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奇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11707249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2版)》自1993年第1版出版以来,在全国药学界、尤其中药药理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并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大多将其作为开展中药药理研究和新药开发工作的案头书;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成为少有的获得全国奖项最多、层次最高的优秀医药专著之一。     为了保持这一殊荣,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等近100个单位共380余位专家共同组成强有力的编写队伍,历经3载精心修订编撰《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2版)》第2版。本版内容在第1版基础上丰富了10余年来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实例,反映了当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新进展、新水平,具有时代特色。其既有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又有530多个研究方法实例(较1版增补新实例130余个,增幅达30%以上),从而使其理论、方法与实例三者结合更密切,内容更实用、新颖,可读性、可操作性更强。   本版全书共32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新药研制、中药药理研究基本知识及中药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中篇为各类中药功效的药理研究方法;下篇为“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方法。附录有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提要等。书中大多数实例是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并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而成,部分是尚未发表的科研资料。个别试验由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专家根据发表过的论文资料撰写。每个实例下设原理、材料、方法、结果、附注、注意及评价项目,方法详细而具体,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2版)》可供从事中药药理教学、研究及新药研发人员和有关药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药理专业研究生选修教材或工具书。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绪言
第1节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发展概况
第2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3节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2章 中药新药研制和申报的基本知识
第1节 中药新药的概念及分类
一、 新药的定义
二、 中药新药的分类
三、 新药分类的意义
第2节 中药新药申报资料及说明
第3节 中药新药研制开发和申报的程序
第4节 中药新药研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 中药新药研究的特点
二、 中药新药的命名
三、 中药材品种、来源
四、 制剂的生产工艺
五、 中药新药质量的控制
六、 稳定性研究
七、 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
八、 中药新药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九、 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第5节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的技术评价
一、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技术评价的目的
二、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的技术评价程序
三、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的技术评价的质量保证
第3章 中药药理研究设计的基本知识
第1节 中药药理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第2节 研究设计要求、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 研究设计要求和内容
二、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常用的设计方法
四、 剂量估换计算
五、 中药药理研究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4章 中药药理研究统计分析和组方定量分析方法
第1节 中药药理研究统计方法的特殊性
第2节 中药药理实验指标的性质及数据处理
一、 中药药理实验指标的性质及分类
二、 有效数字及数据处理规则
第3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常用统计方法
一、 统计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 质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 两组阳性率的统计分析——χ〓(2×2)法
(二) 简化直接概率法
(三) 配对质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配对χ〓(2×2)法
(四) 等级资料的统计分析
(五) 多行多列资料的统计分析——χ〓(R×C)法
(六) 多批质反应的统计分析
(七) 质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小结
三、 量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 两组均数的统计分析——t值法及t'值法
(二) 配对的量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配对t值法
(三) 两组量反应资料的非参数统计——参比差值法
(四) 多组量反应资料均数的统计分析——方差分析法
(五) 多批量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简化方差分析法
(六) 时反应资料的统计分析
(七) 量反应资料统计方法小结
第4节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一、 线性相关
二、 量效关系分析——散点相关分析
三、 直线回归
四、 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关系
第5节 前后资料及多时序资料的动态分析
一、 前后资料的实测值,变化值及变化率分析
二、 多时序资料的动态分析
第6节 等效性检验
一、 两样本均数的等效性检验
二、 两样本率的等效性检验
第7节 中药组方定量分析方法
一、 正交设计
(一) 方法与原理
(二) 举例
(三) 评价
二、 正交t值法
(一) 原理
(二) 举例
(三) 评价
三、 权重配方法
(一) 原理与方法
(二) 举例
(三) 评价
四、 均匀设计
(一) 原理
(二) 举例
(三) 评价
第5章 中药药理研究常用中药样品的制备方法
第1节 样品品种确定与原料的预处理
一、 样品品种确定
二、 干燥与粉碎
第2节 中药粗提物样品的制备方法
一、 中药粗提物的制备方法
(一) 溶剂提取法
(二) 现代提取方法
二、 中药粗提物样品制备实例
第3节 中药有效部位样品的制备方法
一、 中药有效部位分离制备方法
(一) 溶剂法
(二) 色谱分离方法
(三) 水蒸气蒸馏法
二、 中药有效部位样品制备实例
第4节 中药有效成分样品的制备方法
一、 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方法
二、 中药有效成分样品制备实例
第5节 中药药理实验样品配制方法
一、 样品水溶液的配制
二、 样品混悬液的配制
三、 样品乳浊液的配制
四、 样品低浓度醇溶液的配制
五、 样品固体的配制
第6节 中药药理样品浓度表示方法
一、 生药量浓度表示法
二、 有效部位含量浓度表示法
三、 有效成分含量浓度表示法
四、 摩尔浓度表示法(mol/L)
第6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分级、特点、品种、饲养管理和选择应用
第1节 实验动物的分级标准
一、 按遗传学分类
二、 按微生物学分类
三、 按我国实际情况分类
第2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品种、饲养管理、常见疾病
一、 大鼠
二、 小鼠
三、 豚鼠
四、 家兔
五、 犬
六、 家猫
七、 金黄地鼠和黑线仓鼠
八、 猕猴
九、 其他实验动物
第3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用
一、 中枢神经研究的动物选择
二、 传出神经研究的动物选择
三、 心血管系统研究的动物选择
四、 消化系统研究的动物选择
五、 呼吸系统研究的动物选择
六、 泌尿系统研究的动物选择
七、 生殖系统研究的动物选择
八、 内分泌及免疫学研究的动物选择
九、 延缓衰老药研究的动物选择
十、 其他研究中动物的选择
第7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持、固定、给药、采血和编号标记方法
第1节 捉持、固定和给药方法
一、 小鼠和大鼠
二、 家兔
三、 豚鼠
四、 犬和猫
五、 青蛙和蟾蜍
六、 鸽和鹌鹑
第2节 采血方法
一、 小鼠、大鼠
二、 豚鼠
三、 家兔
四、 犬、猫
五、 鸽、鹌鹑
第3节 编号标记方法
第8章 中药毒性和安全试验方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中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方法
一、 试验目的
二、 基本要求
三、 试验方法
第3节 长期毒性试验
一、 试验目的
二、 基本要求
三、 试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4节 特殊毒理试验方法
一、 遗传毒性试验
二、 生殖毒性试验方法
三、 致癌试验方法
四、 中药特殊毒性试验方法实例
(一) 遗传毒性试验
8-4-4-1.1 虎杖的鼠伤寒沙门菌诱变性试验(Ames试验)
8-4-4-1.2 虎杖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8-4-4-1.3 α-细辛醚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8-4-4-1.4 凹凸棒石制剂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8-4-4-1.5 虎杖对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
8-4-4-1.6 凹凸棒石制剂的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姐妹染色体单体互换试验
8-4-4-1.7 蝙蝠葛碱的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二) 生殖毒性
8-4-4-2.1 虎杖对大鼠的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8-4-4-2.2 半夏的大鼠胚胎毒性试验
8-4-4-2.3 复方菟丝子的小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8-4-4-2.4 六味地黄汤的小鼠围生期毒性试验
(三) 致癌
8-4-4-3.1 六味地黄汤的小鼠致癌试验
第5节 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
一、 刺激性试验
8-5-1.1 肌肉刺激性试验(家兔股四头肌法)
8-5-1.2 家兔眼刺激试验
8-5-1.3 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法
二、 过敏性试验
8-5-2.1 全身过敏性试验
8-5-2.2 皮肤局部过敏试验
三、 皮肤光敏反应试验
8-5-3.1 皮肤光敏试验
8-5-3.2 皮肤光毒性试验
四、 降压物质检查
8-5-4.1 受试物所含降压物质的限度检查试验
五、 溶血性试验法
8-5-5.1 对红细胞影响试验
六、 热原检查法
8-5-6.1 家兔热原检查法
8-5-6.2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第9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第1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一、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及与中医药相关理论
