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千年来临之际,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各国教育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搭设完成,当代教育的发展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层面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现实问题。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启动的。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改革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也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为此,我们在考察。总结并推广自己已有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应关注世界范围的改革。整理并借鉴各国的有益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为此,由钟启泉教授在其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比较研究”部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科教育展望丛书》,将会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值此该丛书出版之际,有感于当前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深刻的教育思想的讨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愿意在这篇“序”中谈些看法。
首先,世界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中。传统的线性、封闭的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范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多视角、多维度的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学科教育展望丛书》所突出展示的学科的研究和开发由单向传授向主体探究的转变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实质。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我国学科教育的转型亦在世纪之交启动,为此,我们需要考察和分析学科教育的有益成果,而《学科教育展望丛书》恰恰为我们照望世界搭设了一个平台。该丛书力图准确地把握世界学科教育发展的脉搏,全面地介绍和分析各国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细致地勾勒出各学科的整体轮廓,使世界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貌一览无余;同时,该丛书所表达的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将对我国学科教育的转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其介绍和分析的学科教育的实践模式亦将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产生较大的指导作用。
其次,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几乎所有国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都被视作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务,我国正在发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高度重视这项策略和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开展正规的师资培训,更需要教师以及相关人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既需要推广和实践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亦需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的精华。《学科教育展望丛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它必将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是《学科教育展望丛书》的显著特点。这套由16部著作组成的丛书既阐释和分析了学科教育的一般理念和学科教学的设计范式,也包容了学校课程体系中几乎所有的学科。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学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比较研究的视界已经在学科教育领域全面拓展开来。
衷心感谢钟启泉教授及其同仁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为课程改革所做出的贡献。
目录
目录
引言 21世纪美术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第1编 中国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发展
第1章 古代美术教育
1 原始社会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1.1 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
1.2 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
1.3 战国、秦汉的美术教育
1.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美术教育
1.5 五代至两宋的美术教育
1.6 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结语
第2章 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
1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1900—1949年)
1.1 清末的学校美术教育(1900—1911年)
1.2 民国初期的学校美术教育(1912—1918年)
1.3 “五四”时期至抗战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19—1936年)
1.4 革命根据地的学校美术教育(1927—1937年)
1.5 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37—1949年)
1.6 解放区的学校美术教育(1937—1949年)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1949—1980年)
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学校美术教育(1949—1956年)
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57—1966年)
2.3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学校美术教育(1966—1978年)
结语
第3章 大陆美术教育的发展
1 大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1978—2000年)
1.1 恢复与建设时期(1978—1992年)
1.2 发展与提高时期(1993—2000年)
2 大陆美术教育的研究状况(1978—2000年)
2.1 美术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的研究
2.2 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
2.3 儿童画发展阶段的研究
2.4 美术教学的研究
2.5 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
3 我国重要的美术教育家
3.1 徐悲鸿及其美术教育思想
3.2 林风眠的美术教育体系
3.3 刘海粟和上海美专
3.4 潘天寿的中国画教学思想
结语
第4章 港、澳、台地区的美术教育
1 香港的美术教育
1.1 香港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2 香港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3 香港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评价
1.4 香港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1.5 香港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2 澳门的美术教育
2.1 澳门学校视觉艺术教育课程
2.2 澳门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2.3 现代学校视觉艺术教育研讨会
3 台湾的美术教育
3.1 台湾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变迁
3.2 台湾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3.3 台湾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4 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
4.1 大会热点议题
4.2 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
4.3 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的意义
结语
第2编 外国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发展
第5章 外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 西方艺术教育的起源
1.1 古希腊的艺术教育
1.2 古罗马的艺术教育
