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思想根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维体系,本书作者将儒家哲学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内容包括儒家政治哲学、儒家自然哲学、儒家认识哲学、儒家人生哲学、儒家道德哲学、儒家历史哲学、儒家教育哲学、儒家艺术哲学、儒家经济哲学、儒家军事哲学十个方面,适合史学研究者和对儒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目录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代序)
第一章 儒家政治哲学
一 为政以德
(一) 以德为尚
(二) 德法并重
(三) 道家法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
二 为政之本在修身
(一) 内圣外王
(二) 克己复礼
(三) 率性之谓道
(四) 师法之化
三 民为邦本
(一) 君舟民水论
(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三) 天立君为民
(四) 不与民争利
四 选贤任能
(一) 举直错诸枉
(二) 仁者宜在高位
(三) 有治人,无治法
(四) 贤能不待次而举
五 道统与君统
(一) 王道理想
(二) 从道不从君
第二章 儒家自然哲学
一 天人关系论
(一) 自然与道德合一
(二) 自然与道德相分
(三) 天人相副
二 道器关系论
(一) 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 器由道生
三 常变关系论
(一) 日新之谓盛德与生生之谓易
(二) 动静有常
(三) 渐变与顿变
第三章 儒家认识哲学
一 “生知”与“学知”并重
(一) 生而知之
(二) 学而知之
二 知行并举,以行为重
(一) 知者不惑
(二) 力行近乎仁
(三) 学至于行而止矣
三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一) 所为有名
(二) 所缘以同异
(三) 制名之枢要
第四章 儒家人生哲学
一 人生价值论
(一) 生命价值
(二) 群体价值
(三) 个体价值
(四) 道德价值
二 人生境界论
(一) 理想人生境界的内涵
(二) 理想人生境界的特征
(三) 儒道理想人生境界之差异
三 理想人格论
(一) 理想人格的层次序列
(二) 圣人人格
(三) 君子人格
(四) “大丈夫”人格
(五) “成人”人格
四 生与死的问题
(一) 未知生,焉知死
(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三)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第五章 儒家道德哲学
一 道德之根据
(一) 性善道德起源说
(二) 性恶道德起源说
(三) “人道天出”道德起源说
二 道德之评价
(一) 义与利
(二) 志与功
(三) 理与欲
(四) 力与命
三 道德之规范
(一) 仁
(二) 义
(三) 礼
(四) 智
(五) 其它
四 道德之修养
(一)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二) 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三) 化性起伪、积善成德
第六章 儒家历史哲学
一 人文主义的历史观
(一) 百世可知的历史可知论
(二) 一治一乱的历史发展观
(三) 明分止争的社会起源论
二 圣人史观
(一) 圣人则天养万民
(二) 圣人与我同类
三 道法先王
(一)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二) 言必称尧舜
(三) “法先王”与“法后王”
四 重视“史义”的史学意识
(一) 以史寄志
(二) 《春秋》笔法
(三) 《书》之大义
第七章 儒家教育哲学
一 政教合一
(一) 富而后教
(二)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四) 学而优则仕
二 德教优先
(一)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三 重视智育
(一) 仁智统一
(二) 敏而好学
(三) 博学、慎思、笃行
四 灵活施教
(一) 因材施教
(二) 循循善诱
(三) 教学相长
(四) 身教重于言教
第八章 儒家艺术哲学
一 艺术的本质:言志说
(一) 诗言志
(二) 以意逆志
(三) 乐生于心
二 尽善尽美的艺术审美观
(一) 尽善尽美
(二) 文质彬彬
三 艺术的审美尺度:中庸
(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 志和而音雅
四 比德说
(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 以玉比德
(三) 比德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五 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 兴于诗,成于乐,游于艺
(二) 乐合同
第九章 儒家经济哲学
一 取财有道的经济伦理
(一) 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二) 以义节利
(三)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二 强本节用的富国论
(一) 富国裕民
(二) 重农强本
(三) 政在节财
三 均无贫的分配观
(一) 均无贫
(二) 取民有制
(三) 兼足天下
四 通功易事的商业观
(一) 商业的社会地位
(二) 商业经营理念
(三) 儒商与中国的现代化
第十章 儒家军事哲学
一 伸其义战
(一) 重战
(二) 义战
(三) 非兵
(四) “义战”与“利战”
二 仁者无敌
(一) 礼义至上
(二) 以德服人
(三) 教化优先
三 以政为胜
(一) 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二)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三) 王者之战
四 强兵为要
(一) 善人教战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二) 将率能而兵强
(三) 以“人师”制军
(四)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附录一 近二十年儒家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附录二 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
