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和研究重点是:首先,始终把经济政策放在日本国家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之下把握,即经济政策是处于国家总政策下的子政策位置。因此,这一研究是以宏观把握近代以来日本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及其战略方针的阶段性变化为基础展开的,其研究对象也远远超出了经济本身的内容。从这一点看,可以说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拉开了距离而更具史学研究的色彩。
其次,注重把握经济政策的系统结构,并把经济政策划分为制度化政策和手段性政策两大类别展开分析。具体说来,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政策研究的对象,而且必须被放在研究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任何经济制度和体制无不是经济政策操作的结果,是经济政策长期化、凝聚化、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表现形态。为此,日本明治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推行的三次经济体制变革是《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的研究重点。手段性经济政策是在现行经济制度和体制的约束下展开的,其手段多样,层次缤纷,同样能对资源的调整分配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调节发挥重要作用,阐明其手段、方法、内容及效果无疑具有实践性的参考价值。自不待言,从这一层面展开研究需要深厚的经济学功力。
再次,在对不同时期日本推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内容、手段及其绩效分析的同时,《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重视决策过程的实证考察,这种考察是从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两个层面的互动展开的。与此相关联,政策思想乃至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思潮也被纳入研究的视野。
最后,《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在若干章节中,对日本战前、战后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关联性作了独自的理论阐述,并对产业政策的手段和效果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这些论述和考察究竟多大程度地揭示了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本质,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由三十四篇专题论文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的基础条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移植与日本式特点,战后经济改革的再评价与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的特点,战后复兴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政策的绩效分析,转型期日本经济的矛盾与改革,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日本的动向,以及中日政治、经贸关系等。这些论文是著者根据主题相关的原则,在已发表的论文中提选出来的,个别论文在收入《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时做了小幅度的修改。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条件与明治初期的改革
第一章 论日本资本主义发生的基础条件
一 德川封建体制及其经济制度
二 幕末的经济发展与阶级分化
三 开国与幕末封建统治危机
四 幕末社会经济的遗产
第二章 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
一 遣使的初衷
二 岩仓使节团的欧美观
三 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改革
第三章 明治初期的地税改革
一 地税改革的历史前提
二 地税改革的推行
三 地税改革的意义
第四章 官办企业的拍卖与日本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一 建立官办企业的初旨
二 促使官办企业拍卖的内在原因
三 官办企业拍卖的社会条件
四 官办企业的起落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明治初期的海运政策
一 亟待解决的海运问题
二 近代海运政策的制定
三 海运政策的实施特点
四 海运政策的实效及其影响
第六章 近代财政金融体制的构建
一 明治财政的初建
二 纸币整顿
三 近代金融体系的构建
第二篇 战后经济改革论
第七章 经济发展的政治学
一 课题的选择与“切入”
二 占领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考察
三 复兴期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考察
四 纵贯全书的三个基本观点
第八章 日本战后经济改革三论
一 谁是战后经济改革的推行者
二 战后型经济体制何时形成
三 战后经济改革止于何时
第九章 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 战前、战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 美国主导下的战后经济改革
三 日本继续进行的经济改革
四 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结构和特征
五 “1940年体制”论批判
第十章 日本计划经济思想的流变
一 从“栽培”论到“殖产”说
二 大危机时代的计划经济论
三 战后“计划”思想的沉浮
第十一章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一 道奇计划的出笼
二 稳定经济的诸措施
三 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与“接轨”
第十二章 日本的战争赔偿
一 日本赔偿的基本方针
二 初期赔偿计划
三 赔偿计划的挫折
四 赔偿与日本经济的复兴
第三篇 战后经济成长与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 战后日本经济的起点
一 日本的战争损失
二 两种比较基准
三 “有形资本”的积累
四 “无形资本”的遗存
五 战后初期制约经济复兴的诸因素
第十四章 “倾斜生产方式”辨析
一 倾斜生产方式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 以统制为前提的政策实施要点
三 关于倾斜生产方式的再评价
