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德南先生的《途中之镜》一书,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坛进行了一次梳理。书稿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较具代表性的作家、批评家辩证论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当代文学展开了研究。作者以一位80后批评家的视角,对70后及80后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有着独到的分析,其中不乏新锐和独特的观点。书稿可谓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批评作品。
目录
序言
总序
陈思和1
在水面下丰饶(序一)
张艳梅1
寻求澄明之境(序二)
王威廉1
第一辑阐释与重构
从去历史化、非历史化到重新历史化――新世纪小说叙事的实践与想象
非虚构,文学的新神话?
――兼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局限与可能017
文学与人生的通而为一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023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经验积累与可能性
――以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为例039
底层叙事、文化书写与先锋意识
――文学思潮视域中的《一句顶一万句》054
另一种文化大散文――以熊育群的作品为例兼谈文化大散文的写作伦理067
短篇小说的同时代性与诗性
――以格非的《戒指花》为例080
回到存在本身
――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087
第二辑“70后”的多重面孔
隐秘的火焰
――吴文君的抒情小说097
有情所累此生
――弋舟的中短篇小说107
城乡的纠葛与启蒙的困境
――王十月的《寻根团》113
现代艺术的法则与个体存在之谜
――马拉的《未完成的肖像》121
创伤、宿命与作为救赎的写作
――高晓枫及其《遗事》《往事与传说》130
第三辑“80后”的经验与密码
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
――“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141
现代性的省思
――王威廉的写作母题155
作为思想历险方式的小说
――王威廉的叙事美学162
在大视野中审视历史与现实
――郑小驴论172
不即不离,不偏不倚
――蔡东论180
看那苍凉而幽暗的人生
――孙频论190
为了深情免于被遗忘
――冯娜论198
第四辑对话与问答
代际视野下的“80后”文学
――一次作为起点的对话215
叙事美学、生活世界与作家主体
――在广东作协“文学现场”上的一次对话229
言、象、意的挖掘与呈现
――谈韩少功的思想型写作241
在现实面前,文学化的抒情是无能的
――对话“80后”批评家李德南252
在通往批评与写作的途中
――李德南访谈录269
跋279
总序
陈思和1
在水面下丰饶(序一)
张艳梅1
寻求澄明之境(序二)
王威廉1
第一辑阐释与重构
从去历史化、非历史化到重新历史化――新世纪小说叙事的实践与想象
非虚构,文学的新神话?
――兼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局限与可能017
文学与人生的通而为一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023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经验积累与可能性
――以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为例039
底层叙事、文化书写与先锋意识
――文学思潮视域中的《一句顶一万句》054
另一种文化大散文――以熊育群的作品为例兼谈文化大散文的写作伦理067
短篇小说的同时代性与诗性
――以格非的《戒指花》为例080
回到存在本身
――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087
第二辑“70后”的多重面孔
隐秘的火焰
――吴文君的抒情小说097
有情所累此生
――弋舟的中短篇小说107
城乡的纠葛与启蒙的困境
――王十月的《寻根团》113
现代艺术的法则与个体存在之谜
――马拉的《未完成的肖像》121
创伤、宿命与作为救赎的写作
――高晓枫及其《遗事》《往事与传说》130
第三辑“80后”的经验与密码
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
――“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141
现代性的省思
――王威廉的写作母题155
作为思想历险方式的小说
――王威廉的叙事美学162
在大视野中审视历史与现实
――郑小驴论172
不即不离,不偏不倚
――蔡东论180
看那苍凉而幽暗的人生
――孙频论190
为了深情免于被遗忘
――冯娜论198
第四辑对话与问答
代际视野下的“80后”文学
――一次作为起点的对话215
叙事美学、生活世界与作家主体
――在广东作协“文学现场”上的一次对话229
言、象、意的挖掘与呈现
――谈韩少功的思想型写作241
在现实面前,文学化的抒情是无能的
――对话“80后”批评家李德南252
在通往批评与写作的途中
――李德南访谈录269
跋279
途中之镜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