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

副标题:无

作   者:张会军主编;张巍[卷]主编;洪帆[等]撰稿

分类号:

ISBN:978710602409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的学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色鲜明:是对中国电影学科各个专业发展史研究的系统总结,对中国电影专业史的研究和教育有着极大的针对性。   2.覆盖面广:全面涉及了电影学专业创作和史论研究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普遍研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论述的方法各异,视点独特。   3.专业性强:各子项目研究的作者都是从事电影学科专业创作、历史以及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   4.系统性强:各个子项目的研究内容十分紧密,对各自的学术思路、编辑思想、内在逻辑有非常细致的分类,框架合理,逻辑严谨,条目分明和思路清晰。

目录

目录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总序
第一章 1913—1931:中国电影的奠基时期
第一节 萌芽时期(1913—1921)
一 短故事片催生编剧和剧本
二 张石川的滑稽短片
三 从短故事片向长片过渡:《黑籍冤魂》
四 “商务”的“新剧(短)片”
五 三部长故事片出现
第二节 探索时期(1922—1926)
一 短故事片压卷之作:《劳工之爱情》
二 走向多元化的长故事片
三 鸳鸯蝴蝶派与市民电影
四 早期电影编剧理论
第三节 发展时期(1927—1931)
一 古装片
二 武侠神怪片
三 “联华”初期作品
四 田汉早期电影剧本创作
五 有声电影出现
第二章 1932—1937:左翼电影创作观的确立
第一节 左翼电影创作观对电影剧作的影响
一 时代背景
二 明星公司编剧委员会的设立与“明星”众编剧的代表作品
三 联华公司众编剧及其代表作品
四 “电通”、“艺华”等公司的成立与左翼电影剧作观的确立
五 左翼电影剧作观中的好莱坞模式倾向
第二节 “软性电影”及20世纪30年代的商业电影创作
第三章 1937—1945: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
第一节 国统区的电影剧本创作
一 国统区的抗战电影运动
二 国统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点
三 代表性电影剧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孤岛”的电影剧本创作
一 “孤岛”时期电影剧本创作概况
二 进步电影剧本的创作
三 商业电影剧本的创作风潮
第三节 香港的抗战电影剧本创作
一 粤语电影剧本的创作
二 国语电影剧本的创作
第四节 沦陷区的电影剧本创作
一 日寇利用电影为其侵略服务的历史
二 上海电影事业的状况及日寇的制片方针
第四章 1945—1949:风云际会现峥嵘
第一节 进步电影的创作
一 进步电影剧作的创作观念
二 进步电影剧作的创作特色
第二节 官办正统电影的创作
一 层层把关,严格审查
二 配合时局,进行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直接导入
第三节 商业化电影的创作
一 固守旧有的类型模式,创作观众熟悉并喜闻乐见的类型片
二 改进固有类型,打破类型的单一化
三 粗制滥造,放任自流
第四节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一 史东山及其代表作
二 蔡楚生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阳翰笙与沈浮
四 张骏祥及其代表作
五 陈白尘等和《乌鸦与麻雀》
六 欧阳予倩及其代表作
七 田汉及其代表作
八 李天济与费穆的合作
九 张爱玲与桑弧的合作
十 佐临与柯灵的合作
十一 曹禺与《艳阳天》
十二 《清宫秘史》
十三 《忠义之家》与《圣城记》
十四 屠光启与《天字第一号》等
附录 1949年之前电影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 早期的电影歌曲创作(萌芽时期—从《良心复活》到《野草闲花》)
第二节 有声电影初期的电影歌曲创作(发展时期—左翼电影及其他电影的电影歌曲创作)
一 “联 华”
二 “电 通”
第三节 战时与战后的电影歌曲创作
一 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
二 魏如晦的《红线盗盒》
三 《苏武牧羊》和《尽忠报国》
四 吴村的《孟姜女》、《苏三艳史》、《天涯歌女》
五 程小青的《董小宛》
六 范烟桥的《长相思》
第五章 1949—1965: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一节 气势恢弘的开场篇章(1949—1952)
一 宽松的电影创作指导政策
二 大力培养编剧队伍
三 电影编剧成绩斐然
四 发展之声中的不和谐音符:政治批判运动初露端倪
五 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六 编剧理论的探讨
第二节 鼓舞人心的进行曲(1953—1956)
一 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
二 推进电影编剧工作的具体措施
三 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四 电影编剧理论探讨
第三节 辉煌的华彩乐章(1957—1959)
一 频繁的政治运动
二 艰难中跋涉到顶峰
三 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及作品
四 关于电影编剧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回旋与无可奈何的低调(1960—1965)
一 艰难中的新成就
二 文艺界第二次整风
第六章 1966—1976:风雨十年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主义者的“破旧”和“立新”
一 “破旧”
二 “立新”
第二节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一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二 “重要任务论”与“三突出”原则
第三节 故事片的创作(1972—1976)
一 艰难的恢复
二 阴谋电影
第七章 1976—2001:自由意志与游戏规则的博弈
第一节 释放、吸纳(1976—1989)
一 奔放的序曲(1979—1980)
二 激越的主体乐章(1980—1987)
三 尾声的变奏(1987—1989)
第二节 分化、定位(1989—2001)
一 从被动到主动的市场选择
二 从筑墙到搭桥的策略变化
三 从陷落到突围的国际化
第八章 1913—2003:别样芬芳(香港、台湾、海外华人电影编剧史)
第一节 1913—2003:独树一帜(香港电影编剧史)
一 萌芽(1946—1970)
二 过渡(1971—1978)
三 鼎盛(1979—1989)
四 多元(1990— )
第二节 1925—2003:坚守人文精神的家园(台湾电影编剧史)
一 日据时期电影业的时代背景(1895—1945)
二 “光复”后反共浪潮的兴起(1945—1960)
三 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1960—1980)
四 新电影运动带动了艺术电影创作的繁荣(1981— )
五 商业题材依然占据主流市场
六 世纪末艺术和商业的自觉融合
第三节 漂泊的灵魂,诗意地栖居(海外华人电影编剧史)
一 知青情结与青春记忆
二 海外华人经历和东西文化碰撞
三 旧中国文化奇观的展示和对西方主流的进入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