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所作的改革与改进主要是:
(1)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两六课,改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门课。
(2)将以生产关系的变化或阶级斗争为主线,改为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
(3)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过程,改为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经济理论与经济工作的经验训练。
(4)将就近现代论近现代,改为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置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来考察。
(5)将就中国论中国,改为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整体格局中来考察。
目录
导言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设一门新课程
主线
理论
结构
第八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上)——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一、基本依据
二、经济形态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前途
四、根本方针与主要矛盾
五、运行机抽
第二节 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与内涵
二、转移的过程各地不同步
第三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定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在竞争中夺取市场领导权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五节 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
一、物价陡降与第一次调整工商来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第六节 农村的土地改革
一、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二、制定《土地法》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民主改革
四、工作经验与历史意义
第七节 城市的民主改革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型城市的一个步骤
二、两类企业与重点行业
三、成效与经验
第八节 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与重点建设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二、“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
第九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几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九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下)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上)
第十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下)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的黄金时期
第十四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
第十五章 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
主要征引文谳及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设一门新课程
主线
理论
结构
第八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上)——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一、基本依据
二、经济形态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前途
四、根本方针与主要矛盾
五、运行机抽
第二节 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与内涵
二、转移的过程各地不同步
第三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定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在竞争中夺取市场领导权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五节 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
一、物价陡降与第一次调整工商来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第六节 农村的土地改革
一、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二、制定《土地法》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民主改革
四、工作经验与历史意义
第七节 城市的民主改革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型城市的一个步骤
二、两类企业与重点行业
三、成效与经验
第八节 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与重点建设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二、“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
第九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几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九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下)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上)
第十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下)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的黄金时期
第十四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
第十五章 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
主要征引文谳及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1949~1991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