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作者带队到国家重点扶贫县——黑水实地采访以及对这次活动研讨的结晶。鲜活的人与事,初显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们“找故事的艺术”。
目录
目录
前言:学在路上
一 到与世隔绝的高山峡谷中找故事
二 在真实的世界里找故事
三 在普通人身上找故事
四 谁有资格记录真实的故事?
序幕:走进中国最鲜为人知的角落
一 到雪域高原实践清华新闻学
二 岷江做伴
三 黑水的诗人
四 中国的阿尔卑斯山
五 登上红军走过的雪山
六 穿越原始森林、走近打古冰川
七 寻找红军遗存
八 长征路的未来
上编 故事与采访手记
故事1 雪山脚下最后一位红军战士
一 我看见毛主席骑着马
二 毛主席说:“我只有一根牛毛。”
三 长征物品只剩下一根皮带了
四 老红军娶了藏族寡妇
五 不知今天党中央主席是谁
采访手记1 从“运筹帷幄”到“实战千里之外”
一 虚心倾听,利用信息源
二 睁大双眼,寻找新闻点
三 开动脑筋,改进采访技巧
四 互助互利,培养职业道德
五 认真、务实、苦干换取信息源的信任
故事2 见证黑水历史的头人家族
一 毛主席、朱德两次在他家开会
二 墙洞里发现红军借条
三 头戴八角帽的父亲讲述爷爷传下来的故事
四 流亡印度的爸爸为儿子当上解放军高兴
五 自费维持红军纪念馆
采访手记2 在发掘红军文化中实践清华新闻学
一 寻找视点——红军文化
二 寻找焦点——芦花会议遗址中的头人家族
三 寻找选题——两代家族继承人的故事
四 寻找细节
五 提问:好的提问来自好的听者
六 采访花絮
故事3 远离网络世界的“脚板邮”
一 没有路的邮路
二 每月40元工资的邮递员
三 “要喝水,便到河边弯下腰”
四 路上的雪有半人深
采访手记3 长征路上的新闻学
一 走进深山
二 敏感的新闻眼
三 选题——寻找冲突
四 思索——小镇旅店里的夜校
五 一切的来源——提问
六 团结就是力量
故事4 挑战“尴尬”
一 把避孕套放进水里煮着吃
二 “我们只能私下里悄悄地说一说”
三 “就是脸红也要讲”
四 为当着大伙面领避孕药的人鼓掌
五 “唉,你今天晚上喝酒了,可不要忘记吃(避孕)药哦!”
采访手记4 在雪山草地上体会新闻学
一 选择视角:作为公众的眼睛去寻找故事
二 寻找焦点:多听、多看、多问、多记
三 确定主题:从“地狱”到“天堂”而再入“地狱”
四 进行采访:采集许多人渴望知道的故事
五 收获偶得:报道——“天生”需要的是故事
故事5 马背上的电视女记者
一 “我扛着机器,跑遍了全县高山村寨”
二 “我们喝牦牛脚印里的积水”
三 “最怕马低头喝水”
四 “如果我成了名记者,我要为这里的人搞个扶贫项目”
五 “北京离我太远了,我不会有机会去北京”
采访手记5 开往雪山草地的“大篷车”
一 “连狗都想采访”
二 “淑女杀手”
三 希光的新闻敏感
四 真话!真话!真话!
