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学者文丛:现实主义研习录

副标题:无

作   者:曾镇南

分类号:

ISBN:978721107532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为闽籍学者文丛第二辑中的一本,内容分为三辑,分别论述了文学真实性问题、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实践以及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评论。对王国维、厨川白村、林默涵、茅盾、张贤亮、李杭育、宗璞、路遥等作家及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文学现实主义理论、写真实理论做出评点,内容详实,论点新颖,论据充分。


目录


答问两篇 ( 代序)

第一辑

 论真实或真实性——从真实到典型的艺术范畴发展逻辑

 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

 读厨川白村 « 苦闷的象征»

 也谈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

第二辑

 关于现实主义的学习、思考和论辩

 关于文学作品的生活性的思考

 了解他,学习他——读 《林默涵劫后文集》漫记

 现实主义作家修养二题

 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灵魂——作家历史修养谈片

 伟大也要有人懂——兼论茅盾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第三辑

 从抗战文学的实绩看文学的社会战斗功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作

 深沉而广阔地反映时代风貌——张贤亮论

南方的生力和南方的孤独——论李杭育的小说创作

  《南渡记》的评价与现实主义问题

 朴实浑厚的生活长卷——读 《平凡的世界》

学术简表


【书摘与插画】

答《当代文艺探索》编者问

(1986年11月11日)

(一)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孤立和封闭、不与任何别的事物发生联系的事物。即使表面上块然独处的东西,详究底里,也还是能发现它和这个世界存在着隐蔽的勾连。尤其是精神领域里的事物,更是在各具特质的存在中连成一气。想要把它从错综复杂的现实联系中抽取出来、提纯出来,单独研究它自身,当然也不妨试试,不过我想,那所得一定很有限。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物理、化学的某些试验,可以在排除一些现实中必有的干扰的条件下,考察某一特定的过程——如运动或化学反应——,得出精确的规律性结论。但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就很难这样做。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结出的奇异的果实,当然属于精神现象。这奇异的果实,离开特定的土壤、天候、人功,即无由产生。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它自身不是自身存在的原因。要解释其存在——盛衰变化及具体的艺术形态——就必须探寻到社会生活、时代风气、历史文化传统等等更深的根源中去。文学研究和批评,特别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无法避开对这一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与产生这一作品的特定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等等条件的内在联系的研究。问题是,这种种内在联系,是荟萃在作家独特的认识力、想象力、表现力之中,积淀在作品独具的美学价值形态之中的。因此,所谓美学的批评,其实正饱含着所谓社会学的批评,是经由美的幽径,到达那历史与社会、民族与文化的深处。对文制作品的美学分析,也就是对结晶化在美学价值形态中的种种丰富的联系的分析。

所以,在我看来,文学作品犹如作家用五光十色的精神丝缕精心编织成的斑斓的锦缎。这锦缎上的每一根精神丝缕,都是从作家所经历、所感受、所呼应的社会生活、时代风气、历史文化传统、文学思潮等等的深处抽绎出来,又延伸开去的。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要梳理这些精神的丝缕,不可能不触及文学作品之外的社会。陆游讲过,学习写诗的功夫在诗外。这话也适用于批评家。

基于以上朴素的认识,我从来没有相信过种种纯美学的、鄙薄所谓社会学批评的玄妙之论。在我的批评实践中,包括对《你别无选择》《爸爸爸》等新潮小说的评论,也都努力着在美学批评中开掘作品的社会生活内涵。也许我做得不太好。但我相信,这样的批评方向,于我是便捷的、适宜的。我将继续做下去。

(二)

提倡研究和尊重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与加强作家对社会生活、对历史、对文化构建、对人类进步等等的崇高的责任感,我以为是没有矛盾的。这里的关键,是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不要作庸俗的、狭隘的理解。如果把社会责任感,当作对长官意志的屈从,或当作具体创作过程中只许写什么不许写什么,只许这样写不许那样写的“艺术指令”的“自觉执行”,那当然就会与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发生矛盾了。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横加干涉”的一条重要理由,常常就是“作家应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很冠冕堂皇的。搬出这条理由,干涉者的种种狭隘自私,鲁莽灭裂的行为,似乎也就“马列化”、神圣化起来了。这也是不能不注意的特种“国情”。

