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本书是在纵观中国文学史学科确立与发展百余年历史的大视野中,立足当下的文学批评语境,结合多年文学史教学实践,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史,细读20世纪下半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总结和梳理多元文学史观念,阐释文学史史学领域相关的理论与范畴、问题与方法,从而建构了相对系统的当代文学史史学体系。全书内容共四部分:第一章中国文学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第二章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方法;第三章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建构;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及其代表史著解读。
目录
绪论
一、文学史知识型构的确立
1.文学史属于历史范畴,是“文化史”和“专门史”
2.“文学史”是具有多层次内涵的对象的历史存在
3.“文学史”属于接受美学范畴,是“读者接受史”
4.文学史不同于历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
二、文学史话语权威性的标志
1.信史性
2.经典性
3.共识性
4.传承性
三、“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的建构
第一章 中国文学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一、文学史学科兴起的历史语境
1.西学东渐,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冲击
2.教育改制,文学史教育体制化
3.史家辈出,从学术梯队上保证了文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文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
1.开拓期(1904-1920):在学习模仿中开创文学史学科基础
2.发展期(192l-1949):确立学科意识,建构独三的学科体系
3.变奏期(1950-1970末):曲折发展、不断调整艰难前行
4.新时期(1980-世纪之交):文学史研究多元发展期
三、20世纪文学史观念的嬗变
1.20世纪初的文学史观念
2.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观
3.40年代至“十七年”的文学史观
4.新时期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和多元化趋向
第二章 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方法
一、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1.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层次
2.文学史对象与阐释主体的关系
二、文学史编写的规范与创新
1.树立创新意识,寻找“阿基米德点”
2.规范与创新统一,“教材型”与“学术型”共存
三、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叙述模式
1.文学史叙述的思想原则
2.文学史的叙述方法及模式
四、文学史的分期与史料建设问题
1.文学史分期问题
2.文学史史料建设问题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建构
一、从“经世致用”观念到“教科书意识”
二、“20世纪大文学”观念的提出
1.“20世纪大文学观”的产生背景
2.“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涵
3.“20世纪大文学观”的意义与影响
三、解构主义思潮中的“重写文学史”
1.“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及其话语背景
2.“重写文学史”的理论预设
3.“重写文学史”的批评“实绩”
4.“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争鸣
5.“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及缺失
四、多元文学史观与“个人撰史”现象
1.多元文学史观
2.文学史的集体撰写
3.文学史的个人撰写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及其代表史著解读
一、 “文学史梦想”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概览
二、体制化+学科化的“话语权威”:《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1.时效性与“新时期”的文学叙述
2.学科“体制化”与权力覆盖
3.文学“重评”与当代文学史标准的建立
4.时势之约与学术之惑
三、严谨与深邃: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1.“历史情境”的“审查”
2.“一体化”叙述的建构
3.“审美尺度”的“衡量”
四、重写与创新: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理论观念的整体性:双重意识与话语系统
2.文学艺术的整体性:资源发掘与艺术整合
3.文本结构的整体性:意义开掘与文化板块
五、稳中求变: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1.个性与特色:时代性、独创性、完整性
2.“面向21世纪”:完善教科书写作
3.清理缺憾,预示未来
六、再度“重写”:孟繁华、程光炜合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1.新高度前的新探索
2.当代文学历史语境的重点关注
3.当代文学历史叙述的新观念
第五章 新时期女学者的文学史研究
一、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发展
1.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其特殊意义
2.20世纪初男性文学史家所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的启蒙价值
3.女性文学史研究的高潮期
二、陈美兰的文学史观及其长篇小说史研究
1.对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
2.对当代文学史批评的建构
三、刘思谦的“女作家心灵史”及“性别研究”
1.心灵之声的悉心倾听
2.心路纪程的诗化叙述
3.性别研究观的诗学建构
四、孟悦、戴锦华……
一、文学史知识型构的确立
1.文学史属于历史范畴,是“文化史”和“专门史”
2.“文学史”是具有多层次内涵的对象的历史存在
3.“文学史”属于接受美学范畴,是“读者接受史”
4.文学史不同于历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
二、文学史话语权威性的标志
1.信史性
2.经典性
3.共识性
4.传承性
三、“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的建构
第一章 中国文学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一、文学史学科兴起的历史语境
1.西学东渐,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冲击
2.教育改制,文学史教育体制化
3.史家辈出,从学术梯队上保证了文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文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
1.开拓期(1904-1920):在学习模仿中开创文学史学科基础
2.发展期(192l-1949):确立学科意识,建构独三的学科体系
3.变奏期(1950-1970末):曲折发展、不断调整艰难前行
4.新时期(1980-世纪之交):文学史研究多元发展期
三、20世纪文学史观念的嬗变
1.20世纪初的文学史观念
2.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观
3.40年代至“十七年”的文学史观
4.新时期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和多元化趋向
第二章 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方法
一、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1.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层次
2.文学史对象与阐释主体的关系
二、文学史编写的规范与创新
1.树立创新意识,寻找“阿基米德点”
2.规范与创新统一,“教材型”与“学术型”共存
三、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叙述模式
1.文学史叙述的思想原则
2.文学史的叙述方法及模式
四、文学史的分期与史料建设问题
1.文学史分期问题
2.文学史史料建设问题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建构
一、从“经世致用”观念到“教科书意识”
二、“20世纪大文学”观念的提出
1.“20世纪大文学观”的产生背景
2.“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涵
3.“20世纪大文学观”的意义与影响
三、解构主义思潮中的“重写文学史”
1.“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及其话语背景
2.“重写文学史”的理论预设
3.“重写文学史”的批评“实绩”
4.“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争鸣
5.“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及缺失
四、多元文学史观与“个人撰史”现象
1.多元文学史观
2.文学史的集体撰写
3.文学史的个人撰写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及其代表史著解读
一、 “文学史梦想”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概览
二、体制化+学科化的“话语权威”:《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1.时效性与“新时期”的文学叙述
2.学科“体制化”与权力覆盖
3.文学“重评”与当代文学史标准的建立
4.时势之约与学术之惑
三、严谨与深邃: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1.“历史情境”的“审查”
2.“一体化”叙述的建构
3.“审美尺度”的“衡量”
四、重写与创新: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理论观念的整体性:双重意识与话语系统
2.文学艺术的整体性:资源发掘与艺术整合
3.文本结构的整体性:意义开掘与文化板块
五、稳中求变: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1.个性与特色:时代性、独创性、完整性
2.“面向21世纪”:完善教科书写作
3.清理缺憾,预示未来
六、再度“重写”:孟繁华、程光炜合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1.新高度前的新探索
2.当代文学历史语境的重点关注
3.当代文学历史叙述的新观念
第五章 新时期女学者的文学史研究
一、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发展
1.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其特殊意义
2.20世纪初男性文学史家所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的启蒙价值
3.女性文学史研究的高潮期
二、陈美兰的文学史观及其长篇小说史研究
1.对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
2.对当代文学史批评的建构
三、刘思谦的“女作家心灵史”及“性别研究”
1.心灵之声的悉心倾听
2.心路纪程的诗化叙述
3.性别研究观的诗学建构
四、孟悦、戴锦华……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