(一)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二) 与中医药相关理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中药体内过程的研究内容
(二) 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内容
第2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一、 药物浓度法
(一) 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 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方法
(三) 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二、 药理效应法
(--) 效应半衰期法
(二) 效应作用期法
三、 毒理效应法
(一) 急性累计死亡率法
(二) LD〓补量法
四、 微生物法和其他生物检定法
五、 药物浓度法-生物效应法联合研究方法
第3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实例
一、 药物浓度法
9-3-1.1 人参皂苷Rg〓在Caco-2细胞上的摄取及代谢研究
9-3-1.2 黄芩苷在大鼠肝微粒体模型中的代谢转化研究(离体温孵法)
9-3-1.3 丁公藤注射液在小鼠体内总东莨菪内酯血药浓度药动学研究
9-3-1.4 芎芍胶囊口服后在犬体内芍药苷血药浓度药动学研究
二、 药理效应法
9-3-2.1 生脉散的小鼠心肌药理效量动力学试验
9-3-2.2 党参的小鼠中枢抑制作用量效半衰期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法)
三、 毒理效应法
9-3-3.1 连翘的小鼠急性累计死亡率法测定表观药动学参数
9-3-3.2 参茸白凤丸的小鼠毒效动力学试验
9-3-3.3 消渴冲剂的小鼠序贯测LD〓计算毒效半衰期试验
四、 药效毒效综合对应法
9-3-4.1 陆英的小鼠镇痛药效及毒性的量效动力学试验
第10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研究方法
第1节 中药药性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一、 四气
(一) 药效学研究
(二) 物质基础研究
(三) 临床药理研究
二、 五味
三、 归经
四、 升降浮沉
五、 十八反十九畏
六、 双向调节作用
第2节 中药药性药理研究方法
一、 寒证、热证动物模型
二、 寒、热药性研究方法
(一) 药理效应实验研究法
(二) 生物化学方法和某些新技术
(三) 生物物理学法
三、 归经研究方法
四、 十八反研究方法
五、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3节 中药性的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10-3.1 温热药造成“虚热”证大鼠动物模型
10-3.2 寒凉药造成“虚寒”证大鼠动物模型
10-3.3 寒凉药和温热药对热证及寒证患者自主神经平衡数的影响
10-3.4 寒凉药和温热药对大鼠针刺痛阈的影响
10-3.5 温热药对大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活动的影响
10-3.6 寒凉药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10-3.7 寒凉药对大鼠尿内17-OHCS排出量的影响
10-3.8 温热药对大鼠血清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10-3.9 〓H-白首乌总苷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与排泄的定量研究
第11章 中药配伍与禁忌的药理研究方法
第1节 中药配伍与禁忌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节 中药配伍与禁忌的研究方法
一、 实验指标的采用
二、 实验方法的选择
三、 实验结果的判断
第3节 中药配伍与禁忌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11-3.1 芫花与甘草配伍对小鼠LD〓的影响
11-3.2 四逆汤及附子、干姜、甘草对大鼠心肌收缩力及心率的影响
11-3.3 来复汤对大鼠乳头肌正性肌力作用的正交分析
11-3.4 用生大黄及熟大黄配制的茵陈蒿汤利胆作用的正交分析
11-3.5 正柴胡饮组方配伍对小鼠流感病毒慢性肺炎的作用
11-3.6 大黄、芒硝配伍对小鼠泻下作用的均匀设计分析
11-3.7 复方菟丝子配比对去卵巢小鼠学习记忆的混料均匀分析
第12章 中药炮制的药理研究方法
第1节 中药炮制的药理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 炮制减毒
二、 炮制增效
三、 改变药性
第2节 中药炮制的药理研究方法
一、 毒性试验
二、 药效试验
第3节 中药炮制的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12-3.1 生附子和制附子对小鼠LD〓的影响
12-3.2 生半夏、制半夏对家鸽的致吐及镇吐作用
12-3.3 首乌生品与炮制品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篇 各论
第13章 解表药
第1节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解表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发汗方法
二、 解热方法
三、 镇静方法
四、 镇痛方法
五、 抗炎方法
六、 免疫功能测试法
七、 抗菌、抗病毒方法
八、 对“表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九、 其他
第3节 解表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发汗
13-3-1.1 麻黄汤对正常大鼠足跖汗液分泌的影响(着色法)
13-3-1.2 麻黄、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组织形态观察法)
13-3-1.3 麻黄汤、银翘散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定量测定法)
13-3-1.4 麻黄汤对大鼠皮肤电阻的影响
二、 解热
13-3-2.1 柴胡对伤寒、副伤寒疫苗致家兔发热体温的影响
13-3-2.2 银翘散对实验性发热大鼠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
13-3-2.3 桑菊饮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影响
三、 增加血流量
13-3-3.1 桂枝汤对家兔心肌组织血流量的影响(氢气清除法)
四、 抗病毒
13-3-4.1 桂枝汤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重量测定法
13-3-4.2 正柴胡饮对流感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13-3-4.3 正柴胡饮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
第14章 清热药
第1节 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 抗细菌毒素作用
3. 解热作用
4. 抗炎作用
5.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 其他作用
第2节 清热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实验方法
(一) 抗菌试验
(二) 抗病毒试验
(三) 抗真菌试验
(四) 抗其他病原体试验
二、 抗细菌毒素实验方法
(一) 抗内毒素试验
(二) 抗外毒索试验
三、 解热作用实验方法
四、 抗炎作用实验方法
(一) 早期炎症实验法
(二) 中、晚期炎症实验法
五、 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方法
第3节 清热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抗菌
14-3-1.1 黄连素的体外抗菌作用(平皿法)
14-3-1.2 黄连素的体外抗菌作用(试管法)
14-3-1.3 金银花对绿脓杆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14-3-1.4 复方金银花对家兔实验性腹膜炎的影响
二、 抗病毒
14-3-2.1 莲子芯在鸡胚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14-3-2.2 金银花在人胚肾组织培养中对副流感病毒的作用
14-3-2.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夏枯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作用
14-3-2.4 蒲公英滴眼剂对实验性家兔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
三、 抗细菌内毒素
14-3-3.1 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鲎试剂体外定性试验
14-3-3.2 热毒平的抗内毒素休克死亡作用
14-3-3.3 热毒平对放线菌素D敏化小鼠内毒素攻击所致死亡的保护作用
14-3-3.4 热毒平对D-氨基半乳糖敏化小鼠内毒素攻击所致死亡的保护作用
四、 解热
14-3-4.1 热毒平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
14-3-4.2 热毒平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
14-3-4.3 热毒平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
14-3-4.4 热毒平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五、 抗炎
14-3-5.1 穿琥宁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14-3-5.2 穿心莲甲、乙、丙、丁素对醋酸(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影响
14-3-5.3 穿琥宁对蛋清所致大鼠脚肿胀的影响
14-3-5.4 穿心莲甲、乙、丙、丁索对大鼠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白细胞游出的影响
14-3-5.5 栀子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细胞内溶酶体、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六、 免疫
14-3-6.1 大青叶、金银花、蒲公英和鱼腥草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的影响
14-3-6.2 鱼腥草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RES)对血流中惰性炭粒廓清能力的影响
14-3-6.3 大青叶、蒲公英及其配伍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花结形成的影响
14-3-6.4 金黄膏对实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疮疡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14-3-6.5 复方金银花诱生干扰素的作用
14-3-6.6 凉血清营颗粒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影响
14-3-6.7 龙胆泻肝汤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影响(卵蛋白血清致敏法)
14-3-6.8 龙胆泻肝汤对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影响
14-3-6.9 凉血清营颗粒对2,4,6-三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耳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14-3-6.10 木犀草素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过氧化氢的影响
14-3-6.11 几种中药抗炎有效成分对多形核白细胞白三烯B〓生物合成的影响
第15章 泻下药
第1节 泻下药主要药理作用
1. 泻下
2. 利尿
3. 抗菌、抗病毒
4. 抗炎
5. 抗肿瘤
第2节 泻下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泻下实验法
二、 逐水实验法
三、 对急腹症防治作用实验方法
第3节 泻下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泻下
15-3-1.1 生大黄、制大黄和调胃承气汤对正常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炭末法)
15-3-1.2 复方大黄首乌汤对燥结型便秘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地芬诺酯模型)
15-3-1.3 生大黄、制大黄以及大黄、芒硝配伍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墨汁法)
15-3-1.4 大承气汤对小鼠肠容积的影响(重量法)
15-3-1.5 大承气汤对大鼠肠动力的影响
15-3-1.6 调胃承气汤对家兔在体回肠活动的影响(悬吊法)