五 率性的教授
故事6 喜欢港台歌星的苦行僧
一 当不上兵,才去做和尚
二 苦行僧的寺庙生活
三 不理解达赖为什么要与中央作对
四 最喜欢谢霆锋和林心如的歌
五 “这辈子好好当和尚,下辈子投胎到有钱人家”
六 “我对娶老婆没有一点兴趣”
采访手记6 命题来自实践 写作依托于故事
一 凭想像设计的选题遭残酷现实否定
二 命题来自采访实践
三 选题的完成依托于一个人的故事
四 车上、路上、山上、旅馆,到处都是我们上课的地方
故事7 大山深处的第一家网吧
一 网吧促藏族姑娘学电脑
二 开网吧是为了吃饭
三 想上网的没钱,有钱的不上网
四 十来岁的娃娃爱上网,轰也轰不走
五 上网就是聊天,不是看新闻
六 全县懂电脑的只有3人
采访手记7 把课堂上的方块字变成了鲜活的故事
一 新闻是讲故事,不是讲道理
二 见人皆所见,思人皆未思
三 好题目需要好提问
四 “无处不备则无处不虚”
五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
故事8 唱了一辈子歌的藏族老人作着
一 提起在北京唱过歌,老人一脸兴奋
二 庆祝打死一只豹子,17岁的作着首次表演
三 “文革期间,斗我的人跟我一起唱歌”
四 最开心的是在孩子的婚礼上唱歌
五 老人的歌可能要失传
采访手记8 深度文化的采访与探究
一 选题=心血来潮+蓄谋已久
二 在新奇和兴奋中寻找采访对象
三 在烤全羊的篝火歌舞中找到故事
故事9 为藏族人造炉子的“淘金者”
一 4年前40岁的老何被迫外出打工
二 踏实工作的老何在黑水“淘到了金”
三 老何最爱谈的话题是“炉子”
四 对于自己的未来,老何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采访手记9 学会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
一 趣味性的“骗局”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二 路途中任意一个地方都是学习的课堂
三 抓冲突——过去与现实、男人与女人
四 学会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记者道路上的第一步
故事10 常年露营在森林里的刑警队长
一 深夜守空房的妻子
二 用VCD打动犯罪嫌疑人
采访手记10 采访的目标:有人情、有意义、吸引人
一 视点:抓住读者的眼球
二 焦点:具体、鲜活而有故事的人
三 选题:与焦点同步完成
四 提问:不可提空泛的问题
五 细节:最有价值的细节是意外发现的
六 导语:凸现人情味
故事11 来自高山藏寨的出租车司机
一 “没文化,我都不会发短信息”
二 “初见汽车好奇怪,它会走、会叫,还吃油”
三 这里的出租车多数没有牌照和保险
采访手记1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 “我要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二 “冲突最有故事”
三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四 视觉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
故事12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
一 来自草原的扎西:“我喜欢扬鞭牧羊”
二 县城长大的雅伟:“我要走出大山”
三 “做个好样的藏族人,不给藏族丢脸”
四 “中学生不吸烟是珍惜动物”
五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
采访手记12 疏离中的相聚
一 选题:汉藏文化交融
二 采访感受:藏族的现代化并不可怕
三 焦点:率性而为是血液里的东西
四 导语:藏族迪厅,有着太多的象征意义
故事13 每年给红军元帅写信的藏族农民
一 每年用一坛青稞酒换一封信
二 在电视上看到收信人去世了,才停止写信
三 “奶奶饭后给我讲红军的故事”
四 参观者留下的名片一尺高
采访手记13 最重要的技能:与人交谈的能力
一 找一个有故事的人
二 记者不要预定选题
三 提有人情味的问题
四 写文化就是写人物
五 以小见大找故事
故事14 藏区里的白族银匠
一 模仿的银器得到藏民喜爱
二 “我们不会再赶他走了”
三 最喜爱藏族歌曲《高原红》
采访手记14 寻找故事等于寻找冲突
一 想像与现实的冲突
二 口号与真情的冲突
三 上学与学手艺的冲突
四 外来人与当地人的冲突
五 采访故事像是调查案件
故事15 大山里的艺人们
一 修筑大塔佛的藏族石匠扎西
二 扎西家的第一层已经不养牲畜了
三 最后的羌笛手马七郎
四 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羌笛推广出去
采访手记15 “掌勺”新闻学
一 传播弱势群体的声音
二 什么最有意思?
三 不问笼统的问题
四 处处留心,寻找细节
五 辣手著文章
故事16 嫁到黑水的汉族姑娘
一 “天上掉下来的缘分”
二 “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三 爱的代价
四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醋劲怎么那么大”
五 丈夫为汉族妻子大打出手
采访手记16 脚下的新闻学
一 “有不一样的眼睛,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二 从视点到焦点,从焦点到选题
三 采访要抓住细节
四 真正的清华新闻学——脚下的新闻学
故事17 从砍树到种树都是功臣
一 砍树改种树 收入减一半
二 当然想砍树
三 不甘心娶农村穷姑娘的森工
四 “国家也难,老百姓也难”
五 “泥石流把我冲出60米”
六 “老百姓最懂道理、最宽容”
采访手记17 长征路上的新闻学阳光课堂
一 走街串巷找故事
二 形成于思毁于随
三 语不惊人誓不休
四 人,有血有肉的人
五 体验正规的记者生活
六 “我要先培养你们做人”
一个美国女学生重走长征路
一 给自己一个重视祖国历史的机会
二 中国年轻人未来的路究竟在哪?
