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第六部 分植物类病毒、卫星病毒及分类
第一部 分植物病毒发现和研究的重大进展
附录
(二)类病毒
(一)病毒
目录
一、病毒的发现
(三)拟病毒
(四)朊病毒
二、植物病毒研究的重大进展
(一)病毒命名分会委员会
第二部 分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和法规
一、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1.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
2.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3.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六)ICTV病毒数据分会官员
(三)ICTV历届官员
(四)ICTV植物病毒分会委员会官员
(五)ICTV马铃薯Y病毒组研究组官员
(一)ICTV章程
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有关规章
(二)植物病毒命名及规则
1.植物病毒命名方法
2.病毒命名规则
3.病毒种的划定与命名的指导性条文
4.新的分类建议的提出与工作程序
5.有关名词缩写和术语
6.关于病毒密码程式
(二)1931年Quanjer方案
(三)1935年Johnson方案
(一)1927年Johnson方案
一、1966年以前植物病毒分类与命名方案
(六)1942年Bawden方案
(七)1944年Holmes方案
(四)1937年Smith方案
(五)1939年Holmes方案
(八)1952年雷日科夫方案
(九)1954年Mckinney方案
(十)1950—1954年Ruska等方案
(十一)1956年Hansen方案
(十二)1959年Brandes方案
(一)ICTV莫斯科方案(1966年)
二、1966年以后ICTV推出的植物病毒分类方案
(二)ICTV墨西哥城方案(1970年)
(三)ICTV马德里方案(1975年)
(四)ICTV象牙海岸方案(1978年)
(五)ICTV斯特拉斯堡方案(1981年)
(二)植物病毒科和组最新图解
(一)病毒分类总体方案
三、ICTV最新分类方案——柏林方案
(三)植物病毒分类检索
苜蓿花叶病毒组
雀麦花叶病毒组
线形病毒组
香石竹潜隐病毒组
香石竹斑驳病毒组
花椰菜花叶病毒组
长线形病毒组
第三部 分植物病毒分类
第四部 分植物病毒组(科)的描述
鸭跖草黄色斑驳病毒组
豇豆花叶病毒组
潜隐病毒组
黄瓜花叶病毒组
香石竹环斑病毒组
蚕豆萎蔫病毒组
真菌传杆状病毒组
联体病毒组
大麦病毒组
等轴不稳环斑病毒组
黄症病毒组
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组
玉米雷亚朵非罗病毒组
烟草坏死病毒组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组
欧防风黄点病毒组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组
马铃薯X病毒组
马铃薯Y病毒组
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植物弹状病毒组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组
纤细病毒组
烟草花叶病毒组
烟草脆裂病毒组
番茄丛矮病毒组
番茄斑萎病毒组
芜菁黄花叶病毒组
第五部 分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南
一、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标及应用评价
(一)植物病原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二、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南
(二)植物病毒分类鉴定
1.寄主范围和症状表现
2.病毒传播
3.病毒细胞病理学
4.病毒形态结构
5.病毒粒体特性
6.血清学反应
(二)类病毒的确认
(一)类病毒名称及定义
一、植物类病毒及分类
(三)类病毒特性
1.类病毒生物学
2.类病毒理化特性
3.抗原特性
4.类病毒的病理学特性
(四)类病毒复制
(六)类病毒分类
(五)类病毒鉴定
(七)类病毒病害
1.苹果锈果类病毒
2.马玲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
3.鳄梨白斑类病毒
4.番茄束顶类病毒
(一)卫星病毒
1.卫星病毒的发现
二、植物卫星病毒及其分类
(二)卫星RNA
1.卫星RNA的发现
2.卫星RNA性质
2.卫星病毒性质
(三)卫星病毒分类
1.A型卫星
2.B型卫星
3.C型卫星
4.D型卫星
(一)菌原体微生物的发现
1.菌原体
一、菌原体微生物
(二)菌原体分类
1.菌原体系统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2.类菌原体
3.螺原体
2.菌原体的分类系统
3.菌原体分类依据
(一)螺原体
1.研究历史
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螺原体和类菌原体分类
2.螺原体科和属的特征
3.螺原体属的种、组和亚组的划分
(二)类菌原体
1.植物、病原和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血清学鉴定
3.核酸同源性鉴定
4.MLO与其他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关系
(三)建立植物类菌原体属的分类构想
(一)菌原体和螺原体病原性的确定
三、植物类菌原体和螺原体的鉴定
(二)植物类菌原体(MLO)和螺原体(SPO)分类鉴定
1.血清学
第七部 分植物菌原体的分类鉴定
2.核酸同源性检测
四、国内外重要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简介
一、植物病毒科、组名录
二、植物病毒英中名称对照
三、植物类菌原体英中名录
四、国际病毒分类系统中的中国植物病毒
五、国际植物病毒分类新近消息
var cpro_id = 'u317582';
第一部 分植物病毒发现和研究的重大进展
