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被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章,系统地阐述了海洋水团的有关基本概念、主要分析方法与重要研究成果。第一章 讲述海洋水团、水型和不系的有关基本概念及原理。第二章介绍与海洋水团密切相关的海洋环流、海洋锋、中尺度涡、跃层和细微结构等知识。第三章至第十章系统讲解了水团划分、分析及预报的主要方法。如:定性的综合分析法,浓度混合分析法,温-盐图解统计分析法、分割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正交分解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第十一章介绍世界大洋各洋区的环流系统与特征,对世界大洋各洋区主要水团的物征、形成及变性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概括。第十二章分别描述了中国近海各海区的环流概况与特征,系统地总结了对各海区主要水团的形成机理、典型特征和变性过程研究的成果。
本书可作为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作为相近或有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于从事相近专业或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意了解世界大洋或中国近海环流与水团分布、变化和特征的有关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水团分析的内容及研究史
1.1.1 海洋水团分析的研究内容
1.1.2 水团分析的意义
1.1.3 水团分析的回顾
1.1.4 中国水团分析研究概况
1.2 水团的有关概念
1.2.1 水团的概念与定义
1.2.2 水型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1.2.3 水系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1.2.4 水团的核心和强度
1.2.5 水团的边界与混合区
1.2.6 水团的形成和变性
1.3 水团的主要指标
1.3.1 均值指标
1.3.2 均方差指标
1.3.3 区间指标
1.3.4 极值指标
1.4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与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1.4.1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划分
1.4.2 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第二章 环流、海洋锋和跃层
2.1 环流及有关概念
2.1.1 环流的定义
2.1.2 海流的主轴、流幅和强度
2.1.3 水团的运动和海流
2.1.4 中尺度涡
2.2 海洋锋
2.2.1 海洋锋的定义
2.2.2 海洋锋的分类
2.2.3 海洋锋的特性、形成与强度
2.2.4 海洋锋的分布
2.2.5 研究海洋锋的意义
2.3 海洋中的跃层
2.3.1 跃层的形成及其“屏障作用”
2.3.2 跃层的示性特征
2.3.3 跃层顶界和底界的确定
2.3.4 中国近海跃层简介
2.4 海洋细微结构
第三章 水团的综合分析法
3.1 概述
3.1.1 综合分析法的特点和实用价值
3.1.2 综合分析法的某些基本原则
3.2 水团的划分
3.2.1 水团个数的确定
3.2.2 水团边界的划法
3.3 水团消长变化的分析
3.3.1 水团第一强度变化的分析
3.3.2 水团第二强度变化的分析
第四章 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法
4.1 水团的浓度混合理论
4.1.1 浓度
4.1.2 无界水团混合理论
4.1.3 有界水团混合理论
4.2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4.2.1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4.2.2 水团核心空间位置的确定
4.3 水团边界的确定
4.3.1 水团的本体和边界
4.3.2 两个水团混合的边界
4.3.3 三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4.3.4 四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4.4 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
4.4.1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优点
4.4.2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缺点
第五章 温-盐图解的统计分析
5.1 温-盐图解
5.1.1 温-盐曲线
5.1.2 温-盐关系
5.1.3 温盐点聚图
5.1.4 温-盐图解
5.2 温-盐图解的一维频率分析
5.2.1 单站温-盐特征的频数分析
5.2.2 面积和体积的温-盐特征的频率分析
5.3 海水体积输送的温-盐图解统计
5.4 温-盐图解频率分析在中国浅海中的应用
5.4.1 温盐图解及一维频率分析在东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5.4.2 温-盐图解体积统计在台湾暖流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5.5 温-盐图解上的二维频率分析
5.5.1 二维等频数面分析
5.5.2 二维分布密度函数方法
5.6 温-盐图解上的回归分析
5.6.1 线性回归线θ(S)和S(θ)
5.6.2 非线性回归(回归曲线)
第六章 水团划分及预报中的分割法
6.1 引言
6.2 极差分割法
6.2.1 有关概念和记法
6.2.2 最优极差二分割
6.2.3 三分割
6.2.4 四分割
6.2.5 五、六、七分割
6.2.6 某些问题的讨论
6.3 最优分割法
6.3.1 组内变差和总变差
6.3.2 简便算法及最优性的证明
6.3.3 实例与计算步骤
6.3.4 某些问题的讨论
6.4 AID方法
6.4.1 方法概述
6.4.2 计算步骤
6.4.3 示例
6.4.4 几个问题的讨论
6.4.5 AID方法与水团的逐级分割
第七章 水团的聚类分析法
7.1 相似系数和距离
7.1.1 相似系数
