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副标题:无

作   者:(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著;严挺译

分类号:

ISBN:978750974798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提出,经济发展、文化转型和政治转变相伴而生,呈现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预测的模式。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它表明,社会经济可能按某些轨迹而非另一些轨迹发生变化,因此特定的转变是可预见的。例如,一旦某个社会步入工业化,它就可能出现所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征候群——从民众动员到性别角色差异的消退。 但是工业化不是历史的终结。发达工业社会淡化了对作为工业社会标志的工具理性的强调,而信奉了另一套价值观。接着,后现代价值观带来了新的社会转变,包括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衰退。为了揭示信念系统和政治、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强关联,《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使用了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库,这是一个考察公众本身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独一无二的数据库。《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涉及的国家涵盖了全世界70%人口——从人均年收入低至300美元的国家到高达30000美元的国家,从实行市场经济的老牌民主同家到威权主义国家。

目录

第一章 价值体系:政治和经济的主观层面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转变会发生
  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
  预测文化变迁
第二章 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的转变
  态度是否会影响行为?
  文化与强制:政治权威的两个方面
  文化与强制之间的平衡
  转变中的价值观和转变中的家庭模式
  后现代主义转变的社会根源: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章 43个国家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前言
  长期转型的截面证据
  从横向截面角度看现代化和后现代化
  宗教和经济增长
  现代化:从宗教权威到国家权威的转变
  后现代主义转变
  日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摒弃官僚权威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之间的延续成分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维度:实证研究发现
  内在一致的价值观模式:后现代化维度
  已知国家在这些维度上的位置:世界的文化地图
  制度决定文化?
  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现代化理论正确?
  文化转型正在发生吗?
  现代化、后现代化以及民主化
  为什么转变遵循一种可预测的模式
  社会转变的截面证据
第四章 测量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转变的“单一维度”理论?
  优先价值观研究:排位(ranking)vs.评分(rating)
  反应定式问题
  排位vs.评分:实证性比较
  正确的分析层次是什么:一个维度?两个、四个或者N个维度?
  在全球视野中的后物质主义维度
第五章 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1970~1994年)
  前言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
  造成阶段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1970~1994年在西方国家中观测到的价值观转变
  后物质主义现象:随时间发展而进化
  西方民主国家以外的价值观转变
  经济增长和价值观转变
  经济安全与价值观转变:来自40个国家的最新证据
  世界价值观变化调查(1980~1990年)
  结论
第六章 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和民主:重新审视民众的作用
  民主政治的三个方面:稳定性、在特定时间达到的水平以及短期转变
  社会结构的转变:认知型动员(cognitive mobilization)以及公民干预的兴起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文化转型
  社会信任的重要性
  稳定民主政治与合法性
  主观幸福感与合法性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人民权力和民主:民众与精英之间的互动
  实证分析:民主政治的三个方面
  关于文化变量的稳定性
  考察其他变量
  民主政治的水平:1990年和1995年
  分析民主政治水平的近期变化
  哪一个居先:民主政治文化还是民主政治?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发达工业国家的未来
  日益增长的民众政治行为的作用
  民众价值观对民主化进程、政治文化以及稳定民主政治的作用
  结论
第七章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前言
  动机因素和经济增长
  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
  43个国家的自愿性社团与经济增长
  内生性经济增长的基线模型
  对竞争的实证模型进行比较:囊括性结果
  结构等式模型
  结论:经济增长中的文化因素
第八章 新问题的出现与新党的崛起
  转变中的价值观和转变中的政治议程
  个人层面上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转变和后现代政治分化的兴起
  社会层面: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递减
  结论
第九章 转向后现代主义价值观:预测与观测到的转变(1981~1990年)
  一场更为广泛的朝向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转变
  文化转型有一个可预测的组成部分
  预测的和观测到的转变
  宗教规范
  父母-孩子联系纽带:趋势的一种逆反
  预测和观测:总体成功率
第十章 制度权威的销蚀和民众介入政治的兴起
  前言
  威权主义反弹和后现代主义转变
  制度权威的衰退
  对科层制信心的衰退
  公民介入的升级
  传统政治参与
  非传统政治参与的兴起
  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左派-右派自我定位以及对威权主义制度的信心
  结论
第十一章 社会转型的轨迹
  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转型
  文化转型是有内在联系的过程,不是随机发生的
  文化转型有着重要后果
  可预测的转变模式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转变会发生?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递减
  超越后现代主义?
附录1 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明(图A-1和图A-2)
附录2 1990年世界价值观调查的部分问卷
附录3 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及第十一章中涉及的辅助图表
附录4 本书中主要指标的创建
附录5 1990年“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完整问卷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序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