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如何使佛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契应当前社会人生的需要,创造人间佛教的文明历史,这是关心和热爱佛教文化者所深思的课题。本书以“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从经典、历史、实地考察等多个方面论证和分析人间佛教的理念,关注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探讨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较集中地反映了人间佛教研究的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系来自两岸三地著名大学的青年学者,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学术成绩,亦表达了他们关心佛教、社会、人生的热情,更体现了一股锲而不合的探索精神。
目录
序 觉继
一 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实践智慧 妙延
文化佛教是弘扬人间佛教的有效途径——佛光山教团模式研究综述 刘泳斯
“人间佛教”思想的制度化实践——以上海玉佛寺为个案 杨静
从佛教生活中的医学谈人间佛教之建设 曹秀伟
宋代士大夫佛学的人间性研究 张培锋
积极入世的印光法师 张雪松
试论“内院佛学”对“人间佛教”的意义——以吕澂《佛法与世间》为例 丁海虎
人间佛教:大乘精神的实践——从太虚大师“真现实”思想看人间佛教的当代价值 杨航
人间佛教的“人间化”与“化人间” 觉继
佛教大众化之影响——以辞典编纂为例 郎晶晶
道器思维与佛教的中国化及人间化 吴述霏
二 人间佛教的经典与传统
从寺院僧规及和尚家风探讨禅与茶的关系 吴静宜
“文字禅”非“以文字为禅”——慧洪禅学研究相关之几点澄清 江泓
“山家”辨 秦瑜
天台智{岂(左)页(右)}的世间法思想管窥 马炳涛
关于《大佛顶别行法》之异本 林敏
从“天台悬记”到《楞严百伪》——以《楞严经》的诠释史为中心的佛教中国化问题研究 夏志前
简述道安伪经判别方法及疑伪经研究的现代意义 李素洁
慧光与中国佛学之发展 何石彬
世出世的交融——《维摩诘所说经》之世出世观 方司蕾
以《杂阿含经》为基础建置佛学主题词表 陈智钰
三 人间佛教的伦理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的流行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张勇
近代人间佛教与社会性别研究——以印光大师为中心 李钊
论禅宗道德修养理论的现代价值——以超佛祖师禅为中心 黄凌
佛教与当代高校学生 夏冬冬
人间佛教与当代中国大陆青少年教育 王欣
原始佛教对现代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海波
一 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实践智慧 妙延
文化佛教是弘扬人间佛教的有效途径——佛光山教团模式研究综述 刘泳斯
“人间佛教”思想的制度化实践——以上海玉佛寺为个案 杨静
从佛教生活中的医学谈人间佛教之建设 曹秀伟
宋代士大夫佛学的人间性研究 张培锋
积极入世的印光法师 张雪松
试论“内院佛学”对“人间佛教”的意义——以吕澂《佛法与世间》为例 丁海虎
人间佛教:大乘精神的实践——从太虚大师“真现实”思想看人间佛教的当代价值 杨航
人间佛教的“人间化”与“化人间” 觉继
佛教大众化之影响——以辞典编纂为例 郎晶晶
道器思维与佛教的中国化及人间化 吴述霏
二 人间佛教的经典与传统
从寺院僧规及和尚家风探讨禅与茶的关系 吴静宜
“文字禅”非“以文字为禅”——慧洪禅学研究相关之几点澄清 江泓
“山家”辨 秦瑜
天台智{岂(左)页(右)}的世间法思想管窥 马炳涛
关于《大佛顶别行法》之异本 林敏
从“天台悬记”到《楞严百伪》——以《楞严经》的诠释史为中心的佛教中国化问题研究 夏志前
简述道安伪经判别方法及疑伪经研究的现代意义 李素洁
慧光与中国佛学之发展 何石彬
世出世的交融——《维摩诘所说经》之世出世观 方司蕾
以《杂阿含经》为基础建置佛学主题词表 陈智钰
三 人间佛教的伦理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的流行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张勇
近代人间佛教与社会性别研究——以印光大师为中心 李钊
论禅宗道德修养理论的现代价值——以超佛祖师禅为中心 黄凌
佛教与当代高校学生 夏冬冬
人间佛教与当代中国大陆青少年教育 王欣
原始佛教对现代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海波
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