7.1.2 距离
7.2 系统聚类法
7.2.1 系统聚类的思路与做法
7.2.2 类间距离与8种聚类法
7.2.3 示例与计算步骤
7.3 系统聚类有关问题的讨论
7.3.1 统一递推公式
7.3.2 关于水团个数的确定
7.3.3 关于F检验
7.3.4 关于指标的选取
7.3.5 系统聚类8种方法的比较
7.4 逐步聚类法
7.4.1 逐步聚类的思路与流程
7.4.2 逐步检验聚类法
第八章 水团的判别分析及预报
8.1 距离判别
8.1.1 原理简介
8.1.2 步骤概述
8.2 两个水团的判别
8.2.1 引言
8.2.2 两个水团的线性判别函数
8.2.3 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函数
8.2.4 判据yc
8.2.5 计算步骤与示例
8.2.6 两个水团多指标的非线性判别
8.3 多个水团的判别
8.3.1 逐次二级判别
8.3.2 Bayes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8.3.3 Fisher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8.4 划分的显著性检验及指标的鉴定评估
8.4.1 水团划分的显著性检验
8.4.2 不同准则划别的讨论
8.4.3 关于指际的选择
8.5 水团的逐步判别
8.5.1 逐步判别的思路
8.5.2 逐步判别的指标(或因子)筛选步骤
8.5.3 Bayes型判别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8.5.4 Fisher型判别函数的建立
8.6 水团的判别预报
8.6.1 使用指标预报值进行水团的判别预报
8.6.2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
8.6.3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的特征
第九章 水团分析中的正交分解法
9.1 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9.1.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9.1.2 时间函数
9.1.3 正交分解式的对应特征与省略误差
9.1.4 奇异值分解
9.2 奇异值分解法及其应用
9.2.1 数据矩阵的处理
9.2.2 分析式的建立
9.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3 替代分析法
9.3.1 一般平均场的局限性
9.3.2 分解式的建立
9.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4 对应分析法
9.4.1 方法概述
9.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十章 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10.1 模糊子集与水团的有关概念
10.1.1 模糊概念与模糊子集
10.1.2 水团与模糊子集
10.1.3 水团的核心、本体、边界及混合区
10.1.4 水型和水系的模糊集合定义
10.2 模糊聚类分析
10.2.1 模糊相似关系与模糊等价关系
10.2.2 动态聚类图
10.2.3 几个问题的讨论
10.3 水团的Fuzzy模式划分
10.3.1 水团核心指标的确定
10.3.2 Fuzzy模式的建立
10.3.3 水团的划分
10.3.4 几个问题的讨论
10.4 水团聚类中心的确定
10.4.1 模糊密度聚类法
10.4.2 移动格域法
10.4.3 模糊积分法
10.5 聚类中心的调整与水团的软划分
10.5.1 水团的软划分调整
10.5.2 模糊目标函数聚类算法
10.5.3 F统计、FF统计和Fuzzy伪F统计比率
10.6 水团的模糊分析
10.6.1 水团特征、模糊度及贴近度
10.6.2 水团的模糊判别分析及综合评判
10.7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
10.7.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0.7.2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形式的探讨
10.7.3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椭圆拟合法
10.7.4 水团隶属函数的其他拟合方法
第十一章 世界大洋的环流与水团
11.1 环流系的划分
11.2 太平洋的环流
11.2.1 上层环流
11.2.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11.3 大西洋的环流
11.3.1 上层环流
11.3.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11.4 印度洋的环流
11.4.1 上层环流
11.4.2 次表层及中、深层环流
11.5 南大洋和北冰洋的环流
11.5.1 南大洋的环流
11.5.2 北冰洋的环流
11.6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11.6.1 世界大洋水的温盐特征
11.6.2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11.7 太平洋的水团
11.7.1 表层水团
11.7.2 次表层水团
11.7.3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8 大西洋的水团
11.8.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11.8.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9 印度洋的水团
11.9.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11.9.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10 北冰洋和南大洋的水团
11.10.1 北冰洋的水团
11.10.2 南大洋的水团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的环流和水团
12.1 中国近海水团环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因素和关系
