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目 录
随想录
一 谈《望乡》
二 再谈《望乡》
三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
四 “结婚”
5 怀念萧珊
6 “毒草病”
7 “遵命文学”
8 “长官意志”
9 文学的作用
10 把心交给读者
11 一颗桃核的喜剧
12 关于丽尼同志
13 三次画像
14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15 小人、大人、长官
16 再访巴黎
17 诺?利斯特先生
18 在尼斯
19 重来马赛
20 里昂
21 沙多―吉里
22 “友谊的海洋”
23 中国人
24 人民友谊的事业
25 中岛健藏先生
26 观察人
27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28 绝不会忘记
29 纪念雪峰
30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后记
探索集
31 “豪言壮语”
32 小骗子
33 悼方之同志
34 怀念老舍同志
35 大镜子
36 小狗包弟
37 探索
38 再谈探索
39 探索之三
40 探索之四
41 友谊
42 春蚕
43 怀念烈文
44 访问广岛
45 灌输和宣传(探索之五)
46 发烧
47 “思想复杂”
48 世界语
49 说真话
50 《人到中年》
51 再论说真话
52 写真话
53 “腹地”
54 再说小骗子
55 赵丹同志
56 “没什么可怕的了”
57 究竟属于谁?
58 作家
59 长崎的梦
60 说梦
附录 我和文学
后记
真话集
61 三谈骗子
62 我和读者
63 悼念茅盾同志
64 现代文学资料馆
65 怀念方令孺大姐
66 《序跋集》序
67 怀念丰先生
68 《序跋集》再序
69 十年一梦
70 致《十月》
71 《序跋集》跋
72 怀念鲁迅先生
73 “鹰的歌”
74 《怀念集》序
75 小端端
76 怀念马宗融大哥
77 《随想录》日译本序
78 《小街》
79 三论讲真话
80 《靳以选集》序
81 怀念满涛同志
82 说真话之四
83 未来(说真话之五)
84 解剖自己
85 西湖
86 思路
87 “人言可畏”
88 上海文艺出版社三十年
89 三访巴黎
90 知识分子
后记
病中集
91 “干扰”
92 再说现代文学馆
93 修改教科书的事件
94 一篇序文
95 一封回信
96 愿化泥土
97 病中(一)
98 汉字改革
99 病中(二)
100 “掏一把出来’
101 病中(三)
l02 我的哥哥李尧林
103 怀念一位教育家
104 “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105 谈版权
106 又到西湖
107 为《新文学大系》作序
108 我的“仓库”
109 怀念均正兄
110 我的名字
111 我的日记
112 《茅盾谈话录》
113 病中(四)
114 我的噩梦
115 “深刻的教育’
116 关于《复活》
117 病中(五)
118 我的老家
119 买卖婚姻
120 再忆萧珊
附录 答井上靖先生
后记
无题集
121 访日归来
122 幸福
123 为旧作新版写序
124 人道主义
125 “紧箍咒”
126 “创作自由”
127 “再认识托尔斯泰”?
128 再说端端
129 “寻找理想”
130 “从心所欲”
131 卖真货
132 再说知识分子
133 再说“创作自由”
134 《全集》自序
135 四谈骗子
136 答卫缙云
137 可怕的现实主义
138 衙内
139 “牛棚”
140 纪念
141 我与开明
142 我的责任编辑
143 “样板戏”
144 官气
145 “文革”博物馆
146 二十年前
147 怀念非英兄
148 三说端端
149 老化
150 怀念胡风
附录 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
后记
【书摘与插画】
谈《望乡》
*近在我国首都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上演日本影片《望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公开反对,有人说“映了这样的影片,社会上流氓不是更多了?”有人甚至说这是一部“黄色电影”,非禁不可。总之,压力不小。不过支持这部影片放映的人也不少,报刊的评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望乡》在今天还能继续放映,当然不会是无条件的放映,是进行了手术以后的放映。我看放映总比禁止放映好,因为这究竟给我们保全了一点面子,而且阐明了一个真理: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据说老年人对《望乡》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进了七十五岁的门槛,可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看过电影文学剧本,我看过一次影片,是通过电视机看到的,我流了眼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运像一股火在烧我的心。我想阿琦也好,三谷也好,都是多么好的人啊。我写过一本小书:《倾吐不尽的感情》,我对日本人民和朋友是有深厚感情的。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对日本人民的感情只有增加。我感谢他们把这部影片送到中国来。
我喜欢这部影片,但是我不愿意多看这部影片。说实话,我看一次这部影片,就好像受到谴责,仿佛有人在质问我: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来改变那个、那些受苦的人的命运?没有,没有!倘使再看,我又会受到同样的质问,同样的谴责。
我生在到处都有妓院的旧社会,一九二三年五月我*次同我三哥到上海,当时只有十九岁。我们上了岸就让旅馆接客人用的马车把我们送到四马路一家旅馆。旅馆的名字我忘记了,我只记得斜对面就是当时的一家游乐场“神仙世界”。我们住在临街的二楼,到了傍晚,连续不断的人力车从楼下街中跑过,车上装有小电灯,车上坐着漂亮的姑娘,车后跟着一个男人。我们知道这是出堂差的妓女,但我们从未因此想过“搞腐化”之类的事。后来我在上海住下来了。上海大世界附近、四马路一带,每天晚上站满了穿红着绿、涂脂抹粉的年轻妓女,后面跟着监视她们的娘姨,这是拉客的“野鸡”。我们总是避开她们。我从未进过妓院,当时并没有人禁止我们做这种事情,但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军阀、官僚、国民党反动政府封建法西斯统治下的旧社会,年轻人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哪里有心思去管什么“五块钱”不“五块钱”?那个时候倒的确有黄色影片上演,却从未见过青年们普遍的腐化、堕落!
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难道今天伟大的现实,社会主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前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不能吸引我们的年轻人,让他们无事可做,只好把大好时光耗费在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上面?我想问一句: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正面的东西是不是占主导地位?那么为什么今天还有不少人担心年轻人离开温室就会落进罪恶的深渊,恨不得把年轻人改造成为“没有性程序”的“五百型”机器人①呢?
今天的青年,拿《天安门诗抄》的作者和读者为例吧,他们比我们那一代高明得多!他们觉悟高,勇气大,办法多,决心大。没有这样的新的一代的革命青年,谁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说他们只能看删剪后的《望乡》,否则听到“卖淫”、“五块钱”这类字眼,就会——,这真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