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中何伟亚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他不是在提供一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模式,也不是在提供替代传统冲突论的描述方式,而是尝试对“马嘎尔尼使华”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传统上人们偏爱把“马嘎尔尼使华”解释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等等。而何伟亚正好试图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
目录
译 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家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1792年10月22日~12月3日)
第二节 准备接待(1792年12月~1793年7月)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1793年8月29日)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1793年9月9日)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贡使始终不能理解礼仪中的关系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更进一层的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1793年10月10日至11月9日)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和马嘎尔尼(1793年11月9日至1794年1月)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 录
文献目录
汉语资料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家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1792年10月22日~12月3日)
第二节 准备接待(1792年12月~1793年7月)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1793年8月29日)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1793年9月9日)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贡使始终不能理解礼仪中的关系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更进一层的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1793年10月10日至11月9日)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和马嘎尔尼(1793年11月9日至1794年1月)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 录
文献目录
汉语资料
怀柔远人: 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