15-3-1.7 大黄对小鼠不同肠段水分吸收的影响(称重法)
15-3-1.8 芫花、芒硝、郁李仁对家兔肠道作用机制的分析
二、 逐水
15-3-2.1 大陷胸汤对家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二氯化汞中毒法)
15-3-2.2 复方大黄茯苓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腺嘌呤法)
15-3-2.3 大陷胸汤对小鼠尿量的影响(滤纸称重法)
15-3-2.4 大陷胸汤对大鼠利尿作用和尿中Na〓、K〓含量的影响(代谢笼法)
三、 防治急腹症
15-3-3.1 大承气汤对小鼠套叠性肠梗阻的还纳作用的影响
15-3-3.2 大承气汤对大鼠缺血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
15-3-3.3 大承气汤对大鼠细菌性肠粘连的抑制作用
15-3-3.4 大承气汤对肠梗阻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Ca内流的影响
15-3-3.5 大承气汤对肠梗阻家兔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15-3-3.6 大黄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第16章 祛风湿药
第1节 祛风湿药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祛风湿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抗炎
二、 镇痛
第3节 祛风湿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抗炎
16-3-1.1 臭冷杉精油对组织胺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6-3-1.2 青藤碱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16-3-1.3 臭冷杉精油对大鼠胸腔渗出液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16-3-1.4 豨莶草和旆桐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16-3-1.5 复方马钱子对大鼠Ⅱ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关节软骨病理变化的影响
16-3.1.6 复方木瓜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继发症状及巨噬细胞IL-Ip、TNF-a水平影响
16-3-1.7 青藤碱对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16-3-1.8 杉木干馏液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肿胀足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影响
16-3-1.9 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环氧酶2活性的抑制作用
16-3-1.10 青藤碱防止补体激活引起的大鼠白细胞聚集
二、 镇痛
16-3-2.1 钻山风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16-3-2.2 钻山风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16-3-2.3 青藤碱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电刺激法)
16-3-2.4 两面针结晶-8的镇痛作用(辐射热刺激法)
16-3-2.5 两面针结晶-8的镇痛作用(K〓皮下透人致痛法)
16-3-2.6 复方秦艽汤对大鼠三叉神经痛的作用
16-3-2.7 两面针结晶-8对大鼠的镇痛作用与神经递质关系的分析
第17章 利水渗湿药
第1节 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2. 抗菌作用
3. 利胆护肝作用
4. 其他作用
第2节 利水渗湿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利尿实验法
(一) 称重法
(二) 输尿管集尿法
(三) 家兔导尿管集尿法
(四) 代谢笼法
(五) 尿液中钠、钾和氯离子的含量测定法
(六) 截流分析实验法
(七) 体外利尿实验法
二、 对泌尿道结石防治作用的研究方法
(一) 乙二醇性泌尿系统结石模型
(二) 乙醛酸及草酸法结石模型
(三) 异物性泌尿道结石模型
(四) 对输尿管动作电位的影响
(五) 对排尿肌张力的影响
三、 对其他病理模型治疗作用的研究方法
(一) 肾小球肾炎模型
(二) 肾病模型
(三) 肾功能衰竭模型
(四) 内淋巴积水模型
(五) 肾坏死及肾功能不全模型
第3节 利水渗湿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利尿
17-3-1.1 五苓散对大鼠的利尿作用(代谢笼法)
17-3-1.2 五苓散对小鼠的利尿作用(称重法)
17-3-1.3 金钱草对家兔利尿作用(导尿管法)
17-3-1.4 通草对大鼠尿量及尿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17-3-1.5 石韦大黄汤对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影响
17-3-1.6 复方黄芪车前子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尿量及肾功能的影响
二、 泌尿道结石
17-3-2.1 复方金钱草对大鼠肾结石的影响
17-3-2.2 八正散对家兔输尿管动作电位的影响
17-3-2.3 花粉提取物对兔及大鼠排尿平滑肌张力的调节作用(麦氏浴槽法)
三、 消除淋巴积水
17-3-3.1 泽泻汤对豚鼠实验性内淋巴积水的作用
第18章 温里药
第1节 温里药主要药理作用
1.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
(2) 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
(3) 扩张血管
(4) 抗心肌缺血
(5) 抗休克
2. 消化系统的作用
(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2) 促进消化
(3) 利胆、止吐、抗溃疡
3. 神经系统的作用
4. 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
5. 抗炎、免疫作用
(1) 抗炎
(2) 增强免疫功能
6. 其他
第2节 温里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心血管系统实验方法
(一) 心脏、血管实验方法
(二) 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
(三) 微循环实验方法
(四) 心律失常模型
(五) 心力衰竭模型
(六) 休克模型方法
(七) 耐缺氧试验及心肌缺血模型
二、 消化系统实验方法
三、 神经系统实验方法
四、 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实验方法
五、 抗炎、镇痛、免疫实验方法
六、 其他
第3节 温里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心脏
18-3-1.1 附子对离体蛙心的作用(斯氏法)
18-3-1.2 生附子和制附子对离体蛙心的作用(八木氏法)
18-3-1.3 附子对家兔离体心脏的作用
18-3-1.4 附子对豚鼠心脏乳头肌的作用
18-3-1.5 附子对大鼠离体心房的作用
18-3-1.6 去甲乌药碱对家兔在体心脏的作用
18-3-1.7 附子1号抗戊脉胺致小鼠缓慢型心律失常
18-3-1.8 附子1号对犬希氏束电图的影响
18-3-1.9 干姜对体外缺糖缺氧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二、 血流动力学
18-3-2.1 附子对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8-3-2.2 四逆汤对低血压状态大鼠的升压作用
18-3-2.3 复方人参、附子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肌梗死法)
三、 受体
18-3-3.1 去甲乌药碱对火鸡红细胞膜β受体的影响
18-3-3.2 去甲乌药碱对大鼠大脑皮层及输精管α受体的影响
四、 止呕止泻
18-3-4.1 吴茱萸汤对家鸽温胃止呕作用
18-3-4.2 吴茱萸汤对大鼠胃条的影响
18-3-4.3 吴茱萸对番泻叶所致小鼠泄泻的止泻作用
第19章 理气药
第1节 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1) 调节胃肠运动
(2) 调节消化液分泌
(3) 利胆
2.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3.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4. 对神经精神活动的影响
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6.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第2节 理气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胃肠平滑肌运动实验方法
(一) 离体胃肠平滑肌实验法
(二) 在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法
(三) 胃排空、小肠推进运动实验法
二、 胃液分泌及胃病模型
(一) 胃液收集与分析实验方法
(二) 胃溃疡、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三、 胆汁、胰液分泌与排出实验方法
(一) 胆汁流量及其成分测定
(二) 胆囊运动及胆道括约肌紧张度实验
(三) 胆道感染、胆结石及胰腺炎病理模型
四、 气管平滑肌实验及平喘实验
五、 子宫活动及相关实验
六、 神经精神活动实验方法
七、 血压及心脏研究方法
第3节 理气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胃肠运动
19-3-1.1 枳实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纵行肌条运动的影响(离体肌条实验法)
19-3-1.2 木香、枳壳对家兔在体肠运动的影响(水囊法)
19-3-1.3 乌药对家兔体表胃电的影响(体表胃电图描记法)
19-3-1.4 舒肝丸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固体排空法)
二、 胃液、胃病模型
19-3-2.1 陈皮及其复方制剂对大鼠胃液分泌的影响(幽门结扎法)
19-3-2.2 娑罗子对胃瘘大鼠胃液分泌的影响(胃瘘法)
19-3-2.3 娑罗子对组胺、胃泌素致大鼠胃酸分泌增加的影响(胃内灌注法)
19-3-2.4 复方橘皮对应激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的影响(应激造模法)
19-3-2.5 香砂和胃丸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溃疡发生率和溃疡程度的影响(幽门结扎造模法)
19-3-2.6 复方橘皮水煎液对醋酸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的影响(醋酸造模法)
19-3-2.7 复方香附对慢性胃炎大鼠胃液成分的影响(去氧胆酸-乙醇造模法)
19-3-2.8 复方香附对慢性胃炎大鼠胃窦黏膜组织形态学和幽门弯曲菌的影响(去氧胆酸-乙醇造模法)
19-3-2.9 清热理气方对小鼠实验性猫胃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作用
19-3-2.10 柴夏冲剂(柴胡半夏复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幽门半结扎合并贲门肌切开术法)
三、 胆汁、胰液分泌、排出及病理模型
19-3-3.1 青皮、香附对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胆汁引流法)
19-3-3.2 复方青皮对豚鼠胆汁成分的影响
19-3-3.3 复方青皮对家兔胆总管生物电的影响(生物电法)
19-3-3.4 复方枳壳对犬胆囊运动及胆道括约肌紧张性的影响(直接测压法)
19-3-3.5 复方木香、枳壳对家兔胆囊结石的溶解作用
19-3-3.6 复方厚朴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胰液淀粉酶含量的影响
四、 子宫活动
19-3-4.1 女金丸对大鼠离体子宫活动的影响
19-3-4.2 香附对大鼠在体子宫活动的影响
19-3-4.3 复方柴胡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体积及雌激素的影响
五、 神经精神活动
19-3-5.1 复方厚朴对小鼠绝望行为的影响(强迫游泳、悬尾法)
19-3-5.2 复方厚朴对育亨宾致小鼠死亡及对高剂量阿朴吗啡致小鼠肛温下降的影响
19-3-5.3 复方沉香木香对利血平所致小鼠运动不能、眼睑下垂、体温降低的拮抗作用
19-3-5.4 复方柴胡枳实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探索行为和糖水消耗量的影响
六、 血压及心脏
19-3-6.1 青皮和枳实对麻醉大鼠的升压作用
19-3-6.2 N-甲基酪胺对离体豚鼠工作心脏的影响
19-3-6.3 青木香对猫颈上神经节的阻断作用
第20章 止血药
第1节 止血药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止血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凝血时间测定方法
