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内容是对有关东亚各国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考察,同时,也着重讨论了东亚的华人经济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有关东亚各国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考察,主要的国家是中国、日本以及东盟各国。
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有关东亚各国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考察。主要的国家是中国、日本以及东盟各国。此书除了分析国与国的双边关系外,也考察了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多这关系。同时,着重讨论了东亚的华人经济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这是所收集到的文章,除了一些是最近写的以外,其他都是过去杂志和报章上刊登过的作品。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有文章的出处。这些文章基本上原封不动,以保存作者当时的见解和看法。
作者简介:
林华生:生于马来西亚,高中毕业后留学日本,获日本一桥大学学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博士(1980)。曾在新加坡国立东南亚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际交流委员会员长;早稻田大学中华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日本经济、亚洲经济、华人华侨经济等。主要著作《东盟经济的地壳变动》《亚洲“四极”经济》《日本在亚洲的作用》《Japan's Role&nb更多>>
目录
目录
再版自序
序言
自序
1. “东亚经济圈”构想:理想与现实
当前东亚研究的重点是什么?(2000年6月13日)
东亚多边合作的基本特点(2004年10月26日)
评小泉的“全面经济合作构想”(2002年2月22日,日本《朝日新闻》)
小泉南游意义何在?(2002年5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阵营之外(2002年1月11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经济复苏与日本(2000年10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如何维持?(2000年2月21日)
剖析“东亚经济圈”构想(2004年1月22日)
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课题和展望(2003年3月,日本《旱稻田大学生亚洲太平洋讨究》第五号)
区域经济整合是亚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06年12月,马洪、盐谷隆英主编《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
中国与印度,能成为亚洲经济统合的引擎吗?*[2007年2月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2007年3月8日(下)、3月8日(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亚洲对印度有什么期待?*[2007年3月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2007年3月9日(上)、3月10日(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2. 中日经济关系论:合作与困惑
中日,日韩关系的恶化给东盟带来困惑(2005年4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瀛迎来“神舟”震荡(2003年10月24日)
日本对中国经援的含义(2004年15月31日)
日中贸易战的代价(2001年8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企业向中国发展为何落后?(200年11月16日)
论在华投资对日本、中国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影响(2002年12月10日)
东亚的劳工流动和人才确保(2002年10月4日,日本《朝日新闻》)
3. 日本经济论:经验与教训
日本经济复苏,昙花一现?(2001年5月31日)
日本经济为何不见曙光?—从没有飞机的飞机场谈起(2003年7月15日)
从“意见决定”的方式来看日本社会的低效率性(2003年3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的“服务文化”(2002年8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人“无家可归”(2003年7月,香港《战国策》)
封闭的日本社会课题(2002年10月14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如何看待日本?(2002年6月10日,香港《大公报》)
日本人喜欢吃“无骨鱼”(2003年4月10日)
SARS何时会在日本登陆?(2003年5月14日)
美国牛肉与美日贸易战*(2006年4月2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的“东亚EPA构想”与亚洲政策*(2006年9月8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亚洲对安倍政权抱有什么期待?*(2006年10月19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党争*(2007年3月16日,《南风窗》)
4. 中华经济圈论:困境与展望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2003年9月25日(上)、9月26日(下),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3月24日,中国《国际金融报》]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东盟的苦恼(2001年1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
连战能够连胜吗?(2005年5月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与亚太地区的形势(2005年5月29日)
变化中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2002年4月24日,香港《大公报》)
中国是否能够救得了APEC(2000年12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裔、华侨、华人(2001年3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企业的国际化与爱国心(2001年7月6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中华经济圈与日本(2001年5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亚洲金融风暴和马来西亚华人经济(2001年5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2001年7月12日(上)、7月16日(下),香港《大公报》]
从中国看亚洲泡沫经济*(2006年2月11~12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5. 访谈录(东亚、中日关系论)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坚冰渐破(2005年8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东亚共同体合作:在荆棘中前进(2005年4月,北京大学)
立体透视中日经济(2002年9月26日,《中国经营报》)
中日经济合作是发展的大方向(2002年9月23日,《经济观察报》)
中日两国应共同发展携手共建新时代(2002年9月15日,日本《中国经济新闻》)
