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副标题:无

作   者:刘钟杰,许剑琴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10907548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却缺乏一本合适的教材。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l978年,于船教授等中兽医前辈们编写了《中兽医学》(第一版)教材,并于1985年进行修订后又出版了《中兽医学》第二版,一直被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中兽医学教材使用至今,为我国中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中兽医学》(第二版)、出版以来,迄今已近15年了。期间,中兽医学在学术研究及教学和临床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再次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中兽医学》第三版是教育部批准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次修订以第二版为基础,进行了部分删改和补充。在内容上除绪论外,仍为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基础、中药及方剂、针灸以及病证防治五篇,重点介绍中兽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但在某些章 节的编排及具体内容方面做了较大改动,在力求保持中兽医学完整性的基础上,删除了原书中的 部分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和临床实际增加了部分新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同仁提 出宝贵意见,以便下次修订时改正和完善。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中兽医学的概念
二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三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四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概述
一 脏腑学说的概念
二 脏腑学说的内容
第二节 五脏
一 心
二 肺
三 脾
四 肝
五 肾
第三节 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二 腑与腑的关系
三 脏与腑的关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 气的基本概念
二 气的生成
三 气的运动
四 气的生理功能
五 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 血的概念
二 血的生成
三 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 津液的概念
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 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 气和血的关系
二 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 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 经络的概念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一 十二经脉
二 奇经八脉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 生理方面
二 病理方面
三 治疗方面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病因
一 外感致病因素
二 内伤致病因素
三 其它致病因素
第三节 病机
一 邪正消长
二 升降失常
三 阴阳失调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 望全身
二 望局部
三 察口色
第二节 闻诊
一 闻声音
二 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 发病及诊疗经过
二 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
三 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
四 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