第十五章 1954年的经济调整与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
一 经济调整的历史背景
二 调整政策的展开
三 调整期的经济变动
四 经济调整的现实效果
五 经济调整在战后经济史中的地位
第十六章 日本的产业合理化及其理论分析
一 产业合理化的历史过程
二 产业合理化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第十七章 论日本战后经济复兴期的产业合理化
一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制定
二 产业合理化时期的经济体制调整
三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施
四 产业合理化的成果和局限
第十八章 战后日本的产业合理化与通产行政
一 通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二 产业合理化审议会
第十九章 战后日本的产行业合理化计划
一 概观:行业、业种合理化计划与合理化法
二 钢铁业合理化计划
三 能源产业的合理化计划
四 海运造船业的合理化计划
五 石油化学工业的合理化计划
六 机电工业的合理化计划
第二十章 官民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 计划造船与“合理化”
二 造合审机构分析
三 造合审活动探微
第二十一章 税制与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
一 复兴期税制的变动过程
二 企业资产再评估
三 现代化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制度
四 重要物产免税制度
五 进出口贸易特别减免税制度
六 企业准备金与专项基金制度
七 复兴期税制的实效与特点
第二十二章 战后日本的经济赶超与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一 财投的制度分析
二 财投的活动特点
三 财投的作用评价
第二十三章 中日财政投融资制度比较
一 概念的释义与比较基准
二 两国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背景及其差异
三 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的比较
四 中日财政投融资运营效果的分析
第二十四章 日本战后经济赶超期的外资政策
引言:问题与视角
一 外资制度的特征
二 引进外资的实效
三 资本自由化的过程
结语:比较与思考
第二十五章 经济赶超期中日两国外资政策比较
一 直接投资:态度迥异
二 优惠待遇:相去甚远
三 技术引进:效果不一
四 关联政策:泾渭分明
第四篇 转型期经济政策研究
第二十六章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住专”问题
一 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二 “住专”问题的爆发及其处理
三 “住专”问题与金融自由化的思考
第二十七章 转型期的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政策
一 近代史上第三次转折
二 转折期经济政策的混乱
三 “经济战败”诸相观
四 小渊内阁的政策课题
第二十八章 小泉内阁经济政策评析
一 新内阁经济政策的出台
二 “新”经济政策无甚新意
三 “新”经济政策面临挑战
第二十九章 亚太区域化中的中国与日本
一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亚太
二 亚太区域化过程中日本的作用
三 中国与亚太
第三十章 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思考
一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教训
二 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危机对策及有关对策的评价
三 经济发展“东亚模式”的再探讨
四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改革
五 世纪之交的全球金融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
六 区域性货币金融组织——亚洲金融安全网
第五篇 附论
第三十一章 近代以来M型发展的日本文化变革
一 全球化与文化变革
二 近代日本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第一次文化战败”
三 战后文化重建与“第二次文化战败”
四 全球化的进展与日本文化的新选择
第三十二章 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位置
一 问题的提起——对“新思维”的“历史搁置论”的批判
二 几乎被“搁置”的历史问题为何还不能“搁置”——对日本“诚信度”的质疑与中国的对应
三 中日文化传统的差异对历史观的影响——从历史角色到价值观的差异
四 解决历史问题有无处方笺——扩大交流与自我克制
第三十三章 新型中日关系的构筑与思考
一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中日关系
二 日本的新国家主义思潮及其政策指向
三 退让政策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四 新型中日关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
五 改善中日关系的现实对策与途径
第三十四章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一 政治关系:坚冰已破,道路曲折
二 经济关系:热度未减,潜力巨大
三 区域合作:成效初显,前景广阔
四 未来战略:方针明确,理性务实
后记
第一篇 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条件与明治初期的改革
第一章 论日本资本主义发生的基础条件
一 德川封建体制及其经济制度
二 幕末的经济发展与阶级分化
三 开国与幕末封建统治危机
四 幕末社会经济的遗产
第二章 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
一 遣使的初衷
二 岩仓使节团的欧美观
三 岩仓使节团与日本的近代化改革
第三章 明治初期的地税改革
一 地税改革的历史前提
二 地税改革的推行
三 地税改革的意义
第四章 官办企业的拍卖与日本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一 建立官办企业的初旨
二 促使官办企业拍卖的内在原因
三 官办企业拍卖的社会条件
四 官办企业的起落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明治初期的海运政策
一 亟待解决的海运问题
二 近代海运政策的制定
三 海运政策的实施特点
四 海运政策的实效及其影响
第六章 近代财政金融体制的构建
一 明治财政的初建
二 纸币整顿
三 近代金融体系的构建
第二篇 战后经济改革论
第七章 经济发展的政治学
一 课题的选择与“切入”
二 占领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考察
三 复兴期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考察
四 纵贯全书的三个基本观点
第八章 日本战后经济改革三论
一 谁是战后经济改革的推行者
