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副标题:无

作   者:黄楠森等主编;施德福,靳辉明卷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20003128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一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一 “工业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第三节 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
第四节 思想理论领域的新思潮及其局限性
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三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社会历史理论
四 德国古典哲学
第五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
一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二 青年黑格尔运动
三 大卫·施特劳斯(1808——1874)对宗教的批判
四 契希考夫斯基(1814——1894)的《历史哲学引论》
五 布鲁诺·鲍威尔(1809——1882)的自我意识哲学
六 费尔巴哈(1804-——1872)的人本主义理论
七 麦克斯·施蒂纳(1806——1856)的“唯一者”哲学
八 莫泽斯·赫斯(1812——1875)的“行动哲学”
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第一节 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
一 思想的启蒙和走向黑格尔主义
二 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
三 探求“定在中的自由”
四 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自我意识与具体现实的关系
五 发扬辩证法的革命因素
第二节 对黑格尔哲学信念的动摇
一 卷入现实斗争的旋涡
二 为出版自由而斗争
三 对利益、等级和国家关系的初步探讨
第三节 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倒戈”
一 “苦恼的疑问”和解决的途径
二 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作用
三 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克罗茨纳赫笔记》
四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
五 君主主权与人民主权
六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批判改造
第四节 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 马克思和《德法年鉴》
二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三 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简短的结论
第三章 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第一节 挣脱宗教枷锁 走向黑格尔主义
一 世界观的最初冲突
二 研究批判的神学 批判虔诚主义
三 倾心黑格尔哲学 寻找哲学基础
四 哲学与政治相结合 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第二节 批判谢林主义 转向费尔巴哈
一 保卫黑格尔的辩证法
二 抨击启示哲学
三 费尔巴哈的解放作用
第三节 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 唯心史观与现实的矛盾
二 英国社会革命的可能性
三 无产阶级最有前途
四 共产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四节 论证共产主义的最初尝试
一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 探索历史的本质
三 工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 国家和法对经济的依赖性
简短的结论
第四章 对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 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研究
二 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三 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四 异化的主体和客体。异化和对象化
五 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化
第二节 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
一 异化劳动理论与社会历史的本质
二 异化劳动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
三 异化劳动理论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四 异化劳动理论与阶级斗争
第三节 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探索
二 异化劳动理论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第四节 关于实践和认识的思想
一 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探讨
二 对认识主体——人的本质的认识
三 对认识客体——“人化自然”的认识
四 对人的感觉器官、感觉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作用的论述
第五节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一 关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二 对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
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 向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接近
第一节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
一 对“批判哲学”的批判,论述思维和现实的关系
二 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阐明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 对17——18世纪唯物主义发展史的考察
第二节 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初步阐述
一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二 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概念的接近
三 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批判“英雄”和“群众”的对立,阐明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一 “批判哲学”关于“英雄”和“群众”对立的观点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拙劣翻版
二 对法国革命的分析。物质利益的作用
三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第四节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
一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辩证法
二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步论证
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进一步论证
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 新世界观的创立
第一节 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的新起点
一 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和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二 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
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 揭露黑格尔关于精神统治历史的思辨观念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
一 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二 生产力思想的新探讨
三 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
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
五 历史主体和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奠定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
二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必然性
三 国家的阶级实质。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对施蒂纳个人无政府主义哲学基础的批判
一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二 对施蒂纳虚构历史的唯心史观的批判
三 对施蒂纳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剖析
四 批判施蒂纳对共产主义的曲解
五 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揭露
第五节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一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阶级实质
二 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的剖析
三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歪曲
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第一节 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新起点
二 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三 对蒲鲁东经济学思想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奠定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更精确论述
一 经济范畴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
二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科学表述
三 关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一 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
二 拯救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明辩证运动的实质
三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共产主义实践
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二 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三 共产主义革命与人的自由发展
四 对历史上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简短的结论
_*x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