二、 凝血因子活力或含量测定方法
(一) 血浆复钙时间测定
(二)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三)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四) 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三、 血管收缩作用的测定方法
(一) 离体器官血管灌流法
(二) 离体主动脉条实验法
四、 血小板黏附性测定方法
五、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法
第3节 止血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凝血时间
20-3-1.1 三七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试管法)
20-3-1.2 大蓟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20-3-1.3 白及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毛细玻管法)
二、 凝血因子
20-3-2.1 三七对家兔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20-3-2.2 三七对家兔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
20-3-2.3 血余炭对大鼠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
20-3-2.4 卷柏炭对大鼠部分凝血因子(PT、APTT)的影响(血凝仪法)
三、 血管收缩
20-3-3.1 断血流总苷对离体兔耳血管灌流量的影响
20-3-3.2 断血流总苷对离体家兔动脉条的作用
第21章 活血化瘀药
第1节 活血化瘀药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器官血流和血流动力学
(一) 心脏冠脉血流测定及心肌缺血实验方法
(二) 脑血流测定方法及脑缺血实验方法
(三) 肾血流量测定方法
(四) 肝血流量测定方法
(五) 后肢血流量测定方法
(六) 离体血管方法
二、 微循环
(一) 微循环实验基本设备和装置
(二) 微循环观察指标
(三) 常用的活体微循环观察法
(四) “血瘀证”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模型
三、 血液流变性
(一) 黏度测定
(二) 红细胞压积
(三) 红钿胞沉降率(血沉)
(四) 红细胞电泳时间
(五)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六) 白细胞流变性测定
四、 血栓形成
(一) 体外血栓形成方法
(二) 体内血栓形成方法
五、 血小板功能
(一) 血小板黏附性测定法
(二)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
(三) 血小板释放反应活性物质测定
六、 血管壁及内皮细胞
(一)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法
(二)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测定
七、 抗凝血
八、 纤溶
九、 调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一) 动物选择
(二) 正常动物初筛实验
(三) 动物病理模型的建立
(四) 各种动物模型的特点
(五) 观测指标
十、 骨质及结缔组织
第3节 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器官血流和血流动力学
21-3-1.1 丹参、川芎和复方丹参对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的影响(Langendorff氏法)
21-3-1.2 复方丹参提取物对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21-3-1.3 血竭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1-3-1.4 延胡索对脑垂体后叶素致豚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影响
21-3-1.5 长茎景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N-BT染色法)
21-3-1.6 复方丹参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犬心外膜心电图的影响
21-3-1.7 川芎嗪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1-3-1.8 川芎嗪对大鼠椎动脉恒速灌流脑血管阻力的影响
21-3-1.9 补阳还五汤对犬脑循环的影响
21-3-1.10 川芎嗪对离体主动脉平滑肌的影响(机械偶联记录法)
21-3-1.11 阿魏酸钠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
21-3-1.12 纳豆提取物对猪冠状动脉血栓的溶解面积及溶解率的影响
21-3-1.13 复方双参对心导管介入冠状动脉栓塞小型猪心射血功能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法)
21-3-1.14 八角茴香提取物对栓线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梗塞面积的影响
21-3-1.15 复方水蛭对开颅阻断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大鼠脑含水量和缺血面积的影响
21-3-1.16 丹酚酸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氧代谢测定法)
二、 微循环及微循环障碍
21-3-2.1 血府逐瘀汤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21-3-2.2 血府逐瘀汤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21-3-2.3 丹参、红花和赤芍对小鼠骨髓瘀血证模型骨髓血红蛋白含量及微血管的影响
21-3-2.4 复方丹参对苯中毒小鼠骨髓微循环的影响
21-3-2.5 丹参注射液对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21-3-2.6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激光多普勒仪法)
三、 血液流变性
21-3-3.1 丹参和川芎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
21-3-3.2 复方丹参对右旋糖酐所致家兔“血瘀”模型的血液变性影响
21-3-3.3 丹参及二参水煎液对老年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四、 血栓形成
21-3-4.1 廑虫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
21-3-4.2 当归抗大鼠血栓形成的作用
21-3-4.3 丹参素对大鼠在体血栓形成的影响(颈动脉温度测定法)
21-3-4.4 复方当归对花生四烯酸诱导大鼠急性脑缺血治疗作用
21-3-4.5 川芎红花对兔脑粉-高分子葡聚糖造成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液黏度的作用
21-3-4.6 三棱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五、 血小板功能
21-3-5.1 莪术对兔血小板黏附性影响
21-3-5.2 水蛭、莪术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玻片法)
21-3-5.3 水蛭提取物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比浊法)
21-3-5.4 原儿茶醛对兔血小板内cAMP含量的影响
21-3-5.5 3,4-二羟基苯乙酮对家兔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
21-3-5.6 原儿茶醛对家兔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TXA〓)的生物检定
12-3-5.7 阿魏酸钠对兔血小板TxB〓、PGF〓和PGF〓生成的影响
21-3-5.8 毛冬青甲素对血小板激活时钙流动的影响
21-3-5.9 川芎嗪对家兔血小板钙调蛋白含量的影响
21-3-5.10 丹参和复方丹参对家兔血小板第3因子的影响
21-3-5.11 3,4-二羟基苯乙酮对家兔血小板〓C-5-HT释放反应的影响
21-3-5.12 肿节风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模型小鼠血小板数量的影响(免疫法模型)
21-3-5.13 肿节风对继发性血小板小鼠模型外周血小板减少数量的影响(细胞毒法模型)
六、 血管壁及内皮细胞
21-3-6.1 原儿茶醛对大鼠动脉壁PGI〓样物质活性的测定
21-3-6.2 补阳还五汤对脐静脉灌流血管壁释放〓W因子及前列环素的影响
21-3-6.3 蒲黄对纤维蛋白致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形态损伤的影响
21-3-6.4 丹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21-3-6.5 益母草碱对大鼠去内皮主动脉环的舒张和收缩的影响
七、 抗凝血
21-3-7.1 赤芍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21-3-7.2 赤芍对大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的影响
21-3-7.3 赤芍的抗凝血酶作用
八、 纤溶
21-3-8.1 赤芍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纤维蛋白平板法)
21-3-8.2 复方川芎对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优球蛋白溶解法)
九、 调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21-3-9.1 加味丹参饮对家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影响(酶法)
21-3-9.2 加味丹参饮对家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沉淀法)
21-3-9.3 血府逐瘀汤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喂养法)
21-3-9.4 复方丹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21-3-9.5 复方丹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的影响(免疫比浊法)
21-3-9.6 月见草油对谷氨酸钠所致肥胖大鼠的影响
21-3-9.7 复方红花决明子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
21-3-9.8 复方荷叶对高脂血症大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十、 骨质及结缔组织
21-3-10.1 丹参对大鼠纤维化肝胶原蛋白和尿羟脯氨酸排泄的影响
21-3-10.2 丹酚酸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的影响(〓H掺入法)
21-3-10.3 丹参对外伤大鼠骨折的不脱钙骨的骨切片的成骨细胞计数及骨形态计量学影响
第22章 止咳、化痰、平喘药
第1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止咳试验方法
二、 化痰试验方法
三、 平喘试验方法
第3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止咳
22-3-1.1 桔梗对小鼠的止咳作用(浓氨水喷雾法)
22-3-1.2 紫菀对小鼠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刺激法)
22-3-1.3 半夏对豚鼠的止咳作用(枸橼酸喷雾引咳法)
22-3-1.4 紫金牛对猫的止咳作用(电刺激法)
22-3-1.5 浙贝母碱对豚鼠的止咳作用(机械刺激法)
二、 化痰
22-3-2.1 桔梗对小鼠的化痰作用(气管段酚红法)
22-3-2.2 竹沥和桔梗对大鼠排痰量的影响(毛细玻管法)
22-3-2.3 竹沥对家兔离体气管纤毛黏液流动的影响
22-3-2.4 臭冷杉精油对鸽气管纤毛运动的影响
22-3-2.5 桑桔饮对二氧化硫(SO〓)致慢性气管炎大鼠排痰量的影响
三、 平喘
22-3-3.1 马兜铃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气管容积法)
22-3-3.2 麻黄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气管螺旋条法)
22-3-3.3 小青龙汤的豚鼠平喘作用(喷雾致喘法)
22-3-3.4 小青龙汤对豚鼠支气管的作用(肺溢流法)
22-3-3.5 小青龙合剂对过敏性哮喘大鼠的平喘作用
22-3-3.6 银杏对卵蛋白致敏豚鼠肺支气管灌流的影响
22-3-3.7 银杏甲素对大鼠颅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第23章 安神药和平肝息风药
