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原因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为什么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四个字便会焕发出如此巨大的生机和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或者说邓小平是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起来的?如何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等等。对这些问题,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给予了科学的回答。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基本依据。分别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国情依据、时代依据展开阐述,由此构成了本书的上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分别从特殊的历史起点、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政治体制、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发展道路、特殊的两制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由此构成了本书的下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三是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此外,本书的绪论——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分别对立论的必要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问题作出了说明,体现了本书的逻辑严密性和作者治学的严谨性。本书的附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较为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相关的新成果,并且作出了精当的评价。
本书的主旨是从“特色”的角度,系统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事实上是对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一种解读。本书围绕这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这一主题,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目录
目录
绪论 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
一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必要性
二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基本思路
三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方法
四 对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上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第一章 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一 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没有否定差别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
三 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 历史依据:总结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一 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板和标准,简单照搬或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
二 通过改革冲破苏联模式的禁锢,探索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成为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普遍共识
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三章 国情依据:弄清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三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时代依据:回应和平与发展潮流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 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时代依据
二 对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的正确把握,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 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新发展与东亚崛起的清醒认识,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第五章 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
一 中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它借以产生的母体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二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注定要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第六章 特殊的经济模式: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由来已久,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两者兼容的正确途径和方式
第七章 特殊的政治体制: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在中国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三权鼎立”
二 在中国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三 在中国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能搞“联邦制”
四 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
第八章 特殊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立党兴国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 社会思想观念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是经济社会生活和人的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必然反映
三 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坚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特殊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一 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统一起来,坚持在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交流
三 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 把国内建设与国际和平统一起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第十章 特殊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最终胜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一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三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不是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结语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 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二 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转折,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三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附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和依据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容量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本质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问题的研究
五 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问题的研究
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相关研究著述要目
后记
w1
绪论 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
一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必要性
二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基本思路
三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方法
四 对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上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第一章 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一 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没有否定差别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
三 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 历史依据:总结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一 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板和标准,简单照搬或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
二 通过改革冲破苏联模式的禁锢,探索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成为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普遍共识
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三章 国情依据:弄清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三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时代依据:回应和平与发展潮流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 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时代依据
二 对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的正确把握,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 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新发展与东亚崛起的清醒认识,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第五章 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
一 中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它借以产生的母体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二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注定要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第六章 特殊的经济模式: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由来已久,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 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两者兼容的正确途径和方式
第七章 特殊的政治体制: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在中国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三权鼎立”
二 在中国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三 在中国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能搞“联邦制”
四 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
第八章 特殊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立党兴国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 社会思想观念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是经济社会生活和人的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必然反映
三 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坚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特殊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一 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统一起来,坚持在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交流
三 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 把国内建设与国际和平统一起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第十章 特殊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最终胜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一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三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不是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结语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 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二 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转折,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三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
附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和依据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容量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内在本质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问题的研究
五 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问题的研究
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相关研究著述要目
后记
w1
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