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齐洲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精)》是采用“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专著,作者将文学概念放在其所发生的整个社会历史中进行动态考察,来清理中国文学观念建构的过程、原因和机制,是按照“发生学”的要求去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本稿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
目录
序一 王先霈
序二 冯天瑜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二章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
第三章 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
第八章 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
第九章 “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
第十章 “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十三章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二 冯天瑜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二章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
第三章 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四章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
第八章 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
第九章 “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
第十章 “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十三章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