第1节 安神药和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2节 安神药和平肝息风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镇静试验
二、 催眠试验
三、 抗惊厥、抗癫痫试验
四、 抗震颤麻痹试验
五、 降压实验
第3节 安神药和平肝息风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镇静作用
23-3-1.1 酸枣仁水煎液对小鼠的镇静作用(抖笼换能器法)
23-3-1.2 酸枣仁水煎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走动时间和举双前肢法)
23-3-1.3 复方珍珠母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23-3-1.4 复方珍珠母对小鼠协调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 催眠作用
23-3-2.1 复方酸枣仁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小鼠的睡眠时间的影响
23-3-2.2 天麻水煎液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
三、 抗惊厥、抗癫痫
23-3-3.1 香荚兰醇抗小鼠惊厥的作用(戊四氮CD〓值法)
23-3-3.2 加锡果宁抗致惊剂诱发小鼠惊厥作用
23-3-3.3 复方青礞石抗小鼠谷氨酸钠惊厥发作的作用
23-3-3.4 加锡果宁抗大鼠、小鼠最大电休克作用(MES)
23-3-3.5 复方青礞石抗小鼠“精神运动性”电惊厥的作用
23-3-3.6 息风定痫丸抗惊厥作用(听源性发作法)
23-3-3.7 利血平、优降宁对加锡果宁抗小鼠电惊厥作用的影响
23-3-3.8 加锡果宁抗小鼠电惊厥作用与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能神经的关系
23-3-3.9 抗惊厥药加锡果宁对小鼠脑内单胺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23-3-3.10 加锡果宁抗小鼠惊厥作用与脑内受体的关系
23-3-3.11 复方天麻抑制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层痫样放电作用
23-3-3.12 复方石菖蒲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23-3-3.13 香荚兰醛和洋川芎内酯A对大鼠培养脑切片上谷氨酸递质释放的影响
四、 抗震颤麻痹
23-3-4.1 复方钩藤对纹状体6-OHDA定向损毁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
23-3-4.2 复方钩藤对6-羟多巴胺定向注射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囚子的影响
23-3-4.3 复方天麻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致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爬杆时间的影响
23-3-4.4 复方天麻对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23-3-4.5 复方天麻对6-羟多巴胺定向注射致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处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23-3-4.6 复方钩藤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前肢摄食能力的影响(阶梯实验)
23-3-4.7 复方钩藤大鼠纹状体预防自由基损伤
五、 降血压
23-3-5.1 天麻钩藤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直接测定法)
23-3-5.2 异钩藤碱对清醒大鼠血压的影响(直接测压法)
23-3-5.3 钩藤碱对家兔主动脉条收缩反应的影响
23-3-5.4 天麻钩藤对犬的条件反射及血压的影响(颈动脉皮鞘法)
23-3-5.5 钩藤水煎醇沉液对大鼠实验性高血压的影响(内分泌型)
23-3-5.6 钩藤水煎醇沉液对大鼠急性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的影响(急性肾动脉狭窄型)
23-3-5.7 钩藤总碱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两肾一夹)
23-3-5.8 钩藤总碱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
23-3-5.9 钩藤碱降低麻醉犬血压机制的分析
第24章 补益药
第1节 补益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2. 抗应激作用
3. 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
(1)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2) 垂体—甲状腺系统
(3) 垂体—性腺系统
4. 调节机体代谢
(1) 增加蛋白质和核酚的合成
(2) 调节糖代谢
(3) 改善脂质代谢
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7.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8. 对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
第2节 补益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免疫学研究方法
(一) T淋巴细胞测定方法
(二) B淋巴细胞测定方法
(三) 其他免疫功能细胞测定方法
(四) 几种重要细胞因子测定方法
(五) 体液中有关可溶性免疫分子测定
(六) 组织或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七) 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测定方法
二、 抗应激研究方法
(一) 小鼠游泳实验
(二) 小鼠耐缺氧实验
(三) 耐低温和高温实验
(四) 应激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五) 放射损伤法
三、 内分泌系统研究方法
(一)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二) 垂体-性腺系统
(三) 垂体-甲状腺系统
(四) 降血糖药物实验方法
四、 物质代谢研究方法
(一) 蛋白质代谢
(二) 核酸代谢
(三) 糖代谢
(四) 脂类代谢
(五) 其他
五、 肝功能研究方法
(一) 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
(二) 研究肝功能常用的实验指标
六、 消化系统研究方法
(一) 胃黏膜屏障功能测定
(二) 胃酸及胃蛋白酶测定
(三) 胃肠电活动及运动活性的测定
(四) 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测定
(五) 胰液分泌功能测定
(六) 胃肠疾病模型
七、 心血管研究方法
(一) 化学药物诱发心律失常
(二) 电刺激诱发心律失常
(三)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心律失常
(四) 应激诱发心律失常
(五) 炎症介质引起的心律失常
(六) 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基本特性影响及体外心肌细胞的研究方法
八、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及神经递质研究方法
(一)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
(二) 学习记忆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三) 学习记忆机制分析——脑内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测定方法
(四) 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研究(行为实验)
(五) 其他研究方法
第3节 补益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免疫
24-3-1.1 复方鹿茸对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小鼠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荧光染色法)
24-3-1.2 复方黄芪方对环孢霉索A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荧光染色法)
24-3-1.3 灵芝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H-TdR掺入法)
24-3-1.4 黄芪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MTT法)
24-3-1.5 银耳多糖对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伊文思蓝比色法)
24-3-1.6 银耳多糖对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的影响(溶血空斑法)
24-3-1.7 冬虫夏草对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比色法)
24-3-1.8 复方人参对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H-TdR掺入法)
24-3-1.9 女贞子对小鼠血清IgG含量的影响
24-3-1.10 加味四君子汤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的影响(比色法)
24-3-1.11 冬虫夏草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
24-3-1.12 加味四君子汤对小鼠脾细胞细胞毒活性影响的研究(孔雀绿比色法)
24-3-1.13 人参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能力的影响(炭粒廓清法)
24-3-1-14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对〓P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吞噬廓清能力的影响
24-3-1.15 黄芪仙灵脾合剂及其单味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C3b受体的影响(EA花环和YC花环法)
24-3-1.16 山茱萸总苷对血管内皮细胞系表达ICAM-1、CD4的影响(Cell-ELISA法)
24-3-1.17 18β-甘草次酸钠对大鼠中性白细胞活性氧生成的影响(化学发光法)
24-3-1.18 玉屏风散对小鼠嗜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对葡萄球菌吞噬功能的影响
24-3-1.19 18β-甘草次酸钠对大鼠中性粒细胞内游离Ca〓浓度的影响(荧光测定法)
24-3-1.20 枸杞子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生成的影响(〓H-TdR掺入法)
24-3-1.21 八味地黄汤对正常小鼠白细胞介素-2生成的影响(〓H-TdR掺人法)
24-3-1.22 复方鹿茸对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淋巴结细胞INF-γ基因表达影响(RT-PCR法)
24-3-1.23 女贞子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
二、 抗应激
24-3-2.1 冬虫夏草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抗游泳疲劳实验)
24-3-2.2 黄芪注射液对小鼠耐常压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
24-3-2.3 黄芪注射液对小鼠耐减压缺氧存活百分率的影响
24-3-2.4 黄芪对小鼠整体氧耗量测定的影响(整体耗氧量测定法)
24-3-2.5 人参对小鼠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的影响
24-3-2.6 复方洋参片对小鼠的耐寒冷存活百分率的影响
24-3-2.7 洋参片对小鼠的耐高温存活百分率的影响
24-3-2.8 银耳多糖对应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的恢复作用
24-3-2.9 人参黄芪对冷应激小鼠的保护作用
24-3-2.10 复方人参对热应激大鼠肾上腺VC含量的影响
24-3-2.11 人参茎叶皂苷对噪声应激对小鼠血清皮质酮及脑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3-2.12 人参皂苷对复合应激因素致大鼠疲劳模型海马氨基酸含量变化的调节作用
24-3-2.13 人参皂苷Rb〓对应激性性行为缺损的保护作用
三、 内分泌腺
24-3-3.1 生脉注射液对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2,4-二硝基苯肼法)
24-3-3.2 生脉注射液对大鼠血浆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3.3 附子、附桂和六味地黄方对高血压大鼠尿醛固酮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3.4 鹿茸对去势大鼠精液囊与前列腺、包皮腺发育的影响
