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是一条具有基础作用和枢轴性质的重要线索。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就是从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到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两种涵义上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指称“资产阶级社会”。经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过渡,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生产关系”概念精确化,系统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事实上使“生产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成为彼此相通的概念。 更多>>
目录
目录
内容提要
导言
一、 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 本书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概念
第一章 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轨迹
第一节 特利尔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大学生涯
一、 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 转向黑格尔:“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
三、 写作博士论文的前期准备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和萌芽时期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有同一原则”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对“思有同一”性的要求:《博士论文》中的思想矛盾
第三节 思想的客观性体现为“人民精神”:与“自由人”的决裂
一、 对出版自由的捍卫
二、 与“自由人”的公开决裂
第四节 “物质利益”的困惑:对黑格尔理性原则的质疑
一、 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二、 “私人利益”与“法”的对立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成就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二、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一、 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二、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人本学哲学的建立
第三节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标志性成果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之确立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新的哲学立足点上之拓展
第一节 “现实的人”:对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之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 《论犹太人问题》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五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三节 与国民经济学的分野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
一、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和“敌视人”的本质
二、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六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
第一节 异化劳动学说的拓展:以私有财产为核心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
一、 私有财产的异化本质
二、 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
一、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二、 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三、 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由市民社会的秘密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一、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初步改造
二、 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概括与清算
第七章 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揭示人的本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全面超越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人”的理解的最初分歧
一、 对人的“社会特质”的强调
二、 感性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不是“直观”,而是“活动”
第二节 以活动原则指证“现实的人”的非现实性
一、 “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初步阐发
二、 “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的确立
第三节 用“实践”概念取代“对象性的活动”:全面超越费尔巴哈
一、 以实践原则对费尔巴哈实施全面批判
二、 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三、 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批判和消除
第八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哲学原则高度的升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向生产关系理论的升华:《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 阶级、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正式衔接:《哲学的贫困》
一、 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二、 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成果:“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提要
导言
一、 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 本书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概念
第一章 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轨迹
第一节 特利尔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大学生涯
一、 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 转向黑格尔:“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
三、 写作博士论文的前期准备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和萌芽时期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有同一原则”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对“思有同一”性的要求:《博士论文》中的思想矛盾
第三节 思想的客观性体现为“人民精神”:与“自由人”的决裂
一、 对出版自由的捍卫
二、 与“自由人”的公开决裂
第四节 “物质利益”的困惑:对黑格尔理性原则的质疑
一、 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二、 “私人利益”与“法”的对立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成就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二、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一、 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二、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人本学哲学的建立
第三节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标志性成果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之确立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新的哲学立足点上之拓展
第一节 “现实的人”:对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之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 《论犹太人问题》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五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三节 与国民经济学的分野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
一、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和“敌视人”的本质
二、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六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
第一节 异化劳动学说的拓展:以私有财产为核心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
一、 私有财产的异化本质
二、 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
一、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二、 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三、 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由市民社会的秘密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一、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初步改造
二、 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概括与清算
第七章 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揭示人的本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全面超越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人”的理解的最初分歧
一、 对人的“社会特质”的强调
二、 感性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不是“直观”,而是“活动”
第二节 以活动原则指证“现实的人”的非现实性
一、 “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初步阐发
二、 “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的确立
第三节 用“实践”概念取代“对象性的活动”:全面超越费尔巴哈
一、 以实践原则对费尔巴哈实施全面批判
二、 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三、 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批判和消除
第八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哲学原则高度的升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向生产关系理论的升华:《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 阶级、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正式衔接:《哲学的贫困》
一、 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二、 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成果:“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