12.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12.1.2 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
12.1.3 主体格局与区域特征的互相作用
12.1.4 理、化、生、地特征分布的兆示
12.2 中国近海的环流
12.2.1 上层环流
12.2.2 中、下层环流,上升流和涡旋
12.3 中国近海的水团
12.3.1 中国近海的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
12.3.2 渤海和黄海的水团
12.3.3 东海的水团
12.3.4 南海的水团
12.3.5 中国近海水团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判别与模糊分析
参考文献
1.1 海洋水团分析的内容及研究史
1.1.1 海洋水团分析的研究内容
1.1.2 水团分析的意义
1.1.3 水团分析的回顾
1.1.4 中国水团分析研究概况
1.2 水团的有关概念
1.2.1 水团的概念与定义
1.2.2 水型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1.2.3 水系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1.2.4 水团的核心和强度
1.2.5 水团的边界与混合区
1.2.6 水团的形成和变性
1.3 水团的主要指标
1.3.1 均值指标
1.3.2 均方差指标
1.3.3 区间指标
1.3.4 极值指标
1.4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与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1.4.1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划分
1.4.2 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区的划分
第二章 环流、海洋锋和跃层
2.1 环流及有关概念
2.1.1 环流的定义
2.1.2 海流的主轴、流幅和强度
2.1.3 水团的运动和海流
2.1.4 中尺度涡
2.2 海洋锋
2.2.1 海洋锋的定义
2.2.2 海洋锋的分类
2.2.3 海洋锋的特性、形成与强度
2.2.4 海洋锋的分布
2.2.5 研究海洋锋的意义
2.3 海洋中的跃层
2.3.1 跃层的形成及其“屏障作用”
2.3.2 跃层的示性特征
2.3.3 跃层顶界和底界的确定
2.3.4 中国近海跃层简介
2.4 海洋细微结构
第三章 水团的综合分析法
3.1 概述
3.1.1 综合分析法的特点和实用价值
3.1.2 综合分析法的某些基本原则
3.2 水团的划分
3.2.1 水团个数的确定
3.2.2 水团边界的划法
3.3 水团消长变化的分析
3.3.1 水团第一强度变化的分析
3.3.2 水团第二强度变化的分析
第四章 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法
4.1 水团的浓度混合理论
4.1.1 浓度
4.1.2 无界水团混合理论
4.1.3 有界水团混合理论
4.2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4.2.1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
4.2.2 水团核心空间位置的确定
4.3 水团边界的确定
4.3.1 水团的本体和边界
4.3.2 两个水团混合的边界
4.3.3 三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4.3.4 四个水团边界的确定
4.4 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
4.4.1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优点
4.4.2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缺点
第五章 温-盐图解的统计分析
5.1 温-盐图解
5.1.1 温-盐曲线
5.1.2 温-盐关系
5.1.3 温盐点聚图
5.1.4 温-盐图解
5.2 温-盐图解的一维频率分析
5.2.1 单站温-盐特征的频数分析
5.2.2 面积和体积的温-盐特征的频率分析
5.3 海水体积输送的温-盐图解统计
5.4 温-盐图解频率分析在中国浅海中的应用
5.4.1 温盐图解及一维频率分析在东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5.4.2 温-盐图解体积统计在台湾暖流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5.5 温-盐图解上的二维频率分析
5.5.1 二维等频数面分析
5.5.2 二维分布密度函数方法
5.6 温-盐图解上的回归分析
5.6.1 线性回归线θ(S)和S(θ)
5.6.2 非线性回归(回归曲线)
第六章 水团划分及预报中的分割法
6.1 引言
6.2 极差分割法
6.2.1 有关概念和记法
6.2.2 最优极差二分割
6.2.3 三分割
6.2.4 四分割
6.2.5 五、六、七分割
6.2.6 某些问题的讨论
6.3 最优分割法
6.3.1 组内变差和总变差
6.3.2 简便算法及最优性的证明
6.3.3 实例与计算步骤
6.3.4 某些问题的讨论
6.4 AID方法
6.4.1 方法概述
6.4.2 计算步骤
6.4.3 示例
6.4.4 几个问题的讨论
6.4.5 AID方法与水团的逐级分割
第七章 水团的聚类分析法
7.1 相似系数和距离
7.1.1 相似系数
7.1.2 距离
7.2 系统聚类法
7.2.1 系统聚类的思路与做法
7.2.2 类间距离与8种聚类法
7.2.3 示例与计算步骤
7.3 系统聚类有关问题的讨论
7.3.1 统一递推公式
7.3.2 关于水团个数的确定
7.3.3 关于F检验
7.3.4 关于指标的选取
7.3.5 系统聚类8种方法的比较
7.4 逐步聚类法
7.4.1 逐步聚类的思路与流程
7.4.2 逐步检验聚类法
第八章 水团的判别分析及预报
8.1 距离判别
8.1.1 原理简介
8.1.2 步骤概述
8.2 两个水团的判别
8.2.1 引言
8.2.2 两个水团的线性判别函数
8.2.3 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函数
8.2.4 判据yc
8.2.5 计算步骤与示例
8.2.6 两个水团多指标的非线性判别
8.3 多个水团的判别
8.3.1 逐次二级判别