三 进入黑水高山峡谷
四 品尝青稞酒
五 崔县长:精力旺盛的公仆
六 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结合体
七 掉队的红军战士
八 野草中的红军墓碑
九 小城中的第一家网吧
十 苦苦劳作的黑水人
十一 最终的度假地
十二 寻找新方向
下编 “故事在哪里?”与新闻学教育
国际学者感受清华大篷车新闻学课堂
一 长征之于新闻学的意义
二 靠具体的问题采访到老红军和藏族寡妇的故事
三 女同学开口就问藏族大汉:“你是如何向妇女们讲解避孕套的使用的?”
四 新闻学核心就是:“描写!描写!再描写!”
五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六 美国教授考问清华学生:到底什么是采访?
七 和解与融合也值得报道
八 最最基础的是善于倾听,不要只顾考虑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九 好的故事是有腿的
十 把清华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用教育新理念培养新闻人才
一 什么是新闻学?
二 新闻学的学术家园在哪里?
三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学中的核心位置
四 教学理念
五 教材、教学手段和条件
六 课程未来聘请教师标准
七 课程验收指标
八 中外媒体对清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评价
九 附件:“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大纲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一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 对待丑闻的不同态度
三 对新闻策划的不同态度
四 新闻记者面向公众,传媒人才面向受众
五 新闻媒体解决方案
六 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
变革年代的新闻学教育
一 准确的报道 激情的写作
二 新闻的目标:公共信任
三 利益与新闻的冲突
四 新闻学:一种艰苦的工作方式、提供事实的勇气
什么是“好新闻”与“好新闻学”?
一 “好新闻学”能创造优良的社会
二 “好新闻”来自人性
三 记者应成为新闻学力量的中心
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一 中国的新闻教育已全面落后
二 未来的记者要有一种人文追求
三 未来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最好有实践背景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一 需要的第一种人才: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的人才
二 需要的第二种人才:既会管版,又会管人的人才
三 需要的第三种人才: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人才
“好记者”首先是个“好听者”
一 在中国调查越来越容易了
二 耐心——重要的采访技巧
三 负面报道的目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从医学博士到社会新闻记者
五 关心那些在社会上“没有声音的人”
六 “好记者”首先是个“好听者”
七 必须说明新闻来源
八 “获得普利策奖不是我最重要的理想”
九 信源的重要性: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的
颠覆式新闻教育的推行者
前言:学在路上
一 到与世隔绝的高山峡谷中找故事
二 在真实的世界里找故事
三 在普通人身上找故事
四 谁有资格记录真实的故事?
序幕:走进中国最鲜为人知的角落
一 到雪域高原实践清华新闻学
二 岷江做伴
三 黑水的诗人
四 中国的阿尔卑斯山
五 登上红军走过的雪山
六 穿越原始森林、走近打古冰川
七 寻找红军遗存
八 长征路的未来
上编 故事与采访手记
故事1 雪山脚下最后一位红军战士
一 我看见毛主席骑着马
二 毛主席说:“我只有一根牛毛。”
三 长征物品只剩下一根皮带了
四 老红军娶了藏族寡妇
五 不知今天党中央主席是谁
采访手记1 从“运筹帷幄”到“实战千里之外”
一 虚心倾听,利用信息源
二 睁大双眼,寻找新闻点
三 开动脑筋,改进采访技巧
四 互助互利,培养职业道德
五 认真、务实、苦干换取信息源的信任
故事2 见证黑水历史的头人家族
一 毛主席、朱德两次在他家开会
二 墙洞里发现红军借条
三 头戴八角帽的父亲讲述爷爷传下来的故事
四 流亡印度的爸爸为儿子当上解放军高兴
五 自费维持红军纪念馆
采访手记2 在发掘红军文化中实践清华新闻学
一 寻找视点——红军文化
二 寻找焦点——芦花会议遗址中的头人家族
三 寻找选题——两代家族继承人的故事
四 寻找细节
五 提问:好的提问来自好的听者
六 采访花絮
故事3 远离网络世界的“脚板邮”
一 没有路的邮路
二 每月40元工资的邮递员
三 “要喝水,便到河边弯下腰”
四 路上的雪有半人深
采访手记3 长征路上的新闻学
一 走进深山
二 敏感的新闻眼
三 选题——寻找冲突
四 思索——小镇旅店里的夜校
五 一切的来源——提问
六 团结就是力量
故事4 挑战“尴尬”
一 把避孕套放进水里煮着吃
二 “我们只能私下里悄悄地说一说”
三 “就是脸红也要讲”
四 为当着大伙面领避孕药的人鼓掌
五 “唉,你今天晚上喝酒了,可不要忘记吃(避孕)药哦!”
