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实施主体所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工作反映出的保护理念、技术规程、实施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等,在洞见微观关系的同时洞见了一些宏观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改进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全书共有5章和2个附件。第一章引论,主要阐述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开展本研究的条件和分析框架,旨在说明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研究;第j章,以实施主体所开展的工作为叙述线索,介绍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集中说明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第四章,主要是介绍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说明研究发现了什么问题;第五章,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回答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附件一,主要是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与法规依据,并对一些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概念的“节点”进行必要的阐释;附件二,主要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一些纯理论的分析,通过数学视角建立模型,直观呈现了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对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两条从未有人提出过的原则: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保护的原则,二是慎对文化遗产“族别化”的原则。其所谓“同步保护原则”,主要含义是,要尽早改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处于“条块化”的管理状态,在诸如“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中,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保护。其所谓“慎对文化遗产族别化的原则”,是一个针对贵州的特殊性而提出的。由于受一些不当观念的作用,本不强调“族别”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发现、识别、发掘、抢救等保护过程中,有些内容受到了“族别化”操作的影响。具体反映是对一些没有“族别”内涵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族别”的意义,或是把一些本来存在“族别”含义的民族文化遗产,给出了错误的解释。推动文化遗产资源“族别化”的动机和力量,源于文化遗产的“族属”赋予,同民族的历史辉煌、现时存在的合理性、政治权利的分享等,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在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贵州,文化遗产的“族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认为,不宜强调其“族别”的文化遗产,一定要防止“族别化”;原生l生存在“族别”概念
的,绝不能错释和误读。任何有意操纵文化遗产“族别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文化遗产科学的“恶搞”,必须坚决反对。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论: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第一节 开展本研究的背量
1.1.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急需本土化的理论支持
1.1.2 文化自信心建设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动力
1.1.3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内在关系需要解析
1.1.4 贵州的发展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2.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构建和谐社会”
1.2.2 探求适合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方式
第二章 条件及框架: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条件
2.1.1 主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2.1.2 客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分析框架
2.2.1 本研究采用的保护理论
2.2.2 建立分析框架所依托的重要原则
2.2.3 拟回答的主要理论问题
2.2.4 拟回答的主要实践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2.3.1 对贵州采用的保护理论、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2.3.2 对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什么内容
第一节 关于保护工作历史分期与叙述方式的说明
3.1.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现时话语中的所指
3.1.2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分期
3.1.3 叙述方式
第二节 1949年以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三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49年~1983年)
3.3.1 重要事件
3.3.2 保护措施
3.3.3 保护成果
第四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84年至今)
3.4.1 重要事件
3.4.2 保护措施
3.4.3 保护成果
第五节 建设系统主导的保护工作
3.5.1 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大致历史
3.5.2 重要事件
3.5.3 机构与机制
3.5.4 保护成果
第六节 民族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
3.6.1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3.6.2 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3.6.3 开展民族调查与历史研究
3.6.4 参与民族民间文艺遗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3.6.5 创制和推广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3.6.6 发掘、整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体育文化
第七节 其他机构和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3.7.1 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开展的保护工作
3.7.2 政协文史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3.7.3 史志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3.7.4 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保护工作
3.7.5 民族民间团体开展的保护工作
3.7.6 有关经济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第四章 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了什么
第一节 保护理念与原动力问题
4.1.1 保护理念的缺陷
4.1.2 “从动性”保护
4.1.3 基于不同目标的保护
第二节 技术原则的“落地”问题
4.2.1 原真性保护的可能性
4.2.2 保护与利用的“均衡点”
4.2.3 影响保护目标“落地”的因素
第三节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4.3.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4.3.2 职能部门的参与方式及其利弊
第四节 机制性的工作障碍
4.4.1 主导部门整合职能资源的条件性困难
4.4.2 民间社团组织介入保护工作的机制障碍
4.4.3 文化遗产开发收益向保护适当转移的操作障碍
4.4.4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矛盾——以对松桃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遗产调查为例
第五节 贵州缺乏条件处理的两个具体问题
4.5.1 少数民族原生宗教(传统宗教)文化活动的合法性问题
4.5.2 少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同现行医药法规及医药资源利用方式的冲突问题
第五章 研究建议: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
第一节 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5.1.1 确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态度
5.1.2 借鉴和总结
5.1.3 提前预防“凯恩斯决议”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执行好现有法律法规,努力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
5.2.1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体系
5.2.2 本研究提出的四条建议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5.3.1 三个重要关系
5.3.2 七个关键问题
