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

副标题:无

作   者:薛冰

分类号:

ISBN:978751690817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人生中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出来,似乎越思考越陷入到一团乱麻的泥淖之中.而这些让我们大呼奇怪的话题也正是我们在这本书中要探讨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想要阐述的是一个世界的真相,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有很多严谨的知识就隐藏在玄妙的现象之中.我们会讲一个故事,过去的,现在的,经典的,接地气的,再搭配*原汁原味的心理分析,就烹饪出一本有趣却不失阅读力的心理学读本.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多余文字,把*有意思的话题和*有味道的内容展示给读者朋友.

虽然,我们没办法让大家读完本书后就马上了解到心理学的体系,但是,会让大家建立起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模式和思维方式——这个世界并不简单,也并不是我们感官上感受到的那样,它存在更深层次的话题性.


目录


*章

大脑骗局——谁在撒谎

隐形感官:第六感和直觉?001

幻听:大脑病了乱发指令?004

贾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006

软心豆糖综合征:逻辑无济于事?009

脑囧——选择性记忆的魔力?011

被扭曲的记忆?013

潜意识——原力觉醒?016

从你的注意力路过?017

第二章

暴走情绪——理性去哪儿了

人类的两个胃:肚里的胃和幽灵胃脏?020

一支铅笔带来的快乐?022

你愿独自等候还是结伴同行?023

夜探大脑:情绪的爆炸时刻?025

冥想:疏散忧虑的能量通道?027

环境拥挤时,求心理阴影面积?029

第三章

感官大作战——看见味道,听见温度

彻底隔离——感觉剥夺实验?032

“形型人”和“色型人”?033

你瞅啥——人类优先左视野?036

曲线物体更受喜欢?038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错觉!?040

3D街头立体画:真实的假象?041

第四章

乌合之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星人”

