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副标题:无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王兆春著

分类号:

ISBN:978703006030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军事技术史的学术专著。全书十一章,包容了从祖先炎黄到辛亥革命前上下五千年的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历史。它包括兵器、战车、战船、军事工程和军事通信的起源,取得的主要成果,运用于军事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元代中国火器的西传,明清时期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吸收与运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军事变革的概况等。既有历史通览和综述,又有分门别类的论析,并引用典型的战例,显示军事技术在战争和军事建设中的作用。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书中还附有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书名索引等。可供军事史、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以及想了解科学技术史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一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 中国军事技术史的分期
绪论
三 军事技术与社会诸方面发展的关系
五 军事技术的发展规律
上编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一章 石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兵器和原始城堡的出现
一 史前生产工具的演进
二 古史传说中的兵器和原始城堡
第二节 石兵器的基本类型
一 原始的射远兵器
二 原始的格斗兵器
三 原始的卫体兵器
四 原始的防护装具
第一节 青铜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一 青铜兵器及其冶铸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 青铜兵器阶段的军事技术
二 射远兵器
三 格斗兵器
四 卫体兵器
五 防护装具
第二节 战车和车战的兴衰
一 战车的构造
二 战车的乘员编制和兵器装备
三 车战及其技术和战术
一 筑城概况
第三节 军事筑城的兴起
二 筑城技术的初创
三 攻城器械
四 守城器械
第四节 战船和水军的兴起
一 舟楫的军事应用和战船的出现
二 战船的乘员、装备和水战战术
第五节 《考工记》中的兵器制造问题
一 青铜兵器的合金配比和冶铸技术
二 材料的精选
三 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创新
四 设计和制造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五 工艺的规范
六 成品的检验
七 兵器配发和使用的原则
第三章 钢铁兵器阶段的军事战术
第一节 钢铁兵器的创制与发展
一 钢铁兵器冶铸技术的提高
二 射远兵器
三 抛石机--礮
四 格斗兵器
五 卫体兵器
六 防护装具
七 新型战车的创制
第二节 军事筑城的发展
一 城郭建筑的概况
二 城郭建筑的军事特色
三 作业量的估算和工程作业图
四 长城建筑的概况
五 长城的守备设施
六 攻城器械
七 守城器械
八 障碍器材
九 著名的攻守城战
第三节 战船和水军的发展
一 战船建造业的发展
二 战船的基本类型
三 著名的水战
中编 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四章 初级火器创制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兵器制造业的发达
一 钢铁冶炼业和冶炼技术
二 兵器管理和制造机构
三 钢铁兵器制造技术
第二节 初级火器的创制
一 《武经总要》记载的********
二 初级火器的创制与使用
第三节 钢铁兵器的持续发展
一 射远兵器
二 抛石机——炮
三 格斗兵器
四 卫体兵器
五 防护装具
六 装备冷兵器的战车
七 军队的兵器装备
一 筑城规制和城址选择
第四节 军事筑城的持续发展
二 开封城的建筑
三 中小城池的建筑
四 金长城的建筑
五 攻城器械
六 守城器械
七 障碍器材
第五节 战船和水军的持续发展
一 战船建造场的普遍设立
二 主要战船的构造和战斗性能
三 著名的水战
四 战船和水军技术的进步
第五章 火铳的创制与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火铳的创制
一 火药性能的改良
二 火铳初创时期的实物
三 对元火铳的几点分析
四 火铳在作战中的最初使用
二 各系统制造的洪武铳
一 明初的发射火药
第二节 火铳的发展
三 洪武铳的种类和构造
四 洪武铳的改进
第三节 火铳的定型
一 永乐至正德年间火铳的种类
二 永乐铳的改进
三 火铳的制造及其铭文问题
第四节 钢铁兵器和战车的多样化
一 射远兵器
二 格斗兵器
三 防护装具
四 攻守城器械和障碍器材
五 战车的创新
第五节 城墙城池建筑技术的成熟
一 明初都邑筑城之最--南京城
二 平陆都邑筑城之最--北京城
三 长城建筑的发展
四 沿海卫所城堡的建筑
二 明朝前期的造船厂
第六节 战船发展的高潮及其装备的改善
一 元朝的战船和水战的规模
三 战船的种类
四 明初建造战船的数量和水军的规模
五 战船建筑技术的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改善
第七节 火铳的发展对军事的影响
一 军队编制装备结构的变革
二 京军三大营的创建
三 国防设施的改善
四 新战术的创造和发展
第六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佛郎机炮的传入与发展
一 佛郎机炮的传入
二 明廷对佛郎机炮的仿制
三 佛郎机炮的种类和构造
第二节 火绳枪的传入与发展
一 火强枪的传入
二 明廷对火绳枪的仿制
三 赵士桢对单管火绳枪的研制