第四节 切诊
一 切脉
二 触诊
第七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 表里
二 寒热
三 虚实
四 阴阳
五 八纲辨证与八证论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 心与小肠病证
二 肝与胆病证
三 脾与胃病证
四 肺与大肠病证
五 肾与膀胱病证
六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 气病辨证
二 血病辨证
三 津液病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 六经证治
二 六经病的传变与直中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 卫气营血证治
二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第一节 预防
一 未病先防
二 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 扶正与祛邪
二 治病求本
三 同治与异治
四 三因制宜
五 治疗与护养
第三节 治法
一 内治法
二 外治法
第三篇 中药及方剂
第九章 中药总论
第一节 采集、加工及贮藏
一 采集
二 加工
三 贮藏
第二节 炮制
一 炮制目的
二 炮制方法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一 性味
二 升降浮沉
三 归经
四 毒性
第四节 配伍禁忌
一 配伍
二 禁忌
第五节 剂量
第六节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一 生物碱
二 甙类
三 挥发油
四 鞣质
五 有机酸
六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七 糖类
八 油脂和蜡
九 树脂
十 无机成分
十一 植物色素类
第十章 常用中草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 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防风
荆芥
紫苏
细辛
白芷
辛夷
苍耳子
生姜
二 辛凉解表药
薄荷
柴胡
升麻
蝉蜕
葛根
桑叶
菊花
牛蒡子
第二节 清热药
一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淡竹叶
芦根
胆汁
二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牡丹皮
地骨皮
白头翁
玄参
水牛角
紫草
白茅根
三 清热燥湿药
黄连
黄芩
黄柏
龙胆
苦参
胡黄连
秦皮
四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紫花地丁
蒲公英
板蓝根
射干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穿心莲
五 清热解暑药
香薷
荷叶
青蒿
第三节 泻下药
一 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巴豆
二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食用油
三 峻下逐水药
牵牛子
续随子
大戟
甘遂
芫花
商陆
第四节 消导药
神曲
山楂
麦芽
鸡内金
莱菔子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一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
旋覆花
白前
二 清化热痰药
贝母
瓜蒌
天花粉
桔梗
前胡
三 止咳平喘药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百部
马兜铃
葶苈子
紫苏子
枇杷叶
白果
洋金花
第六节 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高良姜
艾叶
花椒
白扁豆
第七节 祛湿药
一 祛风湿药
羌活
独活
威灵仙
木瓜
桑寄生
秦艽
五加皮
乌梢蛇
防己
藁本
马钱子
豨莶草
二 利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茵陈
薏苡仁
金钱草
海金沙
地肤子
石韦
萹蓄
萆薢
三 化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白豆蔻
草豆蔻
第八节 理气药
陈皮
青皮
香附
木香
厚朴
砂仁
乌药
枳实
丁香
草果
槟榔
赭石
第九节 理血药
一 活血祛瘀药
川芎
丹参
益母草
三七
桃仁
红花
牛膝
王不留行
赤芍
乳香
没药
延胡索
五灵脂
三棱
莪术
郁金
穿山甲
自然铜
土鳖虫
二 止血药
白及
仙鹤草
棕榈
蒲黄
血余炭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地榆
槐花
茜草
血竭
第十节 收涩药
一 涩肠止泻药
乌梅
诃子