只有5%是原创者,其他95%都是模仿者?044

1+1<2?045

冒险风云:我们都是“概率瞎子”?048

破窗效应——当秩序死了?050

进电梯就盯楼层,是什么“病”?053

家庭晚餐:舌尖上的人格?055

催眠大师,无处不在?057

海塞尔惨案:理智迷失的“足球流氓”?059

去个性化:你正在给自己“匿名”?061

第五章

意志加速中——谁在谋杀自控力

红玫瑰与白玫瑰?065

虫子咬不疼,那就换条鲨鱼?066

不能美容、减肥、抗疲劳的茶叶不是好茶叶?068

这只股票肯定涨,因为他们的甜甜圈很好吃?070

喜马拉雅山的猴子?073

桌子乱,脑子也会乱?074

“阿宅”,你主动自闭好久了?077

第六章

奔跑吧,脑洞——梦的解析

是梦境预言,还是记忆错乱呢?079

你做梦,其实是灵魂在旅行吗?081

我做梦了?我没做梦??083

做梦,你怕了吗?085

梦说:我也有小情绪了?087

性梦不是只有性那么简单?089

第七章

超能心战队——超现实的世界

有时,“前世”是心理学的事不是算命的事?092

夭寿啦,被“鬼压床”啦?094

UFO:来自神秘宇宙还是神秘人心?095

灵魂出窍:我是谁,我在哪儿?098

波利菲尔大桥自杀潮?100

第八章

伪心理学——心理呓语的迷思

赔钱的金融占星师?102

“时间双胞胎”和“死囚占星术”?105

忽悠,你接着忽悠?107

不吉利的数:数字忌讳症?109

双胞胎的心灵感应?111

你相信真的有前世吗?113

祈祷真的有力量吗?115

近肥胖者会发胖吗?117

第九章

原罪时刻——理智向左,疯狂向右

环境相同,为何有人犯罪而更多人不会?120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122

别让恋童癖从病态走向罪恶?124

徐步高枪击案?126

另类偷窃,只为了寻找快感?129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像冷血杀手?131

第十章

捉妖记——病态人格在作祟

诺曼特烦恼?134

洁癖是病,得治?137

脑子里的“秘密的阴谋团体”?139

世界那么美好,你竟去虐猫?142

为什么老觉得自己证件没考完?145

人格分裂,你能承受几层?148

第十一章

天黑请闭眼——“恐惧症”来袭

恐惧:脑子里的怪东西?151

恐惧,无处不在?153

黑色的“星期一综合征”?155

歇斯底里的“周末综合征”?158

“见黑死”的开灯睡眠癖?160

花圈:“局部恐惧”的替代物?163

第十二章

我是上帝——灵性的修养

我们的本来面目?166

“行尸走肉”与“非存在”?168

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170

慈悲是天生的本能?172

“虚假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174

“寻找更快乐的自己”是一个bug?176

第十三章

没关系,是爱情啊——“爱”是一种科学

一千人一千种爱情,但只有三个步骤?178

吓死我了——啊,这就是心动的感觉?181

丰乳肥臀不全是色心,是基因选择?183

有魅力的老公不是好丈夫?185

你是我的罗密欧,我是你的朱丽叶?187

第十四章

来自“猩猩”的你——基因VS进化

生男生女,不一样?189

女人没安全感?天生的!?191

别对我说谎?194

天生幸运儿?197

继承者们——了解一个人,看他排行老几?199

胎教与婴儿个性?202

附录1 黑尔精神病性量表(病态人格检测表)?205

附录2 艾森克人格心理测试(EPQ)成人式?207


【书摘与插画】

*章 大脑骗局——谁在撒谎

?隐形感官:第六感和直觉

所谓的第六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的第六感“心觉”.通常我们都是通过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来感知外在的世界,但也有一些人提到,我们拥有第六感,能够超感官感知周围事物.

勤文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等电梯的时候,电梯门打开,一个陌生男人已经在里面了.勤文迟疑了一下,这时候男人脸上露出夸张的笑,问道:“上去吗?”一瞬间,勤文突然觉得心里抽搐了一下,身上还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不过,她看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什么不得体的举动,要是自己不上去显得不大礼貌.于是,她像往常一样上了电梯.结果,在电梯里她被强奸了……勤文报警后,在做笔录的时候,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自己就注意到这个人了,他总在自己的小区附近闲逛……

为什么勤文的身体能够“感应”到情况异常,并提前做出反应呢?是不是勤文拥有自己没有察觉的第六感呢?还是她具备某种超能力,能预知未发生的事情?

其实,仔细留意一下我们的生活,这种第六感或说是直觉,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们走进一个房间,会不自觉地观察、探知周围环境,并且从细节上对陌生环境做出判断,并迅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只不过我们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这种印象.另外,我们准备做事情时,会预料到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而在我们进行的时候,真的发生了!

许多人认为,第六感或直觉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范围,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

事实上,直觉和第六感背后是有原因的.

首先,相对理智来说,我们身体的感性要敏锐得多.就像上面的勤文见到男人夸张的笑容,身体就做出了排斥反应,这就是一种直觉预警.如果勤文没有用理智去掩盖直觉,也许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

其次,我们的潜意识时时刻刻搜集着信息,可能在我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潜意识已经通过这些信息得出结论,让我们谨记在心.就像勤文在事件发生前无意识地搜集了“那个陌生男人在小区附近闲逛”的信息,于电梯中遇到他时,记忆中的排斥情绪被“激发”,身体也就产生了排斥感.

事实上,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大脑无形的运作.我们得到的直觉,更多的是大脑依据生活经验对“信息”进行推演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大脑感知区域进行的,而不是认知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却实实在在地觉得会是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17世纪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而理性却无从知晓.”如今,这一观点已被证实,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要知道,在我们的思维中,自动发生的那部分要比主动的那部分多很多,我们是难以把握这些自动思维的.而这些自动思维的外显,便构成了生活中的直觉.

生活为我们的直觉提供了“土壤”.当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大脑会从那些已经经历过的“生活”中给我们一些警告.比如,当我们害怕某个人的时候,身体就会在大脑的支配下,出现一系列不舒适的信号:起鸡皮疙瘩、手心出汗、胸口发冷、恶心等.相反,如果我们面对某个安全人物,身体就表现得比较放松,比如胸口感到温暖、肩膀放松等.

由此看来,直觉并不是随时都能帮我们做出判断的.只有我们先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对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也可以说,直觉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象棋大师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一颗是关键的棋子,而新手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会有这样的直觉.除了生活,心理学家提出下面一些锻炼和启发直觉的小窍门:

(1)质疑日常的思维方式和对传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回忆自己的经验.

