夫妻伦理
(二)父子关系与“孝”观念的强化
(三)从“养老令”看尊养高年的社会意识
二“复仇”思想及其影响
(一)复仇:从儒学伦理到民间道德准则
(二)复仇: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与磨合
三 冥间观念与厚葬风习
(一)尊卑等级观念和“以财为荣”观念的体现
(二)“泰山治鬼”与“北斗司命”之说
(三)“三界相通”与“限隔阴阳”
四 尚气任侠之风所体现的人格自尊
(一)一诺千金,刚直不阿
(二)尊重友情,扶危济困
(三)快意思仇,睚眦必报
五 隐逸之风及其文化价值
(一)西汉隐士及其社会声誉
(二)东汉隐逸之风的高涨及其成因
第四章 文化思想
一 哲学思辨
(一)黄老帛书的“道论”
(二)《淮南子》的哲学体系
(三)天人关系论
(四)董仲舒的“人性说”
(五)扬雄的无神论倾向
(六)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论
(七)王符的“元气自化”说
二 史学异彩
(一)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二)班固与正统史学思想的确立
(三)荀悦《汉纪》与编年体史著的衰后复振
三 文学意识
(一)汉赋所见宏大壮丽的审美观
(二)乐府诗反映和干预现实的积极追求
(三)信牍的性情之美
四 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控制教育,以教化为礼乐之本
(二)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利弊
五 宗教思想
(一)劾神役鬼:原始巫教的魅力所在
(二)长生不死和羽化成仙:方士与道教营造的幻境
参考书目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