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王青著

分类号:

ISBN:978703026090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对山区经   济发展与非农产业、山区贫困之间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提出山区经济发展   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揭示   山区贫困、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空间耦合机制,阐述了水土保持在长江   上游山区新农村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地理学科、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生、科研人员、管理人   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山区产业与自然资源利用
   1.1 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
   1.2 中国山区自然资源利用历史回顾
   1.2.1 狩猎社会
   1.2.2 传统农业社会
   1.2.3 工业化初、中期
   1.2.4 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社会
   1.3 山区资源开发贡献度评价
   1.3.1 评价原则
   1.3.2 指标体系
   1.3.3 评价方法
   1.3.4 结果与讨论
   1.4 山区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时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非农产业
   2.1 中国山区与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2.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2 关于平原地区与山区收入差距的几点认识
   2.2 中国东西部山区与平原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2.2.1 广东省内山区县与珠江、长江三角洲比较
   2.2.2 川省川西山区县与成都平原比较
   2.3 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分异特征
   2.3.1 中国山区产业发展水平南北分异显著
   2.3.2 同一山区内部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明显
   2.4 几点认识
   2.4.1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4.2 非农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及战略
   3.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3.2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距
   3.3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3.1 山区发展非农产业的有利条件
   3.3.2 面临的挑战
   3.4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类型
   3.4.1 生态旅游业
   3.4.2 水电
   3.4.3 交通、通讯业
   3.4.4 绿色食品、天然生物制药
   3.4.5 采矿业
   3.4.6 民族工艺品
   3.4.7 劳务输出
   3.5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理论与模型
   4.1 区域发展及其驱动力
   4.2 区域发展阶段性与时空等价概念
   4.2.1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与模型
   4.2.2 时空等价概念模型
   4.3 T=S模型应用实例
   4.3.1 2000年四川成都平原与川西山区人均GDP空间差异研究
   4.3.2 中国1990~2002年人均GDP增长轨迹研究
   4.4 结果讨论
   4.4.1 Logistic模型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4.4.2 T=S模型揭示了区域演进的机理
   4.4.3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
   4.4.4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转换的条件
   4.4.5 中国山区与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差
   4.4.6 中国山区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
   4.5 本章思考
   4.5.1 预测科学与科学预测
   4.5.2 定性与定量
   4.5.3 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空间结构理论与山区开发型式
   5.1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开发理论
   5.1.1 区域空间构成
   5.1.2 区域实体类型
   5.1.3 区域开发元理论探索
   5.2 区域开发模式的“周期表”现象
   5.3 对山区发展的两点思考
   5.3.1 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多层次问题
   5.3.2 山区发展的耗散结构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与阶段
   6.1 生态旅游的层次性与阶段性
   6.1.1 生态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1.2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层次性
   6.1.3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6.1.4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层次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6.2 四川省生态旅游的层次、阶段及类型划分
   6.2.1 生态旅游资源层次的划分
   6.2.2 生态旅游形式三个层次的划分
   6.2.3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6.2.4 空间格局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上游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
   7.1 统筹规划的意义
   7.2 统筹规划理论基础
   7.2.1 主体功能区规划
   7.2.2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7.2.3 主题生态功能分区
   7.3 统筹规划示范
   7.3.1 区域背景
   7.3.2 生态位势
   7.3.3 资源优势
   7.4 示范区统筹规划理念
   7.4.1 战略定位
   7.4.2 指导思想
   7.4.3 发展理念
   7.4.4 发展目标
   7.4.5 发展道路
   7.5 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7.5.1 原则
   7.5.2 依据
   7.5.3 方法
   7.5.4 方案
   7.5.5 空间管制
   7.5.6 评价导向
   7.6 示范区主题生态功能分区
   7.6.1 主要生态类型及分布
   7.6.2 分区目的
   7.6.3 分区方法
   7.6.4 分区方案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
   8.1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现状
   8.2 水土流失的驱动力
   8.2.1 自然因素
   8.2.2 人文因素
   8.3 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耦合机制
   8.3.1 人口增长与水土流失
   8.3.2 山区贫困与水土流失
   8.4 几点思考
   8.4.1 水土流失的人文机制
   8.4.2 水土流失的几个阈值
   8.4.3 长江上游的滑坡与泥石流
   8.4.4 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8.4.5 2个科学术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
   9.1 山区农村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
   9.1.1 地理机制:坡地过程与流
   9.1.2 生态机制:源与流
   9.1.3 物理机制:熵、负熵流
   9.2 水土保持与山区聚落发展的内在机制
   9.2.1 水土保持是对“流”的调控过程
   9.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完整的截流或节流体系
   9.3 金沙江下游宁南县水土保持成就调查
   9.4 结论
   9.4.1 山区聚落处于山体截流部位的地理环境
   9.4.2 水土保持是山区聚落拓展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9.4.3 水土保持在农村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十章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山区发展
   10.1 水土保持在山区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10.1.1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
   10.1.2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
   1O.1.3 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10.1.4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10.2 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成就
   10.3 新时期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4 水土保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