(3)积攒勇气去冒险.

(4)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捕捉自己瞬间的猜测,记下来.

(5)让思维紧张.

(6)与其他人交流.

(7)详细地陈述问题.

总之,第六感或直觉也是感官功能的一种,如果我们能科学对待、努力训练,让自己的感知能力更全面、更敏锐,那么当我们处于两难之中,用知性和理智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许直觉可以派上用场,帮我们做出一个真正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选择.

?幻听:大脑病了乱发指令

在手机没有设置振动功能的情况下,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机在振动吗?那种“吱吱”的吵闹声,像小虫子在叫一样,甚至你的身体也感受到了一种持续的轻微的震颤.正常人很少有这种体验,可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室,这样的诉说并不是稀罕事.

2015年5月29日,中国台湾台北市北投区文化小学一名女童在校内厕所遭人割喉,命危送医急救.嫌疑人龚某在案发后被台北市警局北投分局逮捕,他声称是因为压力太大,甚至出现了幻听,才进入自己的母校实施犯罪.之后,女童抢救无效,宣告不治.而龚某以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龚某杀害女童后不断说自己有幻听,常常会听到有人在旁边嘲笑他,或是叫他去“做一些事情”.他说,犯案有助于解决幻听问题,他现在不会再听到“外界骚扰的声音”了.

如果龚某所描述的幻听情形属实,那么,该情况就有别于我们普通人的耳鸣、手机未振动却似乎听见之类的幻听现象,很可能是心理学上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症状在性格上的表现是懈怠懒惰、逃避现实、孤僻且有些畏畏缩缩;在行为上则比较明显地表现为机能性幻听(某种真实的声音出现时也会响起机能性语言幻听)和评论性幻听(有幻声在评论其行为举止),而且还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总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声音讲出自己心里想的事情,如同读心术一般.

幻听就是现实环境中根本没有这种声源,患者却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了某些声音.一般的幻听患者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人的说话声,比如经常听到有人在旁边喊他的名字.通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极度紧张和惶恐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幻听.

当然,以上提到的怪现象只是幻听的部分症状.心理学家经过大量心理学和医学上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幻听病人的一些症状.早期时,幻听出现次数较少,幻听的虚幻程度较接近真实世界;随着疾病的发展,幻听就走向了*,幻听频率增加,内容丰富多变,离奇古怪.在大量的虚幻刺激下,患者的精神能量逐渐耗竭,于是再也没有能力分辨现实与虚幻,他们眼中的生活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天空可能一分为二,大地可能如野兽在奔跑,窗外的小鸟在对他下达某些神秘的命令……通常情况下,幻听患者听到的语言多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大部分是对他们的议论、批评、命令、攻击等.在这些声音的主导下,患者可能伤害别人或自己.这个时候,患者对于社会来说就成了危险分子,需要到精神病院接受单独隔离治疗.

幻听病情严重后,患者还会出现和虚幻声音争吵的行为,但在我们看来,他只不过是在自言自语,同时伴随脸部肌肉痉挛、精神起伏剧烈等情形.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往往随疾病发展而加重.经过治疗后,幻听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少,直到*后消失.而幻听的重新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反复.

此外,幻听的临床表现还分为假幻听和真幻听.通常假幻听患者认为声音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他们身体内部,比如他们的腹部、头部等,他们会指着自己的肚子说:“你听,他们在开会,商量如何杀死我呢!”真幻听则相反,患者可以清楚地说出,声音是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声音真实存在,他们会说:“你听,就在门口,那个男人又开始骂我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大多数为真幻听.

了解各种幻听的怪现象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幻听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这些奇怪的声音,会混淆我们的听觉呢?

心理学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刺激的世界,正常人对不同的声音可以进行合理加工,而幻听患者却在加工和解释这些声音时出现了偏差.幻听者对声音世界进行了主观改造,这是加工系统混乱造成的,比如将声音刺激和过去的记忆混淆,导致时间感混乱,内外世界混乱,从而对声音来源的判断失误,出现怪异的行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常常感觉手机在振动,实际却什么也没发生时,可不要轻易一笑了之,而应慎重对待.如果还伴有其他的幻听现象,应尽快去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治疗场所就诊,将症状遏制在初始阶段,不要让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声音打乱了我们原本正常的生活.

