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历代医籍虽有穴性之说,但缺乏详尽,亦无规范,且将腧穴按归属经脉类分,使穴性相同者,散见各处,未能突出其性能和特点,不便于对腧穴的理解和掌握。以致习者言及腧穴时,只知腧穴定位与归经,对穴性了解甚少,不便于临床灵活运用,影响疗效,即使欲求穴性,亦无规律可循。
目录
上篇 绪论
一、知穴之属
二、晓穴之性
三、辨穴之长
四、熟穴之伍
五、明穴之用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理气穴
第一节 调理经气穴
一、云门
二、肩井
三、侠白
四、支沟
五、间使
六、经渠
七、阳辅
八、昆仑
九、中封
第二节 宽胸理气穴
一、气舍
二、缺盆
三、气户
四、库房
五、屋翳
六、周荣
七、玉堂
八、灵墟
九、胸乡
十、膻中
十一、神封
十二、天溪
十三、中庭
十四、乳根
十五、步廊
十六、食窦
十七、渊腋
十八、辄筋
十九、大包
二十、巨阙
二十一、厥阴俞
二十二、督俞
二十三、天泉
二十四、内关
第三节 理脾和胃穴
一、幽门
二、不容
三、承满
四、上脘
五、中脘
六、阴都
七、石关
八、腹哀
九、滑肉门
十、肓俞
十一、天枢
十二、大横
十三、外陵
十四、腹结
十五、膈关
十六、大肠俞
十七、梁丘
十八、中魁
第四节 疏肝理气穴
一、期门
二、日月
三、肝俞
四、阳陵泉
五、阳交
六、丘墟
七、太冲
八、足临泣
九、大敦
第五节 调理下焦穴
一、四满
二、府舍
三、冲门
四、气冲
五、阴包
六、筑宾
第六节 调理三焦穴
一、丝竹空
二、肓门
三、夹脊
四、长强
第二章 理血穴
第一节 活血化瘀穴
一、膈俞
二、归来
三、阴廉
四、百虫窝
五、血海
六、地机
七、中都
八、委中
九、水泉
十、交信
第二节 止血穴
一、上星
二、孔最
三、郄门
四、隐白
第三章 补益穴
第四章 调神穴
第五章 解表穴
第六章 清热穴
第七章 止咳平喘化痰穴
第八章 利水渗湿穴
第九章 通经活络穴
第十章 平肝息风穴
第十一章 消导穴
第十二章 因摄穴
第十三章 利窍穴
附录
一、知穴之属
二、晓穴之性
三、辨穴之长
四、熟穴之伍
五、明穴之用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理气穴
第一节 调理经气穴
一、云门
二、肩井
三、侠白
四、支沟
五、间使
六、经渠
七、阳辅
八、昆仑
九、中封
第二节 宽胸理气穴
一、气舍
二、缺盆
三、气户
四、库房
五、屋翳
六、周荣
七、玉堂
八、灵墟
九、胸乡
十、膻中
十一、神封
十二、天溪
十三、中庭
十四、乳根
十五、步廊
十六、食窦
十七、渊腋
十八、辄筋
十九、大包
二十、巨阙
二十一、厥阴俞
二十二、督俞
二十三、天泉
二十四、内关
第三节 理脾和胃穴
一、幽门
二、不容
三、承满
四、上脘
五、中脘
六、阴都
七、石关
八、腹哀
九、滑肉门
十、肓俞
十一、天枢
十二、大横
十三、外陵
十四、腹结
十五、膈关
十六、大肠俞
十七、梁丘
十八、中魁
第四节 疏肝理气穴
一、期门
二、日月
三、肝俞
四、阳陵泉
五、阳交
六、丘墟
七、太冲
八、足临泣
九、大敦
第五节 调理下焦穴
一、四满
二、府舍
三、冲门
四、气冲
五、阴包
六、筑宾
第六节 调理三焦穴
一、丝竹空
二、肓门
三、夹脊
四、长强
第二章 理血穴
第一节 活血化瘀穴
一、膈俞
二、归来
三、阴廉
四、百虫窝
五、血海
六、地机
七、中都
八、委中
九、水泉
十、交信
第二节 止血穴
一、上星
二、孔最
三、郄门
四、隐白
第三章 补益穴
第四章 调神穴
第五章 解表穴
第六章 清热穴
第七章 止咳平喘化痰穴
第八章 利水渗湿穴
第九章 通经活络穴
第十章 平肝息风穴
第十一章 消导穴
第十二章 因摄穴
第十三章 利窍穴
附录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