8.3.2 Bayes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8.3.3 Fisher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
8.4 划分的显著性检验及指标的鉴定评估
8.4.1 水团划分的显著性检验
8.4.2 不同准则划别的讨论
8.4.3 关于指际的选择
8.5 水团的逐步判别
8.5.1 逐步判别的思路
8.5.2 逐步判别的指标(或因子)筛选步骤
8.5.3 Bayes型判别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8.5.4 Fisher型判别函数的建立
8.6 水团的判别预报
8.6.1 使用指标预报值进行水团的判别预报
8.6.2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
8.6.3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的特征
第九章 水团分析中的正交分解法
9.1 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9.1.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9.1.2 时间函数
9.1.3 正交分解式的对应特征与省略误差
9.1.4 奇异值分解
9.2 奇异值分解法及其应用
9.2.1 数据矩阵的处理
9.2.2 分析式的建立
9.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3 替代分析法
9.3.1 一般平均场的局限性
9.3.2 分解式的建立
9.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4 对应分析法
9.4.1 方法概述
9.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十章 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10.1 模糊子集与水团的有关概念
10.1.1 模糊概念与模糊子集
10.1.2 水团与模糊子集
10.1.3 水团的核心、本体、边界及混合区
10.1.4 水型和水系的模糊集合定义
10.2 模糊聚类分析
10.2.1 模糊相似关系与模糊等价关系
10.2.2 动态聚类图
10.2.3 几个问题的讨论
10.3 水团的Fuzzy模式划分
10.3.1 水团核心指标的确定
10.3.2 Fuzzy模式的建立
10.3.3 水团的划分
10.3.4 几个问题的讨论
10.4 水团聚类中心的确定
10.4.1 模糊密度聚类法
10.4.2 移动格域法
10.4.3 模糊积分法
10.5 聚类中心的调整与水团的软划分
10.5.1 水团的软划分调整
10.5.2 模糊目标函数聚类算法
10.5.3 F统计、FF统计和Fuzzy伪F统计比率
10.6 水团的模糊分析
10.6.1 水团特征、模糊度及贴近度
10.6.2 水团的模糊判别分析及综合评判
10.7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
10.7.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0.7.2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形式的探讨
10.7.3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椭圆拟合法
10.7.4 水团隶属函数的其他拟合方法
第十一章 世界大洋的环流与水团
11.1 环流系的划分
11.2 太平洋的环流
11.2.1 上层环流
11.2.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11.3 大西洋的环流
11.3.1 上层环流
11.3.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
11.4 印度洋的环流
11.4.1 上层环流
11.4.2 次表层及中、深层环流
11.5 南大洋和北冰洋的环流
11.5.1 南大洋的环流
11.5.2 北冰洋的环流
11.6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11.6.1 世界大洋水的温盐特征
11.6.2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
11.7 太平洋的水团
11.7.1 表层水团
11.7.2 次表层水团
11.7.3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8 大西洋的水团
11.8.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11.8.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9 印度洋的水团
11.9.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
11.9.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
11.10 北冰洋和南大洋的水团
11.10.1 北冰洋的水团
11.10.2 南大洋的水团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的环流和水团
12.1 中国近海水团环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因素和关系
12.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12.1.2 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
12.1.3 主体格局与区域特征的互相作用
12.1.4 理、化、生、地特征分布的兆示
12.2 中国近海的环流
12.2.1 上层环流
12.2.2 中、下层环流,上升流和涡旋
12.3 中国近海的水团
12.3.1 中国近海的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
12.3.2 渤海和黄海的水团
12.3.3 东海的水团
12.3.4 南海的水团
12.3.5 中国近海水团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判别与模糊分析
参考文献
苏育嵩,书名页误题:苏育蒿;据封面及书末参考文献著录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