肉豆蔻
石榴皮
五倍子
罂粟壳
二 敛汗涩精药
五味子
牡蛎
浮小麦
金樱子
桑螵蛸
芡实
第十一节 补虚药
一 补气药
人参
党参
黄芪
山药
白术
甘草
大枣
二 补血药
当归
白芍
阿胶
熟地黄
何首乌
三 助阳药
巴戟天
肉苁蓉
淫羊藿
益智仁
补骨脂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骨碎补
锁阳
胡卢巴
蛤蚧
四 滋阴药
沙参
天冬
麦冬
百合
石斛
女贞子
鳖甲
枸杞子
黄精
玉竹
山茱萸
第十二节 平肝药
一 平肝明目药
石决明
决明子
木贼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夜明砂
二 平肝息风药
天麻
钩藤
全蝎
蜈蚣
僵蚕
蔓荆子
地龙
天竺黄
白附子
第十三节 安神开窍药
一 安神药
朱砂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二 开窍药
石菖蒲
皂角
蟾酥
牛黄
麝香
第十四节 驱虫药
雷丸
使君子
川楝子
南瓜子
石榴皮
大蒜
蛇床子
鹤虱
贯众
鹤草芽
常山
第十五节 外用药
冰片
硫黄
雄黄
木鳖子
炉甘石
石灰
白矾
儿茶
硇砂
硼砂
斑蝥
第十一章 方剂总论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
第三节 剂型和用法
一 剂型
二 用法
第十二章 常用方剂
第一节 解表方
麻黄汤
桂枝汤
荆防败毒散
发汗散
银翘散
防风通圣散
第二节 清热方
白虎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三子散
清瘟败毒饮
五味消毒饮
消黄散
真人活命饮
公英散
苇茎汤
龙胆泻肝汤
清肺散
郁金散
白头翁汤
通肠芍药汤
止痢散
香薷散
茵陈蒿汤
洗心散
青蒿鳖甲汤
第三节 泻下方
大承气汤
无失丹
马价丸
猪膏散
当归苁蓉汤
第四节 消导方
曲蘖散
保和丸
木香导滞丸
第五节 和解方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四逆散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
二陈汤
半夏散
止嗽散
款冬花散
麻杏石甘汤
苏子降气汤
清燥救肺汤
百合散
辛夷散
第七节 温里方
理中汤
吴茱萸汤
茴香散
温脾散
益智散
桂心散
四逆汤
丁香散
阳和汤
参附汤
第八节 祛湿方
独活散
防风散
独活寄生汤
滑石散
活络丹
五苓散
八正散
藿香正气散
五皮饮
防己散
平胃散
第九节 理气方
橘皮散
健脾散
三香散
消胀汤
越鞠丸
第十节 理血方
桃红四物汤
定痛散
血府逐瘀汤
跛行散
跛行镇痛散
红花散
当归散
生化汤
通乳散
白术散
十黑散
秦艽散
槐花散
第十一节 收涩方
乌梅散
四神丸
金锁固精汤
牡蛎散
玉屏风散
第十二节 补虚方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
泰山磐石散
归芪益母汤
巴戟散
生脉散
六味地黄汤
百合固金汤
蛤蚧散
炙甘草汤
归脾汤
透脓散
第十三节 祛风方
千金散
牵正散
洗肝散
镇痫散
决明散
天麻散
镇肝熄风汤
补阳还五汤
第十四节 安神与开窍方
朱砂散
镇心散
通关散
第十五节 驱虫方
万应散
肝蛭散
驱虫散
贯众散
第十六节 外用方
桃花散
冰硼散
青黛散
如意金黄散
雄黄散
防腐生肌散
防风汤
拨云散
烫火散
擦疥方
第十七节 饲料添加方
承气治僵散
肥猪散
催情散
健鸡散
蛋鸡宝
激蛋散
鸡痢灵散
驱球散
百咳宁
虾蟹脱壳促长散
蚌毒灵散
仙珠呋喃合剂
第四篇 针灸
第十三章 针灸术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 针灸用具
二 针灸前准备
三 针刺方法
四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第二节 针术
一 白针疗法
二 火针疗法
三 血针疗法
四 电针疗法
五 气针疗法
六 水针疗法
七 激光针灸
八 磁针疗法
九 微波针灸疗法
第三节 灸术
一 艾灸
二 温熨疗法
三 烧烙
第四节 其它疗法
一 穴位埋线疗法
二 拔火罐疗法
三 按摩疗法
第十四章 穴位
第一节 穴位概述
一 穴位的涵义
二 穴位的命名
三 穴位的分类
四 取穴方法
五 选穴的原则
第二节 马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分水
唇内
玉堂
通关
锁口
开关
抽筋
鼻前
姜牙
鼻俞
三江
睛明
睛俞
开天
太阳
上关
下关
大风门
耳尖
天门
二 躯干部穴位
风门
伏兔
九委
颈脉
大椎
髻甲
断血
命门
百会
肺俞
肝俞
脾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腰前
腰中
腰后
肾棚
肾俞
肾角
八窖
雁翅
丹田
穿黄
胸堂
带脉
黄水
云门
巴山
路股
后海
阴俞
尾根
尾本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膊尖
膊栏
肺门
肺攀
弓子
膊中
肩井
肩俞
肩外俞
抢风
冲天
肩贞
天宗
夹气
肘俞
掩肘
乘镫
乘重
前三里
膝眼
膝脉
缠腕
蹄头
滚蹄
四 后肢穴位
居髎
环跳
大胯
小胯
后伏兔