二 战后型经济体制何时形成
三 战后经济改革止于何时
第九章 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 战前、战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 美国主导下的战后经济改革
三 日本继续进行的经济改革
四 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结构和特征
五 “1940年体制”论批判
第十章 日本计划经济思想的流变
一 从“栽培”论到“殖产”说
二 大危机时代的计划经济论
三 战后“计划”思想的沉浮
第十一章 道奇计划与日本经济
一 道奇计划的出笼
二 稳定经济的诸措施
三 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与“接轨”
第十二章 日本的战争赔偿
一 日本赔偿的基本方针
二 初期赔偿计划
三 赔偿计划的挫折
四 赔偿与日本经济的复兴
第三篇 战后经济成长与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 战后日本经济的起点
一 日本的战争损失
二 两种比较基准
三 “有形资本”的积累
四 “无形资本”的遗存
五 战后初期制约经济复兴的诸因素
第十四章 “倾斜生产方式”辨析
一 倾斜生产方式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 以统制为前提的政策实施要点
三 关于倾斜生产方式的再评价
第十五章 1954年的经济调整与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
一 经济调整的历史背景
二 调整政策的展开
三 调整期的经济变动
四 经济调整的现实效果
五 经济调整在战后经济史中的地位
第十六章 日本的产业合理化及其理论分析
一 产业合理化的历史过程
二 产业合理化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第十七章 论日本战后经济复兴期的产业合理化
一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制定
二 产业合理化时期的经济体制调整
三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施
四 产业合理化的成果和局限
第十八章 战后日本的产业合理化与通产行政
一 通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二 产业合理化审议会
第十九章 战后日本的产行业合理化计划
一 概观:行业、业种合理化计划与合理化法
二 钢铁业合理化计划
三 能源产业的合理化计划
四 海运造船业的合理化计划
五 石油化学工业的合理化计划
六 机电工业的合理化计划
第二十章 官民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 计划造船与“合理化”
二 造合审机构分析
三 造合审活动探微
第二十一章 税制与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
一 复兴期税制的变动过程
二 企业资产再评估
三 现代化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制度
四 重要物产免税制度
五 进出口贸易特别减免税制度
六 企业准备金与专项基金制度
七 复兴期税制的实效与特点
第二十二章 战后日本的经济赶超与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一 财投的制度分析
二 财投的活动特点
三 财投的作用评价
第二十三章 中日财政投融资制度比较
一 概念的释义与比较基准
二 两国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背景及其差异
三 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的比较
四 中日财政投融资运营效果的分析
第二十四章 日本战后经济赶超期的外资政策
引言:问题与视角
一 外资制度的特征
二 引进外资的实效
三 资本自由化的过程
结语:比较与思考
第二十五章 经济赶超期中日两国外资政策比较
一 直接投资:态度迥异
二 优惠待遇:相去甚远
三 技术引进:效果不一
四 关联政策:泾渭分明
第四篇 转型期经济政策研究
第二十六章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住专”问题
一 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二 “住专”问题的爆发及其处理
三 “住专”问题与金融自由化的思考
第二十七章 转型期的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政策
一 近代史上第三次转折
二 转折期经济政策的混乱
三 “经济战败”诸相观
四 小渊内阁的政策课题
第二十八章 小泉内阁经济政策评析
一 新内阁经济政策的出台
二 “新”经济政策无甚新意
三 “新”经济政策面临挑战
第二十九章 亚太区域化中的中国与日本
一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亚太
二 亚太区域化过程中日本的作用
三 中国与亚太
第三十章 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思考
一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教训
二 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危机对策及有关对策的评价
三 经济发展“东亚模式”的再探讨
四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改革
五 世纪之交的全球金融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
六 区域性货币金融组织——亚洲金融安全网
第五篇 附论
第三十一章 近代以来M型发展的日本文化变革
一 全球化与文化变革
二 近代日本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第一次文化战败”
三 战后文化重建与“第二次文化战败”
四 全球化的进展与日本文化的新选择
第三十二章 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位置
一 问题的提起——对“新思维”的“历史搁置论”的批判
二 几乎被“搁置”的历史问题为何还不能“搁置”——对日本“诚信度”的质疑与中国的对应
三 中日文化传统的差异对历史观的影响——从历史角色到价值观的差异
四 解决历史问题有无处方笺——扩大交流与自我克制
第三十三章 新型中日关系的构筑与思考
一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中日关系
二 日本的新国家主义思潮及其政策指向
三 退让政策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四 新型中日关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
五 改善中日关系的现实对策与途径
第三十四章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一 政治关系:坚冰已破,道路曲折
二 经济关系:热度未减,潜力巨大
三 区域合作:成效初显,前景广阔
四 未来战略:方针明确,理性务实
后记
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