第四节 针对四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附件一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与法规依据简介
第一节 有关文化遗产的一些重要概念
F1.1.1 文化遗产的含义
F1.1.2 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说明
F1.1.3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说明
F1.1.4 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的说明
F1.1.5 关于保护与修复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及其“悖论陷阱”
第三节 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F1.3.1 国际法
F1.3.2 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F1.3.3 贵州省地方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
附件二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纯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两个模型
F2.1.1 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观图
F2.1.2 各种类别的主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力及目标直观图
第二节 数学视角下的两项具体工作
F2.2.1 关于“修复”的反思
F2.2.2 “修复”理念的背景知识与情感
F2.2.3 追赶先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条件与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引论: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第一节 开展本研究的背量
1.1.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急需本土化的理论支持
1.1.2 文化自信心建设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动力
1.1.3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内在关系需要解析
1.1.4 贵州的发展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2.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构建和谐社会”
1.2.2 探求适合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方式
第二章 条件及框架: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研究
第一节 研究条件
2.1.1 主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2.1.2 客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分析框架
2.2.1 本研究采用的保护理论
2.2.2 建立分析框架所依托的重要原则
2.2.3 拟回答的主要理论问题
2.2.4 拟回答的主要实践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2.3.1 对贵州采用的保护理论、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2.3.2 对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什么内容
第一节 关于保护工作历史分期与叙述方式的说明
3.1.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现时话语中的所指
3.1.2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分期
3.1.3 叙述方式
第二节 1949年以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三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49年~1983年)
3.3.1 重要事件
3.3.2 保护措施
3.3.3 保护成果
第四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84年至今)
3.4.1 重要事件
3.4.2 保护措施
3.4.3 保护成果
第五节 建设系统主导的保护工作
3.5.1 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大致历史
3.5.2 重要事件
3.5.3 机构与机制
3.5.4 保护成果
第六节 民族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
3.6.1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3.6.2 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3.6.3 开展民族调查与历史研究
3.6.4 参与民族民间文艺遗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3.6.5 创制和推广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3.6.6 发掘、整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体育文化
第七节 其他机构和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3.7.1 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开展的保护工作
3.7.2 政协文史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3.7.3 史志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3.7.4 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保护工作
3.7.5 民族民间团体开展的保护工作
3.7.6 有关经济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第四章 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了什么
第一节 保护理念与原动力问题
4.1.1 保护理念的缺陷
4.1.2 “从动性”保护
4.1.3 基于不同目标的保护
第二节 技术原则的“落地”问题
4.2.1 原真性保护的可能性
4.2.2 保护与利用的“均衡点”
4.2.3 影响保护目标“落地”的因素
第三节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4.3.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4.3.2 职能部门的参与方式及其利弊
第四节 机制性的工作障碍
4.4.1 主导部门整合职能资源的条件性困难
4.4.2 民间社团组织介入保护工作的机制障碍
4.4.3 文化遗产开发收益向保护适当转移的操作障碍
4.4.4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矛盾——以对松桃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遗产调查为例
第五节 贵州缺乏条件处理的两个具体问题
4.5.1 少数民族原生宗教(传统宗教)文化活动的合法性问题
4.5.2 少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同现行医药法规及医药资源利用方式的冲突问题
第五章 研究建议: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
第一节 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5.1.1 确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态度
5.1.2 借鉴和总结
5.1.3 提前预防“凯恩斯决议”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执行好现有法律法规,努力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
5.2.1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体系
5.2.2 本研究提出的四条建议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5.3.1 三个重要关系
5.3.2 七个关键问题
第四节 针对四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附件一 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与法规依据简介
第一节 有关文化遗产的一些重要概念
F1.1.1 文化遗产的含义
F1.1.2 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说明
F1.1.3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说明
F1.1.4 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的说明
F1.1.5 关于保护与修复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及其“悖论陷阱”
第三节 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F1.3.1 国际法
F1.3.2 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F1.3.3 贵州省地方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
附件二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纯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两个模型
F2.1.1 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观图
F2.1.2 各种类别的主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力及目标直观图
第二节 数学视角下的两项具体工作
F2.2.1 关于“修复”的反思
F2.2.2 “修复”理念的背景知识与情感
F2.2.3 追赶先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条件与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