但历史上,提倡研究和尊重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的人,往往倒是有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有着艺术良心的勇敢的作家、批评家。远的不说,即以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文坛的史迹而论,就有很多作家、理论家因痛感文学现状中公式化、概念化、虚假化的积弊,奋起强调对艺术的特殊规律的尊重。他们的本意,正是要加强文学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艺术力量,加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他们所理解的文学的特殊规律中,正跳动着文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血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流过这些正直的、忠于艺术的特殊规律也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作家、批评家的血和泪的。他们直言无忌、孤危忠信、愈挫愈奋的声音和身姿,将永远受到后人尊敬。

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同。确实有人在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的藉口下,淡漠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情,削弱了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心。这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把艺术的特殊规律弄得太狭小、太玄虚了。如果使艺术的特殊规律和生活完全脱节,那恰恰是对艺术的特殊规律的毁弃——无意的、过于钟爱所造成的毁弃比起有意的、过于粗暴的毁弃来,虽然较难察觉,但对创作的损害则并无二致。

(三)

人道主义问题有两面t作为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作为历史观,它是善良而软弱的。但作为人类精神的素质、作为人的精神素质的涵养,作为伦理学,它是纯洁而深厚的。

文学是建构人类精神、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它之需要纯洁而深厚的人道主义,是出于其天性。没有听说哪个伟大的作家不是伟大深厚的人道主义者的。没有挚爱人类、悲悯人类苦难的大心,怎么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呢?

在这个意义上,用人道主义精神的觉醒、复归、高扬、深化来概括新时期文学十年的文学思潮,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概括角度。

但是,全面地握取新时期文学十年的进程,不仅仅有人道主义这个角度。文学运动本身,永远比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要丰富很多,复杂得多。就人道主义思潮去研究人道主义思潮及其文学表现,是研究不清楚的。只有从文学运动与社会生活进程的关连中,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中,才能理清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别的种种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具体存在形态。

(四)

我对“后崛起派”诗人一无所知,也许因为他们的作品发表不多,评介不力?作为一般读者,总是要读到一两首好诗后才会注意诗人,逐渐知道并喜欢那诗人的。例如我知道而且喜爱舒婷,因为我读过她很多好诗,从这些诗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和美感享受。

“人间要好诗”!我希望不断地读到不论哪一代、哪一派诗人的好诗。

好诗、好诗句多的诗人,就不会湮没无闻。

(五)

近两年来,文学创作中的宣言之多和文学研究中概括之多,是当代文学史上仅见的,甚至“五四.文学革命高潮期也没有这样热闹。这是思想活跃的表现,是作家、批评家情绪很高、竞技状态很好的表现,是思想文化政策开放的结果。这样热闹,的确是可以开拓思维空间的。我也情不自禁,凑过热闹,研究过“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浪漫主义”。

不过,宣言也罢、概括也罢,都得看创作实绩如何。所以,很难遽尔论定哪一个宣言、哪一个概括的价值。我还想再看看。

也不知为什么,我对于艺术流派过多的自我标榜,心底总持一种怀疑主义。文学史上,明清诗词,标举流派最多,而诗体词格却渐趋卑弱琐屑,门户之见、党同伐异、排他性有增无减,终于把中国旧文学拖入了死路。而唐诗不怎么标举流派,却蔚为大国,辉耀诗史。这是为什么?“五四”后的新文学运动中,标举流派,发布宣言,而后在创作上异军突起,浩然成为主湖的,当然也有,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两大流派。但细察真相,在文学社团的分野之中,各个作家创作上往往各趋所是,面貌殊异,并不勉强自己符合哪种风格、流派。所以孙犁慨叹,流派之说,甚难言矣。我以为这是识者之叹。

问题在于,作家的创作,要受他自己不能预料的生活变动、生活冲激的制约。他只能听命于生活、听命于心灵的感受,而不能遵守宣言、契约。创作的实际径路和面貌,比一切宣言、概括要复杂得多。

(六)

我不能同意那种认为当代文学处于危机之中,是一种复古的文学的意见。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不符合我这些年所目睹的文学发展的事实。雄辩可以惊听回视,哗众取宠,但事实终究胜于雄辩。

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line-height:150%;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闽籍学者文丛:现实主义研习录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