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战后台湾文学经验》讲述了作者考察了战后六十年来台湾的各种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乡土文学、“台湾文学论”、后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社会与政治文化背景;以文学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对陈映真、白先勇、李昂、朱天心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进行了细致而中肯的分析与解读;更重要的,作者还与战后台湾的各种文学与社会思潮展开对话与论战,如国民党的“现代中国史观”、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无根性和对西方的依附,及台独派的文学论,从而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及台湾文学观念自身的发展脉络。
目录
序
辑一
现代主义在台湾——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
五十年代的现代诗运动
青春期的压抑与“自我”的挫伤——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思
七八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源流与变迁——政治、社会及思想背景的探讨
七八十年代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八十年代台湾小说的主流
乡土文学中的“乡土”
世纪末期台湾后现代思潮种种面相
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方言和普通话的辩证关系
辑二
方思初探——其渊源及其诗中的“自我”
黄舂明的困境——乡下人到城市以后怎么办?
王文兴的悲剧——生错了地方,还是受错了教育?
台北人“传奇”
从山村小镇到华盛顿大楼——陈映真的历程及其矛盾
附陈映真与鲁迅
荒谬的滑稽戏——王祯和的人生图像
自卑、自怜与自负——七等生“现象”
吴晟诗中的自我与乡土
论四位外省籍小说家:白先勇、刘大任、张大春与朱天心
辑三
五十年代的林海音
八十年代台湾闺秀文学的社会问题
性与现代社会——李昂小说中的“性”主题
诞迷园》的两性关系与台湾企业主的真貌
不由自主的小说家——评朱天心的两本小说集
三毛之死——台湾女性问题省思的一个起点
辑四
国民党与五四新文化传统
中国新文学传统与现代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台湾文学“主体性”平议
台湾文学观念的发展
战后台湾社会与台湾文学
附录
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辑一
现代主义在台湾——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
五十年代的现代诗运动
青春期的压抑与“自我”的挫伤——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思
七八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源流与变迁——政治、社会及思想背景的探讨
七八十年代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八十年代台湾小说的主流
乡土文学中的“乡土”
世纪末期台湾后现代思潮种种面相
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方言和普通话的辩证关系
辑二
方思初探——其渊源及其诗中的“自我”
黄舂明的困境——乡下人到城市以后怎么办?
王文兴的悲剧——生错了地方,还是受错了教育?
台北人“传奇”
从山村小镇到华盛顿大楼——陈映真的历程及其矛盾
附陈映真与鲁迅
荒谬的滑稽戏——王祯和的人生图像
自卑、自怜与自负——七等生“现象”
吴晟诗中的自我与乡土
论四位外省籍小说家:白先勇、刘大任、张大春与朱天心
辑三
五十年代的林海音
八十年代台湾闺秀文学的社会问题
性与现代社会——李昂小说中的“性”主题
诞迷园》的两性关系与台湾企业主的真貌
不由自主的小说家——评朱天心的两本小说集
三毛之死——台湾女性问题省思的一个起点
辑四
国民党与五四新文化传统
中国新文学传统与现代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台湾文学“主体性”平议
台湾文学观念的发展
战后台湾社会与台湾文学
附录
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战后台湾文学经验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