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鲁迅的突围,从对“文学”的重新想像开始。在林希隽辈那里,所谓的
“文学制作”、所谓的“严肃的工作”,“形式要有‘定型’,要受‘文学
制作之体裁的束缚’;内容要有所不谈;范围要有限制。这‘严肃的工作,
是什么呢?就是‘制艺’,普通叫‘八股’”。而鲁迅以为,“比起高大的
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
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
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鲁迅在这里强调杂文品格的严正和杂文家创作
的认真,“小小的显微镜”与“高大的天文台”交锋的背后,鲁迅更是在用
一种反本质化的“文学”建制,去解构林希隽等人以西方“文学概论”为标
准定义对“文学”理解的垄断。施蛰存、杜衡、林希隽等人口口声声视为理
所当然的“文艺价值”、“严肃的工作”、“繁重文学制作”其实都是历史
性建构的产物,破解文学的本质性定义,即否定了“文学概论”式的文类等
级观对杂文的轻视与冷落:
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
不能发见一种叫作Tsa—wen的东西。这真要使有志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青
年,见杂文而心灰意懒:原来这并不是爬进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梯子。托尔
斯泰将要动笔时,是否查了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之后
,明白了小说是文学的正宗,这才决心来做《战争与和平》似的伟大的创作
的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的作文,却没有一
个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非这样写
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只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鲁迅似乎素
来反感“文学概论”或“什么大学的讲义”之类俨然、雍容、缜密的本质性
规定,“比较自爱的人,一听到这些冠冕堂皇的名目就骇怕了,竭力逃避。
逃名,其实是爱名的,逃的是这一团糟的名,不愿意酱在那里面”,这一思
路印之于杂文的文体确认,则是:
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
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
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
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鲁迅对“文学本位主义”
的揭破,正是要世人警醒潜藏在“严肃的工作”、“繁重文学制作”之类背
后的权力体系,以及在这种纯文学性的“文艺价值”麻痹之下,遗忘了“生
存的血路”,甚至无意中成为反动者的帮闲。而那种“不愿意酱在那里面”
、“倒不如不进去”的逃命、破名的思维特质,承载了鲁迅对文学经典化、
体制化的反思,任何艺术、文学一旦“被命名”,往往就容易失去其原有的
生命与活力,而杂文的价值正在于“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至于鲁迅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自觉,以及
这种自觉与杂文创作之间内在的关联,张新颖先生已经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
鲁迅直至生命终止才不能不放弃的杂文,这种交织着他人的毁誉、褒贬
,消耗着自己的精血和心神的杂文,这种与平庸、繁琐、肮脏甚至是令人愤
怒、厌恶、绝望的现实血肉粘联的杂文,写作它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都
是出于一个主体对于现实世界的自由责任。对于现实的自由责任,是构成这
个主体的核心因素,处在主体的内部,对于主体来说,它不是来自外部的动
力。P258-259
目录
001/总序 陈思和
001/序论一个社团和一个人
001/第一节 对这一群体具备社团性质的论证与界定
007/第二节 这一社团的主要特征
010/第三节 “施老大”的核心作用
016/第一章 从“兰社”到“璎珞社”:文学与事业的扬帆启程
016/第一节 同缔芝兰文字盟
020/第二节 欲求新学作新民
023/第三节 沧海腾波龙起蛰
034/第二章 从“文学工场”到“水沫社”: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上)
034/第一节 从今文学有工场
039/第二节 新店开张浮一沫
055/第三章 从“文学工场”到“水沫社”: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下)
055/第一节 洗净风花雪月辞:施蛰存等人的“赤色岁月”
057/第二节 列车无轨任横行:普罗文学与现代主义的杂糅并置
063/第三节 左右徘徊失主张:从左翼文学运动中偏离
071/第四节 相轻相重风云幻:与冯雪峰的渐行渐远
077/第五节 左右逢源无逋莫: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
094/第四章 “因缘遇合协三才”:《现代》杂志的创刊与停刊
094/第一节 《现代》创刊
101/第二节 “《现代》同人”辨析
107/第三节 《现代》停刊
115/第四节 社团分化及各人经历简述
136/第五章 “儒墨何妨共一堂”:《现代》杂志的风貌与品格
136/第一节 现代的
153/第二节 多元的
159/第三节 中立的、商讨的
170/第六章 “文艺自由”与“干涉主义”:“第三种人”论争辨析
170/第一节 “第三种人”论争过程与焦点简述
180/第二节 “第三种人”的演变
192/第三节 “第三种人”辨正
205/第七章 “昔之殊途者同归”:重识《庄子》、《文选》之争
205/第一节 施、鲁交往以及论争始末的一般勾勒
218/第二节 论争所体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大持续言说的路向和语言观差异
226/第三节 论争的辩证与暗合
238/第八章 社团凝聚力的显影:从“文艺自由论辩”到“国防诗歌”论争
239/第一节 “连环图画”与莎士比亚戏剧
246/第二节 “尺”、“圈子”“模子”以及“解剖刀”
254/第三节 “心造的幻影”与“创作的困难的根源”
256/第四节 “小小的显微镜”与“高大的天文台”
261/第五节 《灯》与《“向光明”》
271/附录相关年表
278/参考文献
284/后记
001/序论一个社团和一个人
001/第一节 对这一群体具备社团性质的论证与界定
007/第二节 这一社团的主要特征
010/第三节 “施老大”的核心作用
016/第一章 从“兰社”到“璎珞社”:文学与事业的扬帆启程
016/第一节 同缔芝兰文字盟
020/第二节 欲求新学作新民
023/第三节 沧海腾波龙起蛰
034/第二章 从“文学工场”到“水沫社”: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上)
034/第一节 从今文学有工场
039/第二节 新店开张浮一沫
055/第三章 从“文学工场”到“水沫社”: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下)
055/第一节 洗净风花雪月辞:施蛰存等人的“赤色岁月”
057/第二节 列车无轨任横行:普罗文学与现代主义的杂糅并置
063/第三节 左右徘徊失主张:从左翼文学运动中偏离
071/第四节 相轻相重风云幻:与冯雪峰的渐行渐远
077/第五节 左右逢源无逋莫:现代知识分子民间岗位的确立
094/第四章 “因缘遇合协三才”:《现代》杂志的创刊与停刊
094/第一节 《现代》创刊
101/第二节 “《现代》同人”辨析
107/第三节 《现代》停刊
115/第四节 社团分化及各人经历简述
136/第五章 “儒墨何妨共一堂”:《现代》杂志的风貌与品格
136/第一节 现代的
153/第二节 多元的
159/第三节 中立的、商讨的
170/第六章 “文艺自由”与“干涉主义”:“第三种人”论争辨析
170/第一节 “第三种人”论争过程与焦点简述
180/第二节 “第三种人”的演变
192/第三节 “第三种人”辨正
205/第七章 “昔之殊途者同归”:重识《庄子》、《文选》之争
205/第一节 施、鲁交往以及论争始末的一般勾勒
218/第二节 论争所体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大持续言说的路向和语言观差异
226/第三节 论争的辩证与暗合
238/第八章 社团凝聚力的显影:从“文艺自由论辩”到“国防诗歌”论争
239/第一节 “连环图画”与莎士比亚戏剧
246/第二节 “尺”、“圈子”“模子”以及“解剖刀”
254/第三节 “心造的幻影”与“创作的困难的根源”
256/第四节 “小小的显微镜”与“高大的天文台”
261/第五节 《灯》与《“向光明”》
271/附录相关年表
278/参考文献
284/后记
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