24-3-3.5 冬虫夏草发酵液对去势雄性小鼠精液囊和包皮腺重量的影响
24-3-3.6 复方菟丝子对电刺激应激雄性小鼠捕捉雌性小鼠行为的影响
24-3-3.7 五子壮阳汤对环磷酰胺损伤生殖系统雄性大鼠血清睾酮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3.8 白凤丸对幼年大鼠的性器官发育的性激素样作用
24-3-3.9 复方菟丝子对去卵巢加应激大鼠雌激素及子宫脏器指数影响
24-3-3.10 复方菟丝子对去卵巢加应激小鼠自主活动及睡眠障碍的影响
24-3-3.11 菟丝子黄酮对人早孕胎盘绒毛滋养层组织培养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3.12 花粉对老龄犬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24-3-3.13 花粉醇提物对尿生殖窦植入所致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24-3-3.14 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对正常小鼠血糖及肝糖原的影响(邻甲苯胺法和蒽酮法)
24-3-3.15 八仙长寿对胰腺全切除犬血糖水平的影响(邻甲苯胺法)
24-3-3.16 复方黄芪对实验性肥胖及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口服葡萄糖耐量法)
24-3-3.17 八仙长寿丸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3.18 复方地黄口服液对链脲霉素致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24-3-3.19 复方黄芪对链脲霉素致糖尿病大鼠血清糖化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4-3-3.20 玉泉丸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z4-3-3.21 复方麦冬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四、 代谢
24-3-4.1 人参对小鼠蛋白质、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的影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4-3-4.2 人参皂苷对衰老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显色法)
24-3-4.3 四君子汤对正常和模拟气虚小鼠胸腺核酸含量的影响(二苯胺法和地衣酚法)
24-3-4.4 人参对饥饿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蒽酮法)
24-3-4.5 灵芝注射液对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水平的影响(紫外酶测定法)
24-3-4.6 18β-甘草次酸钠对缺氧小鼠血液pH值和氧分压的影响(氧电极法)
24-3-4.7 淫羊藿注射液对鸡胚股骨生长的促进作用
24-3-4.8 鹿茸多肽对鸡胚头盖骨成骨样细胞DNA合成的影响(〓H-TdR掺入法)
五、 保肝
24-3-5.1 齐墩果酸对大鼠四氯化碳致肝损伤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
24-3-5.2 甘草对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肝损害ALT、肝糖原和组织损害的影响
24-3-5.3 人参茎叶皂苷及其复方对硫代乙酰胺(TAA)致小鼠肝损害肝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影响
24-3-5.4 人参茎叶皂苷及其复方对免疫性肝损害乳酸脱氢酮同工酶5(LDH-5)及免疫复合物的影响
24-3-5.5 甘草甜素对大鼠实验性肝硬化的肝纤维增生及血清γ-球蛋白等的影响
24-3-5.6 复方白芍对异硫氰酸苯酯诱发大鼠胆汁淤滞性肝损伤黄疸模型胆红素及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24-3-5.7 复方黄芪对D-氨基半乳糖致肝损伤大鼠ALT、AST的影响
24-3-5.8 复方人参茎叶皂苷对〓H-亮氨酸掺入CCl〓中毒小鼠肝组织蛋白合成速率的影响
24-3-5.9 黄芪总苷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抑制作用(反相被动血凝法)
24-3-5.10 复方巴戟天抗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HBV DNA等的变化影响
24-3-5.11 复方虫草体外对HBsAg、HBeAg抑制率的影响
24-3-5.12 复方女贞子对乙硫氨酸性脂肪肝大鼠血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的影响
24-3-5.13 复方虫草对二甲基亚硝胺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明股酶和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24-3-5.14 复方黄芪对牛血清白蛋白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胶原蛋白的影响
六、 消化
24-3-6.1 香砂六君子汤水煎液对牛磺胆酸钠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PD测定)
24-3-6.2 补中益气汤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滴定法、蛋白毛细玻管法)
24-3-6.3 补中益气汤对小鼠胃排空运动的影响(比色法)
24-3-6.4 党参对应激型胃溃疡大鼠胃电、胃运动的影响(应变片法、酚红法)
24-3-6.5 白芍对人体胃肠电活动的影响(体表胃肠电图法)
24-3-6.6 补中益气汤对小鼠小肠葡萄糖吸收的影响(游离肠袢法)
24-3-6.7 复方地黄口服液对大鼠小肠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小肠循环灌流法)
24-3-6.8 补中益气汤对亚急性大鼠胰液分泌的影响(胰瘘法)
24-3-6.9 香砂六君子汤对大鼠实验性反流性胃炎的保护作用(胃空肠吻合术法)
24-3-6.10 芪佛复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病变的保护作用(氨水复合热糊及自身免疫损伤法)
24-3-6.11 复方黄芪胶囊对醋酸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便血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
24-3-6.12 复方黄芪胶囊对TNBS(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大鼠sCID、MDA的影响
七、 心血管
24-3-7.1 炙甘草汤对氯仿致小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24-3-7.2 炙甘草汤抗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
24-3-7.3 参附注射液对哇巴因致豚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4 麦冬总皂苷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5 炙甘草汤减少氯化钙致小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4-3-7.6 炙甘草汤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7 炙甘草汤对异丙肾上腺素-应激大鼠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8 复脉汤对组胺致在体豚鼠心脏表面触发活动及心电图影响(单相动作电位技术)
24-3-7.9 复脉汤对变态反应心肌中组胺含量的影响(荧光光度法)
24-3-7.10 炙甘草汤对肾上腺素诱发乳头状肌自律性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11 甘草酸单铵盐对右心房、左心房肌功能不应期和兴奋性的影响
24-3-7.12 炙甘草汤对缺血再灌离体大鼠心脏心律失常及触发活动的影响
24-3-7.13 鹿衔草提取物和化合物对豚鼠右心室缺氧再给氧折返激动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24-3-7.14 复脉汤对豚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触发活动的影响(微电极技术)
24-3-7.15 复方人参液对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电活动的作用
24-3-7.16 生脉散及参芎制剂对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
24-3-7.17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
24-3-7.18 鹿衔草提取物和化合物对离体豚鼠右心室缺氧再给氧所致折返激动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八、 神经系统活动及神经递质研究实例
24-3-8.1 复方五味子对去卵巢大鼠辨别空问方位潜伏期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法)
24-3-8.2 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对鹅膏覃氨酸基底前脑注射拟痴呆大鼠模型空间学习错误次数的影响(通道式水迷宫法)
24-3-8.3 复方党参对樟柳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跳台法)
24-3-8.4 灵芝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避暗法)
24-3-8.5 人参茎叶皂苷对东莨菪碱致大鼠记忆障碍模型主动回避性条件反射的影响(穿梭箱法)
24-3-8.6 党参对东莨菪碱所致大鼠记忆障碍模型操作式条件反射的影响
24-3-8.7 复方首乌对D-半乳糖致脑老化小鼠模型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物体识别法)
24-3-8.8 党参总碱对小鼠脑内乙酰胆碱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8.9 人参茎叶皂苷对大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的影响(中空纤维脑灌流-高效液相电化学法)
24-3-8.10 复方熟地对小鼠定型运动的影响(阿朴吗啡法)
24-3-8.11 复方熟地对小鼠刻板运动的影响(L-多巴法)
24-3-8.12 六味地黄方对高血压大鼠脑组织脑啡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
24-3-8.13 腺苷类似物对海人藻酸所致神经毒性的抑制效应(组织化学染色法)
24-3-8.14 生脉散对清醒家兔皮层脑电功率的影响(功率谱分析法)
24-3-8.15 复方首乌对脑外伤大鼠脑切片细胞内Ca〓浓度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
24-3-8.16 复方五味子对正常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动作电位增强(LTP)的影响(在体)
24-3-8.17 复方首乌对糖尿病复合脑缺血大鼠离体海马脑片长时程动作电位(LTP)的影响
24-3-8.18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
第25章 延缓衰老药
第1节 延缓衰老药主要药理作用
1. 延缓细胞和整体动物寿命
2. 对老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 对老化代谢产物的影响
4. 保护生物膜
5. 延缓脑神经细胞裹老
6. 抗骨质疏松
7. 其他作用
第2节 延缓衰老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寿命试验
二、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一) 过氧化脂质
(二) 脂褐素
三、 老化相关酶测定
(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二)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三) 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
(四) 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测定
四、 生物膜功能试验
(一) 膜丙二醛测定
(二) 封闭度试验
(三) 唾液酸试验
(四) 膜脂流动性试验
五、 脑神经细胞试验
(一) 损伤性动物模型
(二) 药物损伤模型
(三) 反复缺血再灌注损伤
六、 骨质疏松试验
七、 其他试验
(一) 免疫调节试验
(二) 调节代谢试验
(三) 内分泌调节试验
(四) 脑功能试验
(五) 抗应激、耐寒、常压、低压、耐缺氧实验和负荷游泳试验
第3节 延缓衰老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寿命、细胞传代及衰老动物模型