采访手记4 在雪山草地上体会新闻学
一 选择视角:作为公众的眼睛去寻找故事
二 寻找焦点:多听、多看、多问、多记
三 确定主题:从“地狱”到“天堂”而再入“地狱”
四 进行采访:采集许多人渴望知道的故事
五 收获偶得:报道——“天生”需要的是故事
故事5 马背上的电视女记者
一 “我扛着机器,跑遍了全县高山村寨”
二 “我们喝牦牛脚印里的积水”
三 “最怕马低头喝水”
四 “如果我成了名记者,我要为这里的人搞个扶贫项目”
五 “北京离我太远了,我不会有机会去北京”
采访手记5 开往雪山草地的“大篷车”
一 “连狗都想采访”
二 “淑女杀手”
三 希光的新闻敏感
四 真话!真话!真话!
五 率性的教授
故事6 喜欢港台歌星的苦行僧
一 当不上兵,才去做和尚
二 苦行僧的寺庙生活
三 不理解达赖为什么要与中央作对
四 最喜欢谢霆锋和林心如的歌
五 “这辈子好好当和尚,下辈子投胎到有钱人家”
六 “我对娶老婆没有一点兴趣”
采访手记6 命题来自实践 写作依托于故事
一 凭想像设计的选题遭残酷现实否定
二 命题来自采访实践
三 选题的完成依托于一个人的故事
四 车上、路上、山上、旅馆,到处都是我们上课的地方
故事7 大山深处的第一家网吧
一 网吧促藏族姑娘学电脑
二 开网吧是为了吃饭
三 想上网的没钱,有钱的不上网
四 十来岁的娃娃爱上网,轰也轰不走
五 上网就是聊天,不是看新闻
六 全县懂电脑的只有3人
采访手记7 把课堂上的方块字变成了鲜活的故事
一 新闻是讲故事,不是讲道理
二 见人皆所见,思人皆未思
三 好题目需要好提问
四 “无处不备则无处不虚”
五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
故事8 唱了一辈子歌的藏族老人作着
一 提起在北京唱过歌,老人一脸兴奋
二 庆祝打死一只豹子,17岁的作着首次表演
三 “文革期间,斗我的人跟我一起唱歌”
四 最开心的是在孩子的婚礼上唱歌
五 老人的歌可能要失传
采访手记8 深度文化的采访与探究
一 选题=心血来潮+蓄谋已久
二 在新奇和兴奋中寻找采访对象
三 在烤全羊的篝火歌舞中找到故事
故事9 为藏族人造炉子的“淘金者”
一 4年前40岁的老何被迫外出打工
二 踏实工作的老何在黑水“淘到了金”
三 老何最爱谈的话题是“炉子”
四 对于自己的未来,老何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采访手记9 学会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
一 趣味性的“骗局”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二 路途中任意一个地方都是学习的课堂
三 抓冲突——过去与现实、男人与女人
四 学会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记者道路上的第一步
故事10 常年露营在森林里的刑警队长
一 深夜守空房的妻子
二 用VCD打动犯罪嫌疑人
采访手记10 采访的目标:有人情、有意义、吸引人
一 视点:抓住读者的眼球
二 焦点:具体、鲜活而有故事的人
三 选题:与焦点同步完成
四 提问:不可提空泛的问题
五 细节:最有价值的细节是意外发现的
六 导语:凸现人情味
故事11 来自高山藏寨的出租车司机
一 “没文化,我都不会发短信息”
二 “初见汽车好奇怪,它会走、会叫,还吃油”
三 这里的出租车多数没有牌照和保险
采访手记1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 “我要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二 “冲突最有故事”
三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四 视觉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
故事12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
一 来自草原的扎西:“我喜欢扬鞭牧羊”
二 县城长大的雅伟:“我要走出大山”
三 “做个好样的藏族人,不给藏族丢脸”
四 “中学生不吸烟是珍惜动物”
五 “藏族就像含苞未放的花朵”
采访手记12 疏离中的相聚
一 选题:汉藏文化交融
二 采访感受:藏族的现代化并不可怕
三 焦点:率性而为是血液里的东西
四 导语:藏族迪厅,有着太多的象征意义
故事13 每年给红军元帅写信的藏族农民
一 每年用一坛青稞酒换一封信
二 在电视上看到收信人去世了,才停止写信
三 “奶奶饭后给我讲红军的故事”
四 参观者留下的名片一尺高
采访手记13 最重要的技能:与人交谈的能力
一 找一个有故事的人
二 记者不要预定选题
三 提有人情味的问题
四 写文化就是写人物
五 以小见大找故事
故事14 藏区里的白族银匠
一 模仿的银器得到藏民喜爱
二 “我们不会再赶他走了”
三 最喜爱藏族歌曲《高原红》
采访手记14 寻找故事等于寻找冲突
一 想像与现实的冲突
二 口号与真情的冲突
三 上学与学手艺的冲突
四 外来人与当地人的冲突
五 采访故事像是调查案件
故事15 大山里的艺人们
一 修筑大塔佛的藏族石匠扎西
二 扎西家的第一层已经不养牲畜了
三 最后的羌笛手马七郎
四 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羌笛推广出去
采访手记15 “掌勺”新闻学
一 传播弱势群体的声音
二 什么最有意思?