?贾宝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看人、看事还是看景,经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我们会突然感到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某种画面或某些事情.在心理学上,这种体验被称为“既视感”.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次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在黛玉身上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经历几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比如有些人*次见面就莫名地觉得亲切和熟悉,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说的,有前生往世存在呢?

关于这种体验出现的原因,我们尚且无法得出定论,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下面一些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首先,似曾相识源自大脑的错误储存.医学上对“似曾相识”有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域,当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忆先放到缓存区里面.但有的时候,大脑会把这些记忆储存到错误的地方——历史记忆区.于是,当我们看着眼前的事情时,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过一样.尤其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

其次,似曾相识是过去的记忆惹的祸.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我们接收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生活中,我们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有些我们会刻意记下来,也有一些我们不会在意,这些记忆就变成了无意识的记忆.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和情景时,这些事物会刺激我们储藏在大脑中的一些记忆,过去的记忆与现状相匹配,于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便产生了.

*后,似曾相识是现实与虚拟信息的产物.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未必都真的经历过那些“相匹配”的事情.但是,我们做过相似情节的梦,或看过相似情节的小说、电视、电影等,它们通过各种虚拟的场景,给我们提供“相匹配”的信息.于是,当我们面对与这些虚拟信息相符合的场景时,便会突然想起这些梦,或者是小说、电视、电影的情节.这样,便产生了似曾相识的错觉.

这也是对于那些经常在外旅游、喜欢电影小说和想象力丰富的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生活中来得更加频繁的原因——他们的信息来源远远比其他人多.

除了以上这些人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关研究还发现:

*,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感.这是因为与情绪相关的记忆我们更容易记住.同理,曾经的恋人在很多年后,还记得分手前说过的话、经历的事,甚至连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记得清清楚楚.

第二,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相对于年幼和年老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人体的内在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内分泌失调,情绪不太稳定,记忆也就变得活跃起来,那些无意识的记忆,不需要去想,就可以深刻地映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值得注意的是,强烈、过于频繁的“似曾相识”并不好,它意味着储存记忆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的刺激,而这很可能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在生活中,我们要细心体察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当出现奇怪的感觉时,才能给自己一个科学的解释.就像对待似曾相识的感觉,既不要将其说得玄乎其玄,也不要忽略其存在,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感觉,那么,及时咨询有关心理专家才是*安全的做法.

?软心豆糖综合征:逻辑无济于事

“思维”与“情感”之间的冲突,可能会让聪明人做出愚蠢,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举动.

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软心豆糖分别装进一个大碗和一个小碗.大碗装有100粒软心豆糖,在每一轮实验中,白豆糖的数量始终保持在91~95粒,其余均为红豆糖.小碗装有10粒软心豆糖,并且始终保持9粒白豆糖和1粒红豆糖的组合.参加实验的人只要能从任何一个碗中取出一粒红豆糖,就可以得到1美元.但是,实验人已经事先提醒实验对象:小碗中10%的豆糖是红豆糖,而大碗中红豆糖的比例不超过9%.每个人在尝试取出红豆糖之前,都要摇动两个碗,然后用遮蔽物把碗遮盖起来,这样,实验对象在取豆糖的时候,就看不到豆糖的颜色.

使用思维系统进行分析性思考的人,往往会选择小碗,因为小碗提供的成功概率始终保持在10%,而从大碗中抓出红豆糖的概率永远不可能超过9%.但是,在这个实验中,*终有将近2/3的人选择了从大碗取豆糖.

这个实验证明,有时候,思维系统提供的逻辑和概率根本无济于事.一名实验对象对研究人员说:“我之所以选择红豆糖数量更多的碗,原因很简单——虽然这个碗里的白豆糖也更多,从百分比上看也不利于取到红豆糖,但我还是觉得,红豆糖越多,取出红豆糖的机会就越大.”