邪气
汗沟
仰瓦
牵肾
肾堂
阴市
掠草
阳陵
丰隆
后三里
曲池
第三节 牛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山根
鼻中
唇内
顺气
通关
承浆
锁口
开关
鼻俞
三江
睛明
睛俞
太阳
通天
耳尖
天门
二 躯干部穴位
颈脉
丹田
鬐甲
苏气
安福
天平
后丹田
命门
安肾
百会
通窍
肺俞
六脉
脾俞
食胀
关元俞
肷俞
肾俞
穿黄
胸堂
带脉
滴明
云门
阳明
阴俞
后海
尾根
尾本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轩堂
膊尖
膊栏
肩井
抢风
肘俞
夹气
腕后
膝眼
膝脉
缠腕
涌泉、滴水
蹄头
四 后肢穴位
居髎
环跳
大转
大胯
小胯
邪气
仰瓦
肾堂
掠草
阳陵
后三里
曲池
第四节 犬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人中
山根
三江
承泣
睛明
上关
下关
翳风
耳尖
天门
二 躯干部穴位
大椎
身柱
灵台
中枢
悬枢
命门
阳关
百会
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关元俞
二眼
胸堂
中脘
天枢
后海
尾根
尾本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肩井
肩外俞
抢风
郗上
肘俞
曲池
前三里
外关
内关
阳池
膝脉
涌滴
指(趾)间
四 后肢穴位
环跳
肾堂
膝上
膝下
后三里
阳辅
解溪
后跟
第五节 猫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人中
素髎
开关
睛明
太阳
耳尖
二 躯干部穴位
伏兔
大椎
身柱
脊中
百会
肝俞
脾俞
次髎
后海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膊尖
膊栏
肩井
抢风
肘俞
曲池
前三里
太渊
指(趾)间
四 后肢穴位
环跳
汗沟
掠草
后三里
太溪
跟端
第六节 猪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山根
鼻梁
玉堂
承浆
锁口
开关
睛明
睛俞
太阳
脑俞
耳根
安神
卡耳
耳尖
天门
二 躯干部穴位
刮喉
大椎
身柱
苏气
断血
肾门
百会
肺俞
六脉
脾俞
关元俞
六眼
三脘
乳基
阳明
后海
莲花
尾根
尾本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抢风
七星
缠腕
涌泉、滴水
蹄头
四 后肢穴位
大胯
小胯
汗沟
后三里
曲池
第七节 骆驼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分水
唇内
通关
鼻俞
三江
睛明
眼脉
耳尖
二 躯干部穴位
九委
颈脉
前峰
峰尖
脊俞
百会
肺俞
脾俞
腰后
肾俞
胸堂
带脉
云门
后海
尾根
尾旁
尾本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膊尖
膊栏
抢风
冲天
缠腕
涌泉、滴水
蹄夹
四 后肢穴位
环后
大胯
小胯
汗沟
仰瓦
肾堂
掠草
第八节 兔的常用针灸穴位
一 头部穴位
人中
顺气
承浆
迎香
睛明
太阳
耳尖
天门
风门
二 躯干部穴位
大椎
身柱
至阳
命门
阳关
百会
肝俞
脾俞
肾俞
膻中
中脘
后海
尾根
尾尖
三 前肢穴位
抢风
臂臑
肘俞
曲池
前三里
四渎
外关
内关
合谷
指(趾)间
四 后肢穴位
环跳
委中
后三里
阳辅
三阴交
太溪
追风
第十五章 针刺麻醉
第一节 针麻方法
一 常用针麻穴位
二 术前准备
三 针麻的操作方法
四 针麻过程
五 针麻效果的判定
第二节 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
一 针麻方法
二 畜种及个体差异
三 操作及手术性质
四 周围环境
第三节 针麻手术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六章 阉割术
第一节 母猪阉割术
一 局部解剖
二 小挑花(小劁)
三 大挑花(大劁)
第二节 公猪阉割术
一 局部解剖
二 小公猪阉割术
三 大公猪阉割术
四 隐睾和阴囊疝的阉割术
第三节 公鸡的阉割术
一 局部解剖
二 手术方法
第五篇 病证防治
第十七章 总论
第一节 温热病证治概要
第二节 脏腑病证治概要
一 心病证治要点
二 肺病证治要点
三 脾和胃肠病证治要点
四 肝胆病证治要点
五 肾病证治要点
第三节 外科与伤科证治概要
一 外科病证治概要
二 伤科证治概要
第四节 胎产病证治概要
第十八章 常见病证
一 发热
二 慢草与不食
三 腹痛
四 泄泻
五 痢疾
六 便秘
七 便血
八 呕吐
九 腹胀
十 流涎与吐沫
十一 咳嗽
十二 喘证
十三 汗证
十四 淋证
十五 尿血
十六 水肿
十七 黄疸
十八 虚劳
十九 滑精
二十 垂脱证
二十一 虫积
二十二 不孕症
二十三 五攒痛
二十四 痹证
二十五 跛行
二十六 疮黄疔毒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Tra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