附录
(二)类病毒
(一)病毒
目录
一、病毒的发现
(三)拟病毒
(四)朊病毒
二、植物病毒研究的重大进展
(一)病毒命名分会委员会
第二部 分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和法规
一、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1.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
2.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3.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六)ICTV病毒数据分会官员
(三)ICTV历届官员
(四)ICTV植物病毒分会委员会官员
(五)ICTV马铃薯Y病毒组研究组官员
(一)ICTV章程
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有关规章
(二)植物病毒命名及规则
1.植物病毒命名方法
2.病毒命名规则
3.病毒种的划定与命名的指导性条文
4.新的分类建议的提出与工作程序
5.有关名词缩写和术语
6.关于病毒密码程式
(二)1931年Quanjer方案
(三)1935年Johnson方案
(一)1927年Johnson方案
一、1966年以前植物病毒分类与命名方案
(六)1942年Bawden方案
(七)1944年Holmes方案
(四)1937年Smith方案
(五)1939年Holmes方案
(八)1952年雷日科夫方案
(九)1954年Mckinney方案
(十)1950—1954年Ruska等方案
(十一)1956年Hansen方案
(十二)1959年Brandes方案
(一)ICTV莫斯科方案(1966年)
二、1966年以后ICTV推出的植物病毒分类方案
(二)ICTV墨西哥城方案(1970年)
(三)ICTV马德里方案(1975年)
(四)ICTV象牙海岸方案(1978年)
(五)ICTV斯特拉斯堡方案(1981年)
(二)植物病毒科和组最新图解
(一)病毒分类总体方案
三、ICTV最新分类方案——柏林方案
(三)植物病毒分类检索
苜蓿花叶病毒组
雀麦花叶病毒组
线形病毒组
香石竹潜隐病毒组
香石竹斑驳病毒组
花椰菜花叶病毒组
长线形病毒组
第三部 分植物病毒分类
第四部 分植物病毒组(科)的描述
鸭跖草黄色斑驳病毒组
豇豆花叶病毒组
潜隐病毒组
黄瓜花叶病毒组
香石竹环斑病毒组
蚕豆萎蔫病毒组
真菌传杆状病毒组
联体病毒组
大麦病毒组
等轴不稳环斑病毒组
黄症病毒组
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组
玉米雷亚朵非罗病毒组
烟草坏死病毒组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组
欧防风黄点病毒组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组
马铃薯X病毒组
马铃薯Y病毒组
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植物弹状病毒组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组
纤细病毒组
烟草花叶病毒组
烟草脆裂病毒组
番茄丛矮病毒组
番茄斑萎病毒组
芜菁黄花叶病毒组
第五部 分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南
一、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标及应用评价
(一)植物病原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二、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指南
(二)植物病毒分类鉴定
1.寄主范围和症状表现
2.病毒传播
3.病毒细胞病理学
4.病毒形态结构
5.病毒粒体特性
6.血清学反应
(二)类病毒的确认
(一)类病毒名称及定义
一、植物类病毒及分类
(三)类病毒特性
1.类病毒生物学
2.类病毒理化特性
3.抗原特性
4.类病毒的病理学特性
(四)类病毒复制
(六)类病毒分类
(五)类病毒鉴定
(七)类病毒病害
1.苹果锈果类病毒
2.马玲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
3.鳄梨白斑类病毒
4.番茄束顶类病毒
(一)卫星病毒
1.卫星病毒的发现
二、植物卫星病毒及其分类
(二)卫星RNA
1.卫星RNA的发现
2.卫星RNA性质
2.卫星病毒性质
(三)卫星病毒分类
1.A型卫星
2.B型卫星
3.C型卫星
4.D型卫星
(一)菌原体微生物的发现
1.菌原体
一、菌原体微生物
(二)菌原体分类
1.菌原体系统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2.类菌原体
3.螺原体
2.菌原体的分类系统
3.菌原体分类依据
(一)螺原体
1.研究历史
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螺原体和类菌原体分类
2.螺原体科和属的特征
3.螺原体属的种、组和亚组的划分
(二)类菌原体
1.植物、病原和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血清学鉴定
3.核酸同源性鉴定
4.MLO与其他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关系
(三)建立植物类菌原体属的分类构想
(一)菌原体和螺原体病原性的确定
三、植物类菌原体和螺原体的鉴定
(二)植物类菌原体(MLO)和螺原体(SPO)分类鉴定
1.血清学
第七部 分植物菌原体的分类鉴定
2.核酸同源性检测
四、国内外重要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简介
一、植物病毒科、组名录
二、植物病毒英中名称对照
三、植物类菌原体英中名录
四、国际病毒分类系统中的中国植物病毒
五、国际植物病毒分类新近消息
var cpro_id = 'u317582';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viruses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