马萨诸塞大学的西摩·爱普斯顿和韦罗妮卡·德内斯拉贾认为,实验对象“欣然承认自身行为的非理性……尽管他们知道,从概率上说,大碗的成功概率更小,但他们觉得,红色豆糖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用术语描述软心豆糖综合征,那就是分母盲目性(denominator blindness).所有分数无非都是这样的形式:分子/分母.同样,如果用*简单的话解释每项投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都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收益或损失的金额/你的财产总额.

这是情感战胜思维的后果,而相反的,在另一些情形中,我们却忽视情感直觉的作用,只凭思维系统做判断.

比如,我们的购物车堆积如山,该如何计算这些日用品到底会花费多少呢?在进行直觉性估计的时候,如果现在购物车的商品大约比平时多出30%,反射系统就会按平时花销的1.3倍计算目前的采购成本.几秒钟之后,直觉就会告诉我们:这次大概要花掉100元.但是,如果我们用大脑的思维部分计算总花费时,结果会怎样呢?我们肯定会对购物车里所有商品的价格进行加总计算,*后,在费尽心机地尝试回忆每种商品的价格之后,却发现大脑已经乱作一团,于是只好放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思维错乱呢?

计算神经生物学家认为,思维系统依赖于“树状搜索”(tree-search)过程.这种处理方法的名称源于传统的树状决策过程,比如说,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每多走一步,未来可能采取的选择就越多.在思考过程中,为了得出结论,我们的思维系统将不遗余力地在纷繁复杂的经历、预测和结果之间进行筛选,就像蚂蚁为了寻找食物而在树枝上爬上爬下、来来去去一样.所以,在计算购物花费时,树状搜索方法是否成功,取决于我们的记忆力强弱以及被衡量事物的复杂性高低.一旦需要衡量和记忆的东西太过烦琐,我们的思维系统便容易出错.

由此可见,只凭情感、直觉,或者盲目依赖思维系统,*终的结局往往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糊里糊涂做出错误判断.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系统地思考,将思维和直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解,从而正确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脑囧——选择性记忆的魔力

有时,人们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某种痛苦经历,会这样说:“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当时我以为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出来,但现在想来就觉得不过如此.”说这话的人其实已经淡忘了过往.

其实,这种淡忘不是时间的作用,而是记忆选择性地遗忘了我们心中不想记住的细节.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的一部分,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自己愿意记的信息,“主动”遗忘其余信息.

我们以上下电梯为例,进一步说明人们的记忆与心理.

一群人正站在电梯口等候,过了一会儿,电梯的门开了,等人们进了电梯,电梯操作员把门关上了.电梯里除了电梯操作员,还有12个人.每当电梯门打开时,电梯操作员总是特别注意上下电梯的人数:

2人下 3人上

3人下 4人上

8人下 6人上

4人下 3人上

6人下 12人上

7人下 4人上

这时,如果有人问电梯操作员电梯停了几次?恐怕他会很无语,因为他只注意到了上下电梯的人数.

事实上,如果我们照样做一次,大概多数人也不会注意电梯停了几次.因为大脑在记忆进出电梯的人数时,就不会注意电梯停的次数,没有注意的事就忘掉了.换句话说,我们只记住了“打算”记忆的事情.这就是选择性记忆.

张旭是一名高中生,在这个青春萌动的年纪,他喜欢上了一位同班女同学,悄悄打听了不少关于她的信息,比如,她的生日是3月21日.

自此以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每当张旭无意中看手表时,时间一定与1、2、3这三个数字有关,比如1点23分、12点3分、3点21分等.

为什么每次看手表,刚好都是与1、2、3有关的时间?张旭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心想这*不是偶然,一定隐藏着什么含义,甚至有什么启示.

张旭的这种情况也属于选择性记忆.他在一天当中会看好几次时间,但是只有看到的时间与1、2、3这三个数字相关的时候,他才会记得特别清楚,而当看到的时间与这几个数字无关时,比如5点45分,他甚至会忘了曾经看过手表.

我们的记忆会刻意留下感兴趣的记忆,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就会被忘记.当然,它们还留在潜意识里,只不过我们想不起来.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选择性记忆的魔力,通过制定长远的或短期的明确目标来提高记忆效率,目标越具体越好.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具体的记忆任务,明确“记什么”“记多久”“记到什么程度”,从而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怪诞心理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