25-3-1.1 黄芪延长果蝇寿命实验
25-3-1.2 枸杞子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25-3-1.3 何首乌对老年鹌鹑血浆过氧化脂质(荧光法)、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酶法)以及寿命的影响
25-3-1.4 花粉对人胚肺二倍体细胞传代的影响
25-3-1.5 臭氧引发自由基反应、脂质过氧化致小鼠衰老模型的建立及白何首乌延缓衰老作用
25-3-1.6 丁香叶提取物对邻苯三酚所致的老化人红细胞膜模型影响
25-3-1.7 复方人参对D-半乳糖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作用
25-3-1.8 珍视明眼药水对D-半乳糖致豚鼠白内障的影响
二、 老化代谢产物
25-3-2.1 复方何首乌对大鼠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影响(TBA反应比色法)
25-3-2.2 人参茎叶皂苷对大鼠大脑皮层和肝脏脂褐素生成的抑制作用
25-3-2.3 灵芝注射液增强家兔血浆清除羟自由基(OH〓)的作用
25-3-2.4 花粉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血清及肝组织高过氧化脂质影响
25-3-2.5 人参、茯苓复方对体外培养兔平滑肌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平滑肌细胞模型细胞内过氧化脂质及细胞再生量的影响
三、 相关酶
25-3-3.1 白首乌对O〓诱发小鼠红细胞SOD长高的保护作用(化学发光法)
25-3-3.2 复方五子衍宗丸对大鼠肝SOD活性的影响(邻苯三酚法)
25-3-3.3 复方首乌对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核黄素-NBT法)
25-3-3.4 人参茎叶皂苷对小鼠血液SOD含量的影响(彩色免疫板法)
25-3-3.5 复方何首乌对大鼠红细胞SOD的影响(光化学扩增法)
25-3-3.6 人参茎叶皂苷对小鼠红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5-3-3.7 复方黄芪对老龄大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25-3-3.8 复方首乌对小鼠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的影响(紫外分光光度法)
25-3-3.9 归脾汤体外对大鼠肝线粒体单胺氧化酶B活性的影响
25-3-3.10 复方黄芪、刺五加制剂对血清中铜蓝蛋白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3-3.11 天麻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四、 生物膜
25-3-4.1 草问荆黄酮对外源性氧化人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5-3-4.2 草问荆黄酮对人红细胞膜封闭度的影响
25-3-4.3 草问荆黄酮对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影响
25-3-4.4 复方何首乌对大鼠完整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25-3-4.5 丁香叶提取物对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25-3-4.6 丁香叶提取物对人红细胞膜蛋白组成的影响
五、 脑神经细胞试验
25-3-5.1 复方黄芪冰片对四动脉结扎法所致反复缺血再灌大鼠记忆障碍的影响(电迷路法)
25-3-5.2 复方首乌鹿茸对左旋多巴诱发大鼠脑内羟自由基增高的影响(水杨酸捕获法)
25-3-5.3 复方天麻钩藤对脑线粒体损伤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乙酰胆碱的影响(固定化酶反应器法)
25-3-5.4 复方首乌对β-淀粉样蛋白注射模型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细胞及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
25-3-5.5 中药山茱萸总苷对大鼠穹窿海马伞切断后脑组织修复的影响
25-3-5.6 复方首乌对自然衰老大鼠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表达的影响
25-3-5.7 复方法半夏陈皮对SAM-P/10老化痴呆鼠海马区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的影响(2,4硝基氟苯衍生法)
六、 抗骨质疏松试验
25-3-6.1 复方仙灵脾对雌性卵巢切除大鼠骨小梁面积的影响
25-3-6.2 复方淫羊藿抗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实验研究
25-3-6.3 复方人参鹿角对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25-3-6.4 复方淫羊藿川芎的老龄大鼠血清对兔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26章 抗肿瘤药
第1节 抗肿瘤药主要药理学作用
1. 祛邪作用
2. 扶正作用
3. 增效及减毒作用
第2节 抗肿瘤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祛邪作用
二、 扶正作用
三、 增效作用
四、 减毒作用
第3节 抗肿瘤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一、 祛邪作用
26-3-1.1 人参皂甙对体外培养的不同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法)
26-3-1.2 齐墩果酸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几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SRB法)
26-3-1.3 龙牙楤木叶提取物对肿瘤克隆原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集落形成法)
26-3-1.4 齐墩果酸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微血管形成率的抑制作用(基于重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管腔形成试验)
26-3-1.5 人参皂苷Rh〓注射液对小鼠肉瘤S〓的抑瘤作用
26-3-1.6 复方苦参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26-3-1.7 复方苦参对小鼠肉瘤S〓腹水瘤存活时间的影响
26-3-1.8 复方苦参对人小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26-3-1.9 紫杉醇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SCID裸小鼠异体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二、 扶正作用
26-3-2.1 龙牙楤木叶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外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三、 增效作用
26-3-3.1 复方苦参对环磷酰胺治疗小鼠S〓实体瘤及小鼠S〓腹水型肿瘤的增效作用
26-3-3.2 紫杉醇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放疗的增效作用(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四、 减毒作用
26-3-4.1 复方苦参对环磷酰胺致正常大鼠白细胞降低及脾脏与胸腺重量的影响
26-3-4.2 复方苦参对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降低的保护作用
26-3-4.3 秦皮提取物对顺铂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篇 “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27章 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和补阴、补阳药
第1节 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和补阴、补阳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2节 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和补阴、补阳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27-2.1 地黄苷A对甲状腺片和利血平致“阴虚”小鼠血浆cAMP、cGMP水平的影响
27-2.2 知母、生地黄对T〓致“阴虚”小鼠脑内β-受体的影响
27-2.3 知母、生地对T〓致阴虚小鼠脑内M-受体的影响
27-2.4 知母皂苷元对兔肾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生化法)
27-2.5 复方生地黄对实验性阴虚小鼠小肠黏膜细胞钠泵活性的影响(改良生化法)
27-2.6 复方地骨皮对“更年期”拟阴虚内热证大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27-2.7 右归丸对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
27-2.8 乌头碱对皮质酮致“阳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的影响
27-2.9 复方淫羊藿肉苁蓉对羟基脲所致“阳虚”小鼠肝脏DNA合成的影响
第28章 气虚的动物模型和补气药
第1节 气虚的动物模型和补气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2节 气虚的动物模型和补气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28-2.1 黄芪、人参对游泳劳损致大鼠“气虚”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z8-2.2 人参、黄芪对大鼠肝细胞能量载荷的影响
28-2.3 四君子汤对限食致小鼠“气虚”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ANAE法)
28-2.4 复方黄芪汤对大黄致小鼠“脾气虚”模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28-2.5 八珍汤对游泳致大鼠“气虚”模型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29章 血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血药
第1节 血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血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2节 血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血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29-2.1 六味地黄丸及其组成药物对失血性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9-2.2 何首乌提取物对小鼠骨髓红系祖细胞的影响(微量甲基纤维素法)
29-2.3 当归补血汤对〓Coγ射线照射小鼠粒系祖细胞(CFU-Gm)的影响(双层法)
29-2.4 当归对乙酰苯肼溶血性“血虚”小鼠模型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29-2.5 花粉对低铁饲料贫血大鼠血液铁含量及铁的相对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29-2.6 四物汤对〓Coγ射线照射致血虚证小鼠CD〓细胞、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29-2.7 四物汤对〓Coγ射线照射致血虚证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30章 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脾药
第1节 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脾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 脾虚的动物模型研究
二、 补脾药的研究方法
第2节 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脾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30-2.1 四君子汤对大黄致金黄地鼠“脾虚”模型中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30-2.2 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致大鼠“脾虚”模型小肠收缩力和小肠电的作用
30-2.3 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