2 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2.1 中世纪的美术教育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育
2.3 美术学院的建立
3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兴起
3.1 各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端
3.2 各国图画教育的特点
3.3 艺术师资教育的开端
4 艺术教育家及美术教育运动
4.1 裴斯泰洛齐与儿童教育学校
4.2 福禄培尔与“恩物”教育
4.3 齐泽克与儿童美术教室
4.4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
4.5 斯丹纳与自由学校
4.6 莫里斯与工艺美术复兴运动
4.7 “俄罗斯法”
4.8 北欧的手工艺教育
4.9 包豪斯的预备课程
4.10 日本的构成教育
5 儿童美术研究
5.1 儿童美术研究的兴起
5.2 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研究成果
结语
第6章 欧美美术教育的发展
1 当代欧美美术教育思想
1.1 美术的“工具论”
1.2 美术的“本质论”
1.3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1.4 《零点计划》项目
2 美国的美术教育
2.1 美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2.2 美国的美术教科书
2.3 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评估标准
3 英国的美术教育
3.1 英国美术教育改革背景
3.2 英国国家美术课程标准
3.3 英国普通中学美术教育证书会考制
3.4 英国艺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3.5 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评估标准
4 法国的美术教育
4.1 法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4.2 法国的《美术教学大纲》
4.3 法国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5 德国的美术教育
5.1 德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5.2 德国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5.3 德国的博物馆教育
5.4 德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6 匈牙利的美术教育
6.1 匈牙利教育概况
6.2 匈牙利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6.3 匈牙利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方式的启示
结语
第7章 亚洲美术教育的发展
1 日本的美术教育
1.1 美术教育的大论争
1.2 《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1.3 现行《学习指导要领》
1.4 新《学习指导要领》
1.5 新《幼儿园教育要领》
1.6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科书
1.7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1.8 日本高中艺术课程的发展
1.9 日本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2 韩国的美术教育
2.1 战后韩国美术教育的变迁
2.2 韩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3 韩国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3 新加坡的美术教育
3.1 新加坡小学美术教育
3.2 新加坡中学美术教育
3.3 新加坡中学美术与设计课程的会考
3.4 新加坡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4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4.1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相互影响
4.2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结语
第8章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术教育的发展
1 澳大利亚的美术教育
1.1 澳大利亚学校课程架构
1.2 澳大利亚中小学艺术课程
1.3 澳大利亚首都区中学视觉艺术课程纲要
1.4 澳大利亚全国艺术课程的讨论
2 新西兰的美术教育
2.1 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2.2 视觉艺术学科的学习领域
2.3 视觉艺术学科的等级水平
2.4 新西兰美术教育的启示
结语
第3编 21世纪美术教育展望
第9章 21世纪对美术教育的挑战
1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
1.1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
1.2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中外比较与分析
1.3 拓展视野
1.4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问题
1.5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中外比较与分析
1.6 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1.7 美术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2 21世纪对美术教育的新要求
2.1 人类新空间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2 信息化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2.3 问题讨论
结语
第10章 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展望
1 新世纪美术教育的蓝图
1.1 美术教育思想的确立
1.2 美术教育途径的拓展
2 进行中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
2.1 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
2.2 美术教材的改善
2.3 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2.4 美术教育评价的改善
3 美术教育的新资源
3.1 后现代课程观
3.2 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的美术教育
3.3 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课程
3.4 美术课程的新资源
3.5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
4 新世纪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4.1 终身学习时代的挑战
4.2 我国美术师资培养课程的发展方向
5 新世纪美术馆教育的展望
5.1 美术馆教育的类型和兴起的原因
5.2 “美术馆教育热”的展望
5.3 美术馆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
5.4 我国美术馆教育的发展动向
6 美术教育研究的展望
6.1 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倾向
6.2 美术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结语
结束语 远景眺望
?54x
引言 21世纪美术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第1编 中国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发展
第1章 古代美术教育
1 原始社会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1.1 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
1.2 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
1.3 战国、秦汉的美术教育
1.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美术教育
1.5 五代至两宋的美术教育
1.6 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结语
第2章 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
1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1900—1949年)
1.1 清末的学校美术教育(1900—1911年)
1.2 民国初期的学校美术教育(1912—1918年)
1.3 “五四”时期至抗战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19—1936年)
1.4 革命根据地的学校美术教育(1927—1937年)
1.5 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37—1949年)
1.6 解放区的学校美术教育(1937—1949年)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1949—1980年)
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学校美术教育(1949—1956年)
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1957—1966年)
2.3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学校美术教育(1966—1978年)
结语
第3章 大陆美术教育的发展
1 大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1978—2000年)
1.1 恢复与建设时期(1978—1992年)
