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ual report on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2007-2008

副标题:无

作   者:刘世锦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234231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是2007~2008年的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导论;区域产业聚集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发展中的产业集群;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各级政府产业集群有关政策解读;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综述等。其中导论部分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产业集群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等。

目录

目录
导论 中国产业集群:格局、特点和趋势
一 产业集群发展轨迹
1 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2 市场需求拉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
3 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期)
4 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2000年~)
二 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1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2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
3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
4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
5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
6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
三 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1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2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型为主
3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4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5 产业集群形成与经济开放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6 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 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1 产业集群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并呈跨区域发展趋势
2 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正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升级中
3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正处于培育成长期,未来发展有很大潜力
4 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会越来越多
5 不同区域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集群创新将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 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
1 推进产业集群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2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力量
3 明确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4 强化集群内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5 加强集群创新,推动集群升级,注重培育集群竞争力
第一章 区域产业聚集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
一 区域产业聚集指数
1 区域产业聚集的度量:产业聚集指数
2 制造业的产业聚集指数
3 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4 产业聚集区的规模与特点
二 中国优势产业区的分布
1 优势产业区的总体特征
2 优势产业区的地域特点
3 优势产业区的行业特点
4 优势产业区的区域行业分布特点
三 区域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1 区域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2 优势产业区的区域聚集性
3 优势产业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附录1 各行业的聚集指数
附录2 区域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3 重点行业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分布
附录4 创新率最高的优势产业区
附录5 各省各行业优势产业区的数量
附录6 各行业区域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发展中的产业集群
一 产业集群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 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人均GDP水平的提高
2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3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供大规模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和地方财力
4 产业集群能促进城市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5 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中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1 以高新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2 区域之间产业集群发展极不平衡
3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正在转型升级
4 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正处在孕育成长期
三 我国东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 区位交通条件
2 历史基础
3 思想观念
4 企业家队伍和要素市场条件
5 产业配套能力
四 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2 制定规划
3 继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
4 鼓励各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5 促进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
6 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扶持
7 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转移
8 鼓励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
9 努力创造优良的产业配套环境
专题:安徽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下步目标与措施
第三章 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
一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是我国实现工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战略举措
1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跻身工业大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2 产业集群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有效组织形式
3 产业集群促进了我国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结构优化
4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也是我国加快产业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 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1 日本专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应对产业空洞化
2 法国推出“竞争力集群”政策防止企业外迁
3 产业集群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产业竞争优势
4 产业集群政策对德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5 韩国通过产业集群政策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和提升创新能力
三 我国产业集群的六大行业特征
1 产业集群分布的行业特征
2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的行业特征
3 产业集群地区布局的行业特征
4 产业集群地域范围的行业特征
5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的行业特征
6 产业集群形成的行业特征
四 我国各行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1 集群在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面临多方激烈竞争挤压
2 关键企业、龙头企业实力较弱,“散、乱、小”情况比较普遍
3 经营粗放,外延式扩张的矛盾日益凸现
4 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
5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交易成本高
6 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制约了产业集群升级
五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升级的对策建议
1 把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确定为建设产业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2 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的产业集群升级计划
3 下大力气提升产业集群的全面创新能力
4 加快培育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5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性服务业
6 加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建设
7 提高产业集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8 增强产业集群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 进一步打破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行政垄断
10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一 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
1 “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
2 产业转移推动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3 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效益基本显现
4 成都鞋业集群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对策建议
5 成都鞋业集群较快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二 从规模扩张到集群升级: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 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2 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3 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驱动因素
4 生产性产业服务集成——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之路
第五章 各级政府产业集群有关政策解读
一 国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解读
1 国家促进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解读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的政策解读
二 典型地区产业集群政策解读
1 省级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
2 市县政府层面出台的产业集群政策
三 国外政府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评价与启示
1 美国产业集群政策
2 英国产业集群政策
3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
4 国外政府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带来的启示
四 地方政府如何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政策
1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政策内容对比分析
2 产业集群政策制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3 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4 提高产业集群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途径
第六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一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 美国产业集群
2 欧洲产业集群
3 亚洲产业集群
4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
5 非洲产业集群
二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1 创新集群与低成本集群并存
2 集群企业扎堆,构成形态各异
3 竞争优势集群化,产业之间形成互动
4 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三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1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应防止产业集群泛化和遍地开花
2 保持市场竞争是构筑产业集群优势的重要保障
3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拔苗助长
4 集群分类与技术创新并无必然联系,传统产业照样可以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四 案例一:爱尔兰软件产业集群
1 集群区位与规模
2 集群发展三阶段
3 集群成功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启示
五 案例二:意大利“椅子三角区”
1 区位与规模
2 起源与发展
3 再衰与拯治
4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综述
一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1 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
2 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溯源
3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述评
二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进展
1 经济地理学关于新产业区的研究与产业集群
2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产业集群研究
3 2003年以来国内集群研究趋势
三 集群概念辨析
1 不同学科和组织下的差异
2 产业集群的形态差异
3 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和层次差异性
产业集群大事记
附录 各行业区域产业发展指数排在前五位的地区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2007-2008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