四 赵士桢创制的多管火绳枪
第三节 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
一 欧洲火器技术的发展
二 欧洲传教士的东来及其桥梁作用
三 明末火器研制家群体及其贡献
四 首批红夷炮的引进
五 红夷炮和宁远大捷
六 明末朝廷对西洋大炮的购买和仿制
七 崇祯年间对西洋大炮的仿制
一 单兵枪
第四节 传统火器的创新
二 火炮
三 火箭类火器
四 爆炸性火器
第五节 合成军的创建及其装备的创新
一 车步骑辎合成军的编成
二 军事训练内容的变革
第六节 城墙城池建筑的创新
一 东段长城的改建和扩建
二 沿海卫所城堡建筑的创新
三 欧洲棱堡建筑技术的传入
四 城防火器的更新
第七节 战船和水军装备的更新
一 战船的种类及其构造
二 战船的合理编配及其装备
三 水兵营编制结构的优化
四 水战技术和战术训练的进步
第七章 火绳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论著
二 坚持创新的观点
一 从战略高度倡导兵器的发展
第一节 对兵器制造与使用的论述
三 坚持精益求精的思想
四 御敌保国必须善于使用火器
五 使用火器必须灵活多变
六 火器布阵和作战原则的新见解
七 车铳结合战术的深化
八 守城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对钢材冶炼与火药配制的论述
一 关于钢材冶炼的论述
二 关于********的论述
三 关于火药配制工艺的论述
四 关于火药特性及若干现象的探讨
第三节 对欧洲火器技术的吸取和引用
一 理论基础的转轨
二 设计思想的进步
三 造炮新法的采用
四 射击术的发展
五 对冲击波现象的探索
一 后金制造和使用红衣炮的高潮
第八章 火器曲折发展阶段的军事技术
第一节 火器的曲折发展
二 清初各方制造和使用的火炮
三 康熙初期的火器制造
四 南怀仁铸炮与“平定三藩”之战
五 收复雅克萨之战中使用的枪炮
六 火器营的建立及火器制造的滑坡
第二节 枪炮的种类及其研制者
一 重型火炮
三 短管炮
二 轻型火炮
四 单兵枪
五 火器研制者
第三节 钢铁兵器和战船建造的徘徊
一 射远兵器
二 格斗兵器
三 防护装具
四 攻守城器械
五 战船
六 武器装备的规制
第四节 城墙城池建筑的尾声
一 东北的柳条边
二 边防的其他设施
三 沿海要塞的建筑
四 虎门要塞的建筑
五 山地石碉的建筑
下编 火器时代的军事技术
一 英军在军事上的长技
第一节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及其初步实践
第九章 前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技术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早实践者
第二节 军事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一 火药的改进
二 “自来火药”的试制成功
三 用新法铸造火炮
四 用新法铸造炮弹
七 新型战舰的试造
五 新型炮架和搬运器械的制成
六 先进射击术的引用
八 新式炮台的建筑
九 新式地雷的研制
十 新式水雷的创制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对军事技术发展的推动
一 太平天国的兵器制造
二 太平天国对先进军事技术的引用
三 太平军对军事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一 湘军的武器装备
第四节 清军装备的前装枪炮
二 淮军的武器装备
三 中外混编武装和英法侵略军的武器装备
四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事技术
第十章 后装枪炮阶段的军事战术
第一节 晚清兴办的兵工厂
一 兴办兵工厂的时代背景
二 容闳对兴办兵工厂的贡献
三 兵工厂兴办的概况
四 几个主要的兵工厂
第二节 兴办兵工厂的军事技术家
一 近代军事技术家群体的形成
二 杰出的军事技术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节 机械化炼钢与火药制造
一 机械化炼钢厂及其产品
二 机械化火药厂及其产品
第四节 后装击针枪的仿制
一 步枪
二 多管枪
三 机枪
四 枪弹
第五节 后装线膛炮的仿制
一 后装线膛炮
二 管退炮
三 炮弹
第六节 炮台要塞建筑的兴起和发展
一 炮台要塞的设计原则
二 沿海和沿江的炮台要塞
三 边防要隘建筑的炮台
四 野战工事的建筑
第七节 蒸汽舰船的建造
一 明轮蒸汽兵轮船“恬吉”号
二 螺轮蒸汽兵轮船“操江”号
三 大型兵轮船“海安”号和“驭远”号
四 铁肋兵轮船“威远”号
五 快速兵轮船“开济”号
六 钢甲巡洋舰“平远”号
七 穹甲舰“广乙”号
第十一章 火器时代的军事变革
第一节 陆军编制装备的更新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一 甲午战争前陆军编制装备的演变
二 甲午战争后陆军编制装备的更新
三 近代海军的创建及舰载火器系统的初步形成
四 海军兴衰的教训
第二节 军事技术训练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一 陆军军事技术训练的变革
二 海军军事技术训练的兴起和发展
三 作战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军事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一 兴办军事技术教育的目的
二 海军军事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三 陆军军事技术教育的变革
四 军事技术专业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 军事技术书籍的译著
一 军事书籍翻译的概况
二 军事技术译著的分类
三 军事技术书籍的编著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人名索引
二 书名索引
三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比较简表
四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比较简表
五 计量单位简表
后记
总跋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