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副标题:无

作   者: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10903105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一、玉米在世界和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
二、玉米在我国的分布
第一章 玉米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一节 根
一、根的形成和生长
二、根的生理功能
三、影响根系发育的因素和促根发育的措施
第二节 叶
一、叶的结构和功能
二、叶的生长
三、叶片数目
四、叶面积在植株上的分布及分组
五、叶面积的促控
第三节 茎
一、茎的形态结构
二、茎的功能
三、茎的生长和促控
第四节 玉米的穗(花序)
一、玉米雄穗的构造及其分化过程
二、玉米雌穗的分化过程
三、雄穗和雌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
四、玉米穗分化与叶龄指数的关系
五、叶龄指数的应用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第六节 籽粒的形成和成熟
一、籽粒的形成
二、籽粒的成熟过程
第七节 玉米的一生
第二章 玉米栽培技术
第一节 选用对路优良品种
一、根据玉米的生育期和当地积温选用对路品种
二、根据株型选用对路品种
三、根据当地自然灾害选用对路品种
第二节 确定适宜密度
一、合理密植的基本原理
二、合理密度的确定
三、密度与种植方式
四、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
第三节 合理施肥
一、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
二、玉米的需肥量
三、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四、施肥的增产作用
五、施肥量的确定
六、施肥技术
第四节 适时灌溉与排水
一、适时灌溉
二、及时排水
第五节 播种和苗期管理
一、精细整地,蓄足底墒
二、种子准备
三、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四、提高播种质量
五、加强苗期管理
第六节 抽雄前后20—30天的管理
一、抽雄前10—15天
二、抽雄吐丝期
三、吐丝受精后10—15天
第七节 乳熟期至蜡熟期的管理
一、不脱肥
二、不缺水,不渍水
三、剪雄
四、延迟收获期,增加粒重
第三章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第一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覆膜栽培增产原因
二、覆膜栽培技术
三、田间管理
第二节 育苗移栽技术
一、育苗移栽增产原因
二、育苗技术与苗床管理
三、移栽技术
第四章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与良种繁育
第一节 杂交种是怎样来的
一、地方品种
二、单杂交种
三、三交种
四、双交种
五、顶交种
六、综合品种
第二节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一、严格保持亲本自交系的纯度
二、严格把握繁育、制种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玉米杂交制种的改良措施
第三节 玉米主要杂交种简介
一、平展型品种
二、紧凑型品种
第五章 特用玉米
第一节 优质蛋白玉米(亦称高赖氨酸玉米)
一、什么是优质蛋白玉米
二、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
三、优质蛋白玉米的饲用价值
四、优质蛋白玉米也是质优价廉的食品原料
五、优质蛋白玉米的栽培特点
六、目前推广的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
第二节 甜玉米
一、普通甜玉米
二、超甜玉米
三、加强甜玉米
四、我国采用的甜玉米品种
五、甜玉米的栽培特点
六、甜玉米的品质要求
七、甜玉米的副产品
第三节 高油玉米
一、玉米油的营养价值
二、高油玉米的饲用价值
三、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糯玉米
第五节 爆裂玉米
第六章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种类及损失危害
第二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与防治
二、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四、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五、玉米病毒病及防治
六、玉米青枯病及其防治
第三节 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
一、品种抗病性的利用
二、化学防治
三、栽培防病
第七章 玉米虫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我国玉米产区虫害发生概况
一、玉米害虫的种类和分布
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主要虫害
第二节 主要玉米害虫的发生和防治
一、地下害虫
二、玉米螟
三、条螟
四、二点螟
五、粘虫
六、玉米蓟马
七、玉米叶螨
八、玉米蚜
九、其他玉米害虫
第三节 玉米害虫的综合防治
一、玉米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
二、玉米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内容和要点
附录玉米栽培试验调查记载项目与标准
一、玉米在世界和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
二、玉米在我国的分布
第一章 玉米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一节 根
一、根的形成和生长
二、根的生理功能
三、影响根系发育的因素和促根发育的措施
第二节 叶
一、叶的结构和功能
二、叶的生长
三、叶片数目
四、叶面积在植株上的分布及分组
五、叶面积的促控
第三节 茎
一、茎的形态结构
二、茎的功能
三、茎的生长和促控
第四节 玉米的穗(花序)
一、玉米雄穗的构造及其分化过程
二、玉米雌穗的分化过程
三、雄穗和雌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
四、玉米穗分化与叶龄指数的关系
五、叶龄指数的应用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第六节 籽粒的形成和成熟
一、籽粒的形成
二、籽粒的成熟过程
第七节 玉米的一生
第二章 玉米栽培技术
第一节 选用对路优良品种
一、根据玉米的生育期和当地积温选用对路品种
二、根据株型选用对路品种
三、根据当地自然灾害选用对路品种
第二节 确定适宜密度
一、合理密植的基本原理
二、合理密度的确定
三、密度与种植方式
四、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
第三节 合理施肥
一、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
二、玉米的需肥量
三、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四、施肥的增产作用
五、施肥量的确定
六、施肥技术
第四节 适时灌溉与排水
一、适时灌溉
二、及时排水
第五节 播种和苗期管理
一、精细整地,蓄足底墒
二、种子准备
三、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四、提高播种质量
五、加强苗期管理
第六节 抽雄前后20—30天的管理
一、抽雄前10—15天
二、抽雄吐丝期
三、吐丝受精后10—15天
第七节 乳熟期至蜡熟期的管理
一、不脱肥
二、不缺水,不渍水
三、剪雄
四、延迟收获期,增加粒重
第三章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第一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覆膜栽培增产原因
二、覆膜栽培技术
三、田间管理
第二节 育苗移栽技术
一、育苗移栽增产原因
二、育苗技术与苗床管理
三、移栽技术