日本担心未来经济地位被中国取代(2002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经济中华与WTO及其对东亚发展和东西关系的影响*(2000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日本经济再生与中国经济的关系(2001年11月15日、22日,日本《华侨报》)
东盟亟待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2006年2月,日本朝日新闻社《论座》)
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2006年12月,马洪、盐谷隆英主编《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
中日的戏台,东盟来搭?*(2007年2月16日,《南风窗》)
著者介绍 林华生:专精亚洲经济的著名华裔学者*(2003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缩写表
再版自序
序言
自序
1. “东亚经济圈”构想:理想与现实
当前东亚研究的重点是什么?(2000年6月13日)
东亚多边合作的基本特点(2004年10月26日)
评小泉的“全面经济合作构想”(2002年2月22日,日本《朝日新闻》)
小泉南游意义何在?(2002年5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阵营之外(2002年1月11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经济复苏与日本(2000年10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如何维持?(2000年2月21日)
剖析“东亚经济圈”构想(2004年1月22日)
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课题和展望(2003年3月,日本《旱稻田大学生亚洲太平洋讨究》第五号)
区域经济整合是亚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06年12月,马洪、盐谷隆英主编《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
中国与印度,能成为亚洲经济统合的引擎吗?*[2007年2月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2007年3月8日(下)、3月8日(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亚洲对印度有什么期待?*[2007年3月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2007年3月9日(上)、3月10日(下),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2. 中日经济关系论:合作与困惑
中日,日韩关系的恶化给东盟带来困惑(2005年4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瀛迎来“神舟”震荡(2003年10月24日)
日本对中国经援的含义(2004年15月31日)
日中贸易战的代价(2001年8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企业向中国发展为何落后?(200年11月16日)
论在华投资对日本、中国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影响(2002年12月10日)
东亚的劳工流动和人才确保(2002年10月4日,日本《朝日新闻》)
3. 日本经济论:经验与教训
日本经济复苏,昙花一现?(2001年5月31日)
日本经济为何不见曙光?—从没有飞机的飞机场谈起(2003年7月15日)
从“意见决定”的方式来看日本社会的低效率性(2003年3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的“服务文化”(2002年8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人“无家可归”(2003年7月,香港《战国策》)
封闭的日本社会课题(2002年10月14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如何看待日本?(2002年6月10日,香港《大公报》)
日本人喜欢吃“无骨鱼”(2003年4月10日)
SARS何时会在日本登陆?(2003年5月14日)
美国牛肉与美日贸易战*(2006年4月2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的“东亚EPA构想”与亚洲政策*(2006年9月8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亚洲对安倍政权抱有什么期待?*(2006年10月19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党争*(2007年3月16日,《南风窗》)
4. 中华经济圈论:困境与展望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2003年9月25日(上)、9月26日(下),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3月24日,中国《国际金融报》]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东盟的苦恼(2001年1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
连战能够连胜吗?(2005年5月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与亚太地区的形势(2005年5月29日)
变化中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2002年4月24日,香港《大公报》)
中国是否能够救得了APEC(2000年12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裔、华侨、华人(2001年3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企业的国际化与爱国心(2001年7月6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中华经济圈与日本(2001年5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亚洲金融风暴和马来西亚华人经济(2001年5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2001年7月12日(上)、7月16日(下),香港《大公报》]
从中国看亚洲泡沫经济*(2006年2月11~12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朝日新闻》)
5. 访谈录(东亚、中日关系论)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坚冰渐破(2005年8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东亚共同体合作:在荆棘中前进(2005年4月,北京大学)
立体透视中日经济(2002年9月26日,《中国经营报》)
中日经济合作是发展的大方向(2002年9月23日,《经济观察报》)
中日两国应共同发展携手共建新时代(2002年9月15日,日本《中国经济新闻》)
日本担心未来经济地位被中国取代(2002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经济中华与WTO及其对东亚发展和东西关系的影响*(2000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日本经济再生与中国经济的关系(2001年11月15日、22日,日本《华侨报》)
东盟亟待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2006年2月,日本朝日新闻社《论座》)
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2006年12月,马洪、盐谷隆英主编《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
中日的戏台,东盟来搭?*(2007年2月16日,《南风窗》)
著者介绍 林华生:专精亚洲经济的著名华裔学者*(2003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缩写表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