三 不问笼统的问题
四 处处留心,寻找细节
五 辣手著文章
故事16 嫁到黑水的汉族姑娘
一 “天上掉下来的缘分”
二 “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三 爱的代价
四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醋劲怎么那么大”
五 丈夫为汉族妻子大打出手
采访手记16 脚下的新闻学
一 “有不一样的眼睛,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二 从视点到焦点,从焦点到选题
三 采访要抓住细节
四 真正的清华新闻学——脚下的新闻学
故事17 从砍树到种树都是功臣
一 砍树改种树 收入减一半
二 当然想砍树
三 不甘心娶农村穷姑娘的森工
四 “国家也难,老百姓也难”
五 “泥石流把我冲出60米”
六 “老百姓最懂道理、最宽容”
采访手记17 长征路上的新闻学阳光课堂
一 走街串巷找故事
二 形成于思毁于随
三 语不惊人誓不休
四 人,有血有肉的人
五 体验正规的记者生活
六 “我要先培养你们做人”
一个美国女学生重走长征路
一 给自己一个重视祖国历史的机会
二 中国年轻人未来的路究竟在哪?
三 进入黑水高山峡谷
四 品尝青稞酒
五 崔县长:精力旺盛的公仆
六 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结合体
七 掉队的红军战士
八 野草中的红军墓碑
九 小城中的第一家网吧
十 苦苦劳作的黑水人
十一 最终的度假地
十二 寻找新方向
下编 “故事在哪里?”与新闻学教育
国际学者感受清华大篷车新闻学课堂
一 长征之于新闻学的意义
二 靠具体的问题采访到老红军和藏族寡妇的故事
三 女同学开口就问藏族大汉:“你是如何向妇女们讲解避孕套的使用的?”
四 新闻学核心就是:“描写!描写!再描写!”
五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六 美国教授考问清华学生:到底什么是采访?
七 和解与融合也值得报道
八 最最基础的是善于倾听,不要只顾考虑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九 好的故事是有腿的
十 把清华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用教育新理念培养新闻人才
一 什么是新闻学?
二 新闻学的学术家园在哪里?
三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学中的核心位置
四 教学理念
五 教材、教学手段和条件
六 课程未来聘请教师标准
七 课程验收指标
八 中外媒体对清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评价
九 附件:“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大纲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一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 对待丑闻的不同态度
三 对新闻策划的不同态度
四 新闻记者面向公众,传媒人才面向受众
五 新闻媒体解决方案
六 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
变革年代的新闻学教育
一 准确的报道 激情的写作
二 新闻的目标:公共信任
三 利益与新闻的冲突
四 新闻学:一种艰苦的工作方式、提供事实的勇气
什么是“好新闻”与“好新闻学”?
一 “好新闻学”能创造优良的社会
二 “好新闻”来自人性
三 记者应成为新闻学力量的中心
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一 中国的新闻教育已全面落后
二 未来的记者要有一种人文追求
三 未来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最好有实践背景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一 需要的第一种人才:既能跑动,又有学问的人才
二 需要的第二种人才:既会管版,又会管人的人才
三 需要的第三种人才: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人才
“好记者”首先是个“好听者”
一 在中国调查越来越容易了
二 耐心——重要的采访技巧
三 负面报道的目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从医学博士到社会新闻记者
五 关心那些在社会上“没有声音的人”
六 “好记者”首先是个“好听者”
七 必须说明新闻来源
八 “获得普利策奖不是我最重要的理想”
九 信源的重要性: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的
颠覆式新闻教育的推行者
在长征路上体验清华新闻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