第四章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与良种繁育
第一节 杂交种是怎样来的
一、地方品种
二、单杂交种
三、三交种
四、双交种
五、顶交种
六、综合品种
第二节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一、严格保持亲本自交系的纯度
二、严格把握繁育、制种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玉米杂交制种的改良措施
第三节 玉米主要杂交种简介
一、平展型品种
二、紧凑型品种
第五章 特用玉米
第一节 优质蛋白玉米(亦称高赖氨酸玉米)
一、什么是优质蛋白玉米
二、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
三、优质蛋白玉米的饲用价值
四、优质蛋白玉米也是质优价廉的食品原料
五、优质蛋白玉米的栽培特点
六、目前推广的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
第二节 甜玉米
一、普通甜玉米
二、超甜玉米
三、加强甜玉米
四、我国采用的甜玉米品种
五、甜玉米的栽培特点
六、甜玉米的品质要求
七、甜玉米的副产品
第三节 高油玉米
一、玉米油的营养价值
二、高油玉米的饲用价值
三、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糯玉米
第五节 爆裂玉米
第六章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种类及损失危害
第二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与防治
二、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四、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五、玉米病毒病及防治
六、玉米青枯病及其防治
第三节 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
一、品种抗病性的利用
二、化学防治
三、栽培防病
第七章 玉米虫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我国玉米产区虫害发生概况
一、玉米害虫的种类和分布
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主要虫害
第二节 主要玉米害虫的发生和防治
一、地下害虫
二、玉米螟
三、条螟
四、二点螟
五、粘虫
六、玉米蓟马
七、玉米叶螨
八、玉米蚜
九、其他玉米害虫
第三节 玉米害虫的综合防治
一、玉米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
二、玉米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内容和要点
附录玉米栽培试验调查记载项目与标准
第三节 茎
一、玉米雄穗的构造及其分化过程
第四章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与良种繁育
第二节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一、玉米在世界和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
第四节 玉米的穗(花序)
五、叶龄指数的应用
五、甜玉米的栽培特点
八、玉米蚜
二、叶的生长
二、合理密度的确定
三、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一、根据玉米的生育期和当地积温选用对路品种
二、种子准备
第一章 玉米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五、叶面积的促控
二、玉米雌穗的分化过程
一、根的形成和生长
一、合理密植的基本原理
三、玉米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第六节 抽雄前后20—30天的管理
二、根的生理功能
二、茎的功能
二、覆膜栽培技术
第二章 玉米栽培技术
一、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
五、优质蛋白玉米的栽培特点
一、普通甜玉米
一、叶的结构和功能
三、根据当地自然灾害选用对路品种
第二节 确定适宜密度
四、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系
二、及时排水
二、玉米在我国的分布
三、叶片数目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一、籽粒的形成
三、影响根系发育的因素和促根发育的措施
第二节 叶
二、籽粒的成熟过程
三、移栽技术
六、综合品种
三、加强甜玉米
四、叶面积在植株上的分布及分组
三、茎的生长和促控
四、施肥的增产作用
一、玉米油的营养价值
一、玉米害虫的种类和分布
第一节 根
一、茎的形态结构
四、玉米穗分化与叶龄指数的关系
五、施肥量的确定
一、玉米大斑病与防治
四、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三、雄穗和雌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
第六节 籽粒的形成和成熟
第七节 玉米的一生
二、抽雄吐丝期
三、优质蛋白玉米的饲用价值
第二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五、玉米病毒病及防治
第一节 选用对路优良品种
第四节 适时灌溉与排水
一、精细整地,蓄足底墒
四、延迟收获期,增加粒重
第二节 育苗移栽技术
一、地方品种
二、根据株型选用对路品种
第三节 合理施肥
六、施肥技术
一、适时灌溉
四、提高播种质量
四、双交种
一、平展型品种
三、密度与种植方式
第五节 播种和苗期管理
一、不脱肥
第一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育苗移栽增产原因
第一节 杂交种是怎样来的
三、玉米杂交制种的改良措施
二、玉米的需肥量
五、加强苗期管理
三、吐丝受精后10—15天
三、田间管理
二、严格把握繁育、制种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主要虫害
第三节 玉米害虫的综合防治
一、抽雄前10—15天
第七节 乳熟期至蜡熟期的管理
二、单杂交种
第一节 我国玉米产区虫害发生概况
三、条螟
二、不缺水,不渍水
第三章 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
五、顶交种
第二节 甜玉米
六、甜玉米的品质要求
七、甜玉米的副产品
二、高油玉米的饲用价值
三、剪雄
一、覆膜栽培增产原因
二、育苗技术与苗床管理
三、三交种
第三节 玉米主要杂交种简介
四、优质蛋白玉米也是质优价廉的食品原料
第六章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一、严格保持亲本自交系的纯度
二、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
三、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
第五节 爆裂玉米
第三节 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
一、品种抗病性的利用
四、二点螟
二、紧凑型品种
二、超甜玉米
六、玉米青枯病及其防治
第五章 特用玉米
四、我国采用的甜玉米品种
第三节 高油玉米
附录玉米栽培试验调查记载项目与标准
第一节 优质蛋白玉米(亦称高赖氨酸玉米)
二、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七章 玉米虫害及其防治
五、粘虫
一、什么是优质蛋白玉米
六、目前推广的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
第四节 糯玉米
二、玉米螟
二、玉米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内容和要点
第一节 我国主要玉米病害的种类及损失危害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玉米害虫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
二、化学防治
三、栽培防病
一、地下害虫
第二节 主要玉米害虫的发生和防治
九、其他玉米害虫
六、玉米蓟马
七、玉米叶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