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施坚雅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中国研究界“中国中心观”兴起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一方面使中国研究更为细化、深化,引起自费正清模式之后的新一轮范式革命;另一方面则使“中国”这样有独特传统的文明共同体被社会科学的诸种方法解剖得七零八落。因此,这种表面上“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研究模式实际上加深了中国思想界自近代以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解构,从而引起大量热议。本书通过对施坚雅模式全面、细致的梳理,着重从思想文化领域反思海外中国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向、深层动因、优势与困境,以及中外学者就如何描述与处理“中国”的一次最为深入的对话。它对于我们理解后现代背景下海外的中国观以及追问中国该如何重塑民族文化共同体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从费正清到施坚雅
第一节 费正清的中国图景
第二节 第二次范式更新
第三节 文明对话中的汉学史写作
第二章 施坚雅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施坚雅的学说
第二节 施坚雅学说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施坚雅模式中的其他学者
第三章 施坚雅模式的后效
第一节 施坚雅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模式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价值与局限:关于模式的论评
第一节 施坚雅模式的价值
第二节 中外学界对模式的反思
一、来自人类学內部的抗辩:从萧凤霞到程美宝
二、其他领域对模式的质疑和反思
第五章 海外中国学的现代困境
第一节 社会科学取向与整理国故运动
第二节 施坚雅模式与思想文化地缘化研究
第六章 “区域中国”与“文化中国”
第一节 虚构的历史?散落的文明?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第一章 从费正清到施坚雅
第一节 费正清的中国图景
第二节 第二次范式更新
第三节 文明对话中的汉学史写作
第二章 施坚雅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施坚雅的学说
第二节 施坚雅学说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施坚雅模式中的其他学者
第三章 施坚雅模式的后效
第一节 施坚雅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模式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价值与局限:关于模式的论评
第一节 施坚雅模式的价值
第二节 中外学界对模式的反思
一、来自人类学內部的抗辩:从萧凤霞到程美宝
二、其他领域对模式的质疑和反思
第五章 海外中国学的现代困境
第一节 社会科学取向与整理国故运动
第二节 施坚雅模式与思想文化地缘化研究
第六章 “区域中国”与“文化中国”
第一节 虚构的历史?散落的文明?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文明对话中的施坚雅模式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