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曲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 有我与无我
二 戒慎与和乐
三 理性与存在
第二章 心与理
一 心即理说的提出
二 心即理说的内涵
1 定理与至善
2 道德法则与道德对象
3 心与礼
4 心外无理
5 主宰、知觉、条理
三 心即理说的诠释
四 心即理说的矛盾
第三章 心与物
一 心与意
二 意与事
三 心与物
四 心物同体
第四章 心与性
一 未发与已发
二 心之本体
1 至善者心之本体
2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3 诚是心之本体
4 知是心之本体
5 乐是心之本体
6 定是心之本体
7 恶者失其本体
三 心与性
1 心之本体即是性
2 心即性
3 性、天、命
4 性与气
5 性之善恶
第五章 知与行
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
1 知行本体
2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
5 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
6 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
1 知行合一的宗旨
2 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3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4 知行合一的工夫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
第六章 诚意与格物
一 《大学》古本与古本序
二 诚意
三 格物与格心
四 格物之辩
1 与湛甘泉论格物
2 与罗整庵释格物
3 与顾东桥辩格物
五 《大学问》的格物说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致良知说的提出
二 良知
1 良知即是非之心
2 良知与意念
3 良知与独知
4 良知是谓圣
5 良知即天理
6 良知与明德
7 良知与自慊
三 致良知
1 致良知之至极义
2 致良知之实行义
3 良知与见闻
四 从格物到致知
第八章 有与无
一 天泉证道
二 无善无恶
三 心体与性体
四 儒与佛
五 有与无
六 严滩问答
第九章 境界
一 有无之境
二 无我为本
1 自得与无我
2 敬畏与洒落
3 不动与无累
三 狂者胸次
四 与物同体
1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 有我之境
3 仁与爱
第十章 工夫
一 工夫之内外本末
1 为己与克己
2 心学与心法
3 德性与问学
4 博文与约礼
5 惟精与惟一
6 吾心与六经
7 成色与分两
8 主意与工夫
二 工夫之有无动静
1 事上磨炼与静坐
2 戒慎恐惧与何思何虑
3 必有事焉与勿忘勿助
4 集义与不动心
5 动与静
6 存心与定气
第十一章 结语
一 早年历程
二 中岁教法
三 晚年化境
四 身后流变
第十二章 附考
一 《年谱》笺证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阳明15岁
2 弘治五年壬子,阳明21岁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阳明29岁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阳明30岁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阳明31岁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阳明33岁
7 正德元年丙寅,阳明35岁
8 正德二年丁卯,阳明36岁
9 正德五年庚午,阳明39岁
10 正德七年壬申,阳明41岁
11 正德九年甲戌,阳明43岁
12 正德十年乙亥,阳明44岁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阳明46岁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阳明47岁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阳明48岁
16 正德十五年庚辰,阳明49岁
17 正德十六年辛巳,阳明50岁
18 嘉靖七年戊子,阳明57岁
二 《续编》书札考
三 越城活动考
四 著述辨疑
1 《传习录》
2 《大学古本旁释》
附录 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
一 引言
二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 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五 结语
阳明年表要略
征引书目
索引
后记
第一章 绪言
一 有我与无我
二 戒慎与和乐
三 理性与存在
第二章 心与理
一 心即理说的提出
二 心即理说的内涵
1 定理与至善
2 道德法则与道德对象
3 心与礼
4 心外无理
5 主宰、知觉、条理
三 心即理说的诠释
四 心即理说的矛盾
第三章 心与物
一 心与意
二 意与事
三 心与物
四 心物同体
第四章 心与性
一 未发与已发
二 心之本体
1 至善者心之本体
2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3 诚是心之本体
4 知是心之本体
5 乐是心之本体
6 定是心之本体
7 恶者失其本体
三 心与性
1 心之本体即是性
2 心即性
3 性、天、命
4 性与气
5 性之善恶
第五章 知与行
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
1 知行本体
2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
5 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
6 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
1 知行合一的宗旨
2 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3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4 知行合一的工夫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
第六章 诚意与格物
一 《大学》古本与古本序
二 诚意
三 格物与格心
四 格物之辩
1 与湛甘泉论格物
2 与罗整庵释格物
3 与顾东桥辩格物
五 《大学问》的格物说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致良知说的提出
二 良知
1 良知即是非之心
2 良知与意念
3 良知与独知
4 良知是谓圣
5 良知即天理
6 良知与明德
7 良知与自慊
三 致良知
1 致良知之至极义
2 致良知之实行义
3 良知与见闻
四 从格物到致知
第八章 有与无
一 天泉证道
二 无善无恶
三 心体与性体
四 儒与佛
五 有与无
六 严滩问答
第九章 境界
一 有无之境
二 无我为本
1 自得与无我
2 敬畏与洒落
3 不动与无累
三 狂者胸次
四 与物同体
1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 有我之境
3 仁与爱
第十章 工夫
一 工夫之内外本末
1 为己与克己
2 心学与心法
3 德性与问学
4 博文与约礼
5 惟精与惟一
6 吾心与六经
7 成色与分两
8 主意与工夫
二 工夫之有无动静
1 事上磨炼与静坐
2 戒慎恐惧与何思何虑
3 必有事焉与勿忘勿助
4 集义与不动心
5 动与静
6 存心与定气
第十一章 结语
一 早年历程
二 中岁教法
三 晚年化境
四 身后流变
第十二章 附考
一 《年谱》笺证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阳明15岁
2 弘治五年壬子,阳明21岁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阳明29岁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阳明30岁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阳明31岁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阳明33岁
7 正德元年丙寅,阳明35岁
8 正德二年丁卯,阳明36岁
9 正德五年庚午,阳明39岁
10 正德七年壬申,阳明41岁
11 正德九年甲戌,阳明43岁
12 正德十年乙亥,阳明44岁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阳明46岁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阳明47岁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阳明48岁
16 正德十五年庚辰,阳明49岁
17 正德十六年辛巳,阳明50岁
18 嘉靖七年戊子,阳明57岁
二 《续编》书札考
三 越城活动考
四 著述辨疑
1 《传习录》
2 《大学古本旁释》
附录 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
一 引言
二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 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五 结语
阳明年表要略
征引书目
索引
后记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