30-2.4 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饮食失节致小鼠“脾虚”体重及体温的影响
30-2.5 七味白术散对饮食不节致小鼠“脾虚”模型木糖排泄率及血清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0-2.6 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的影响
30-2.7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30-2.8 四君子汤对金黄地鼠实验性“脾虚”模型结肠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30-2.9 黄芪注射液对脾虚大鼠促胃液素受体的调节作用
第31章 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肾药
第1节 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肾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2节 肾虚的动物模型和补肾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31-2.1 六味地黄汤对糖皮质激素致肾阴虚模型小鼠免疫功能及睾酮水平的影响
31-2.2 六味地黄汤对悬吊应激小鼠血清睾酮、垂体促黄体生成素及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的影响
31-2.3 复方补骨脂对睾酮致多囊卵巢模型小鼠生育功能的影响
第32章 厥脱证的动物模型和防治厥脱证中药
第1节 厥脱证的动物模型和防治厥脱证药物药理研究方法
一、 厥脱证(休克)动物模型
二、 与厥脱证有关的药效试验
第2节 厥脱证的动物模型及防治厥脱证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实例
32-2.1 青皮对失血性休克猫的作用
32-2.2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内毒索性休克死亡的作用
32-2.3 复方附子干姜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32-2.4 复方附子干姜提取物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32-2.5 复方附子干姜提取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损伤光镜电镜观察及线粒体定量分析研究
32-2.6 人参皂苷和去甲乌药碱对犬内毒素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作用
32-z.7 细辛、去甲乌药碱对犬心源性休克的作用
32-2.8 复方红参注射液对肢体股动脉夹闭性休克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附录
附录一、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提要
Ⅰ 心血管病药
一、 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抗休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高血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心力衰竭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过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过缓型心率失常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八、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九、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Ⅱ 神经系统病药
一、 中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癫痫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抑郁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偏头痛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失眠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帕金森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八、 戒毒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九、 运动病、梅尼埃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 耳鸣、耳聋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Ⅲ 呼吸系统病药
一、 急性咽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慢性咽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感冒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肺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八、 矽肺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Ⅳ 消化系统病药
一、 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慢性胃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消化不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便秘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腹泻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八、 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九、 急性肠梗阻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 慢性肝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二、 酒精性肝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Ⅴ 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系统病药
一、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急性肾衰竭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慢性肾衰竭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泌尿系结石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性功能障碍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Ⅵ 内分泌及代谢病药
一、 糖尿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肥胖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高脂血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脂肪肝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痛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Ⅶ 免疫性疾病药
一、 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重症肌无力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系统红斑狼疮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Ⅷ 血液系统疾病药
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白细胞减少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血栓性疾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Ⅸ 妇产科疾病药
一、 调经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痛经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子宫肌瘤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安胎保婴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盆腔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八、 不孕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九、 乳腺增生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十、 产后缺乳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Ⅹ 老年病药
一、 延缓衰老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老年痴呆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前列腺增生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Ⅺ 抗肿瘤药
一、 白血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恶性肿瘤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Ⅻ 外科疾病药
一、 外伤骨折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颈椎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皮肤烧伤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外科疮疡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七、 痔疮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ⅩⅢ 皮肤病药
一、 皮肤瘙痒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秃发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湿疹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痤疮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黄褐斑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ⅪⅤ 眼科及口腔疾病药
一、 白内障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青光眼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口腔黏膜溃疡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六、 牙周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ⅩⅤ 病毒及寄生虫病药
一、 抗疟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二、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三、 抗结核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 艾滋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五、 抗弓形虫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附录二、 实验动物与人用药量的换算
附录三、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殖和生理常数
附录四、 中药药理研究常用度量衡
附录五、 常用法定单位与非法定单位的换算
附录六、 非挥发性麻醉药对试验动物的常用量
附录七、 试剂级别
附录八、 常用营养液的组成和配制
附录九、 几种易变质药物溶液的配制、保存方法和中药制剂防腐剂的应用
附录十、 常用抗凝剂的配制、用法和选择
附录十一、 玻璃仪器的使用保管常规
附录十二、 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换算
附录十三、 Internet文献网址
附录十四、 中药药理研究常用缩写词
附录十五、 方法索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