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学史

副标题:无

作   者: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著

分类号:

ISBN:978721104795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近十几年来,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传统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礼”之势。有一批学者专心于此事:创办专门的刊物,编写专门的书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等等,成绩十分显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几种,专门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门别类的专著更是为数不少。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探讨、论述老子学说发展历史的著作。   一部《老子》,字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注释、阐发,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悠长的学术流派,同时也就构成了一部老子学说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老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诚如宋元之际的杜道坚所言: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   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   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以后自然也就是“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当代老子”了。这如此众多的“老子”与作为原典的《老子》之间,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正是这种联系与区别、继承与发展的长久交织、演进,组成了老学发展的历史,且赋予了它极为丰富的内容。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书
第一节 老子其人
一 众说纷纭的老子
二 关于《史记》记载的老子
三 先秦文献中的老子
第二节 《老子》其书
一 《老子》的作者
二 《老子》成书的时间
三 《老子》的版本
第三节 《老子》的基本思想
一 “道”的各种意义
二 “道”的各种特性
三 如何领会和应用《老子》的思想
第四节 《老子》的思想渊源
一 《老子》的述古
二 《老子》对古代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三 “承先启后”的《老子》
第二章 老学的初兴
第一节 急剧变化的战国时代
一 时代特点
二 士的活跃
三 百家争鸣
第二节 和老子有关的人
一 老聃的弟子及向他问学的人
二 关尹、列御寇、杨朱
三 庄子
第三节 稷下黄老及其他
一 稷下学宫
二 “学黄老道德之术”
三 与黄老思想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
四 《文子》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时代特点
一 国家的大一统
二 政策的大统一
三 思想的大融合
第二节 《老子》的流传及其影响
一 《老子》流传概况
二 《老子》理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影响
三 《老子》思想流行与道教的产生
第三节 严遵在老学中的地位
一 严遵其人及其著作
二 虚无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 “无为”、“守分”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节 《老子河上公章句》
一 《河上注》的时代问题
二 用“气”化学说充实“道”的概念
三 “致太平”的社会政治思想
四 《河上注》的养生论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动荡的时代
一 政治与经济
二 思想文化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 研究《老子》的人及其著作
二 《老子》与玄学的关系
三 《老子》理论在政治学说中的运用
四 《老子》思想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运用
五 老学与道教的关系
六 老学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节 王弼对老学的发展和贡献
一 正始之音与王弼
二 王弼的《老子注》
三 王弼的老学体系及对老学的发展
四 王弼在政治思想上对老学的运用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理论对老学的转化
一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二 葛洪对《老子》“道”的转化
三 葛洪对《老子》“贵柔”、“去私”等思想的转化
第五节 张湛对老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 《列子》的真伪及其与道家学说的关系
二 张湛的《列子注》
三 张湛在哲学思想上对老学的运用和发展
四 张湛在政治学说上对老学的运用
五 张湛在人生哲学上对老学的运用
第五章 唐代的老学
第一节 盛唐气象
一 完备的封建统治
二 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
三 三教互补与三教合流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 研究《老子》的著作
二 《老子》与道教的关系
三 《老子》理论与内在权威的建构
四 《老子》思想在政治学说中的运用
五 韩愈的非《老》
第三节 成玄英援佛释《老》
一 援佛释《老》的前提和运用
二 关于修身治心的探讨
第四节 唐玄宗的老学思想
一 关于“理国”的理论探讨
二 关于“理身”的理论探讨
第五节 王真以《老子》言军事
一 王真与《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二 王真对《老子》“无争”、“贵柔”等思想的转化
三 王真以《老子》言用兵之道
第六节 杜光庭以三教思想释《老》
一 杜光庭的老学著作
二 以三教思想解释《老子》
三 关于“炼心”的理论
四 关于“炼形”的理论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思想研究的新变化
一 思想研究的本体化倾向
二 本体范畴的衍射与士大夫文化
三 统治者的导向与思想家的分化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 《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
二 老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王安石的老子论
一 道之本末论
二 论道的性质
三 相对统一的辩证思想
四 圣人有为成物论
第四节 苏辙的老子思想
一 论道的性质
二 论对道的认识
第五节 朱熹的老学思想
一 老子本意论:老子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 老子体用论:虚静无为的本质所在
三 大道受生论:谷神玄牝受物生物
四 批评与肯定兼顾的态度
五 老子的道与朱子的理
第六节 吴澄的老学研究
一 论道的基本性质
二 道与德的差别与统一
三 圣道统一论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老学
第一节 专制统治与学术转向
一 思想统一与僵化
二 学术转向与实证化倾向
第二节 老学研究概况
一 《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
二 儒道佛三派对《老子》的研究
三 统治者对老学的新解释
第三节 薛蕙的老子研究
一 《老子》乃性命之说
二 性命与生死
三 道者修身兼及天下
四 批评程朱对老子思想的误解
第四节 王一清的老子思想
一 关于老子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 常道出世论
三 体道归朴论
第五节 王夫之的老子研究
一 王夫之研究老子的基本态度
二 道的性质
三 论老子的虚静无为
第六节 魏源的老学思想
一 《老子》是救世之书
二 救世与太古之治
三 老子的被误解及其与儒佛的关系
结束语
附录 20世纪《老子》研究资料简目
O(x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老学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