附录三 儒家道德观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与契合
附录四 《易传》辩证法探微
附录五 荀子天人观论析
附录六 荀子性恶论三题
后记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代序)
第一章 儒家政治哲学
一 为政以德
(一) 以德为尚
(二) 德法并重
(三) 道家法家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
二 为政之本在修身
(一) 内圣外王
(二) 克己复礼
(三) 率性之谓道
(四) 师法之化
三 民为邦本
(一) 君舟民水论
(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三) 天立君为民
(四) 不与民争利
四 选贤任能
(一) 举直错诸枉
(二) 仁者宜在高位
(三) 有治人,无治法
(四) 贤能不待次而举
五 道统与君统
(一) 王道理想
(二) 从道不从君
第二章 儒家自然哲学
一 天人关系论
(一) 自然与道德合一
(二) 自然与道德相分
(三) 天人相副
二 道器关系论
(一) 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 器由道生
三 常变关系论
(一) 日新之谓盛德与生生之谓易
(二) 动静有常
(三) 渐变与顿变
第三章 儒家认识哲学
一 “生知”与“学知”并重
(一) 生而知之
(二) 学而知之
二 知行并举,以行为重
(一) 知者不惑
(二) 力行近乎仁
(三) 学至于行而止矣
三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一) 所为有名
(二) 所缘以同异
(三) 制名之枢要
第四章 儒家人生哲学
一 人生价值论
(一) 生命价值
(二) 群体价值
(三) 个体价值
(四) 道德价值
二 人生境界论
(一) 理想人生境界的内涵
(二) 理想人生境界的特征
(三) 儒道理想人生境界之差异
三 理想人格论
(一) 理想人格的层次序列
(二) 圣人人格
(三) 君子人格
(四) “大丈夫”人格
(五) “成人”人格
四 生与死的问题
(一) 未知生,焉知死
(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三)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第五章 儒家道德哲学
一 道德之根据
(一) 性善道德起源说
(二) 性恶道德起源说
(三) “人道天出”道德起源说
二 道德之评价
(一) 义与利
(二) 志与功
(三) 理与欲
(四) 力与命
三 道德之规范
(一) 仁
(二) 义
(三) 礼
(四) 智
(五) 其它
四 道德之修养
(一)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二) 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三) 化性起伪、积善成德
第六章 儒家历史哲学
一 人文主义的历史观
(一) 百世可知的历史可知论
(二) 一治一乱的历史发展观
(三) 明分止争的社会起源论
二 圣人史观
(一) 圣人则天养万民
(二) 圣人与我同类
三 道法先王
(一)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二) 言必称尧舜
(三) “法先王”与“法后王”
四 重视“史义”的史学意识
(一) 以史寄志
(二) 《春秋》笔法
(三) 《书》之大义
第七章 儒家教育哲学
一 政教合一
(一) 富而后教
(二)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四) 学而优则仕
二 德教优先
(一)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三 重视智育
(一) 仁智统一
(二) 敏而好学
(三) 博学、慎思、笃行
四 灵活施教
(一) 因材施教
(二) 循循善诱
(三) 教学相长
(四) 身教重于言教
第八章 儒家艺术哲学
一 艺术的本质:言志说
(一) 诗言志
(二) 以意逆志
(三) 乐生于心
二 尽善尽美的艺术审美观
(一) 尽善尽美
(二) 文质彬彬
三 艺术的审美尺度:中庸
(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 志和而音雅
四 比德说
(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 以玉比德
(三) 比德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五 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 兴于诗,成于乐,游于艺
(二) 乐合同
第九章 儒家经济哲学
一 取财有道的经济伦理
(一) 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二) 以义节利
(三)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二 强本节用的富国论
(一) 富国裕民
(二) 重农强本
(三) 政在节财
三 均无贫的分配观
(一) 均无贫
(二) 取民有制
(三) 兼足天下
四 通功易事的商业观
(一) 商业的社会地位
(二) 商业经营理念
(三) 儒商与中国的现代化
第十章 儒家军事哲学
一 伸其义战
(一) 重战
(二) 义战
(三) 非兵
(四) “义战”与“利战”
二 仁者无敌
(一) 礼义至上
(二) 以德服人
(三) 教化优先
三 以政为胜
(一) 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二)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三) 王者之战
四 强兵为要
(一) 善人教战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二) 将率能而兵强
(三) 以“人师”制军
(四)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附录一 近二十年儒家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附录二 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
附录三 儒家道德观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与契合
附录四 《易传》辩证法探微
附录五 荀子天人观论析
附录六 荀子性恶论三题
后记
儒家哲学智慧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