1.2 发展与提高时期(1993—2000年)
2 大陆美术教育的研究状况(1978—2000年)
2.1 美术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的研究
2.2 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
2.3 儿童画发展阶段的研究
2.4 美术教学的研究
2.5 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
3 我国重要的美术教育家
3.1 徐悲鸿及其美术教育思想
3.2 林风眠的美术教育体系
3.3 刘海粟和上海美专
3.4 潘天寿的中国画教学思想
结语
第4章 港、澳、台地区的美术教育
1 香港的美术教育
1.1 香港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2 香港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3 香港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评价
1.4 香港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1.5 香港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2 澳门的美术教育
2.1 澳门学校视觉艺术教育课程
2.2 澳门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2.3 现代学校视觉艺术教育研讨会
3 台湾的美术教育
3.1 台湾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变迁
3.2 台湾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3.3 台湾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4 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
4.1 大会热点议题
4.2 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
4.3 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的意义
结语
第2编 外国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发展
第5章 外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 西方艺术教育的起源
1.1 古希腊的艺术教育
1.2 古罗马的艺术教育
2 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2.1 中世纪的美术教育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育
2.3 美术学院的建立
3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兴起
3.1 各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端
3.2 各国图画教育的特点
3.3 艺术师资教育的开端
4 艺术教育家及美术教育运动
4.1 裴斯泰洛齐与儿童教育学校
4.2 福禄培尔与“恩物”教育
4.3 齐泽克与儿童美术教室
4.4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
4.5 斯丹纳与自由学校
4.6 莫里斯与工艺美术复兴运动
4.7 “俄罗斯法”
4.8 北欧的手工艺教育
4.9 包豪斯的预备课程
4.10 日本的构成教育
5 儿童美术研究
5.1 儿童美术研究的兴起
5.2 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研究成果
结语
第6章 欧美美术教育的发展
1 当代欧美美术教育思想
1.1 美术的“工具论”
1.2 美术的“本质论”
1.3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1.4 《零点计划》项目
2 美国的美术教育
2.1 美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2.2 美国的美术教科书
2.3 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评估标准
3 英国的美术教育
3.1 英国美术教育改革背景
3.2 英国国家美术课程标准
3.3 英国普通中学美术教育证书会考制
3.4 英国艺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3.5 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评估标准
4 法国的美术教育
4.1 法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4.2 法国的《美术教学大纲》
4.3 法国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5 德国的美术教育
5.1 德国美术教育发展概况
5.2 德国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5.3 德国的博物馆教育
5.4 德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6 匈牙利的美术教育
6.1 匈牙利教育概况
6.2 匈牙利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6.3 匈牙利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方式的启示
结语
第7章 亚洲美术教育的发展
1 日本的美术教育
1.1 美术教育的大论争
1.2 《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1.3 现行《学习指导要领》
1.4 新《学习指导要领》
1.5 新《幼儿园教育要领》
1.6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科书
1.7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1.8 日本高中艺术课程的发展
1.9 日本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2 韩国的美术教育
2.1 战后韩国美术教育的变迁
2.2 韩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3 韩国美术师资培养概况
3 新加坡的美术教育
3.1 新加坡小学美术教育
3.2 新加坡中学美术教育
3.3 新加坡中学美术与设计课程的会考
3.4 新加坡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4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4.1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相互影响
4.2 亚洲各国美术教育的启示
结语
第8章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术教育的发展
1 澳大利亚的美术教育
1.1 澳大利亚学校课程架构
1.2 澳大利亚中小学艺术课程
1.3 澳大利亚首都区中学视觉艺术课程纲要
1.4 澳大利亚全国艺术课程的讨论
2 新西兰的美术教育
2.1 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2.2 视觉艺术学科的学习领域
2.3 视觉艺术学科的等级水平
2.4 新西兰美术教育的启示
结语
第3编 21世纪美术教育展望
第9章 21世纪对美术教育的挑战
1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问题
1.1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
1.2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中外比较与分析
1.3 拓展视野
1.4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问题
1.5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中外比较与分析
1.6 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1.7 美术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2 21世纪对美术教育的新要求
2.1 人类新空间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2 信息化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2.3 问题讨论
结语
第10章 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展望
1 新世纪美术教育的蓝图
1.1 美术教育思想的确立
1.2 美术教育途径的拓展
2 进行中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
2.1 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
2.2 美术教材的改善
2.3 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2.4 美术教育评价的改善
3 美术教育的新资源
3.1 后现代课程观
3.2 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的美术教育
3.3 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课程
3.4 美术课程的新资源
3.5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
4 新世纪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4.1 终身学习时代的挑战
4.2 我国美术师资培养课程的发展方向
5 新世纪美术馆教育的展望
5.1 美术馆教育的类型和兴起的原因
5.2 “美术馆教育热”的展望
5.3 美术馆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
5.4 我国美术馆教育的发展动向
6 美术教育研究的展望
6.1 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倾向
6.2 美术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结语
结束语 远景眺望
?54x
美术教育展望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