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认为,千年之交,人类的超越、文明的转型正在凸显令人神往的美学前沿地位,推进从真善美到美善真的位序变化与美学理论的现代转型。美学的前沿课题,叩问的是人生之根、价值之本、文明之基;美学的前沿探索,寻求的是人类的未来命运、最终指归。
实践本体论美观不仅能历史地揭示美的根源,而且能科学地阐明美的特质,破解美学的四大核心(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感机制、美的形式)难题与美的四大形态(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艺术美)疑难。依托这种新实践观,我们才能在对“物是什么”、“人是什么”、“美是什么”的追问中,解答历史演进之谜、破译人类提升之秘、点勘超凡人圣之路,勾画新的世界图像。
目录
导言千年之交:凸显令人神往的美学前沿地位
§0.1千禧王国的预言
0.11宏观背景:人类的三次历史性提升
0.12基督纪元:两个千年的兴衰历程
0.13未来展望:“审美诗性的太阳”能否普照大地
§0.2世界文明的变局
0.21世界当代文明的大推进
0.22西方强势文明的大危机
0.23跨世纪的困惑与反思
§0.3文明的转型呼唤转型的美学
0.31从真善美到美善真的位序变更
0.32传统美学陷入危机和困境的深层原因
0.33《美学前沿》探索的新思路
第一篇各具特色的东西方美学前沿探索
第一章中国古典美学对终极关怀的追求
§1.1儒:人世进取追求超生死的伦理和谐
1.11“里仁为美”——孔子独特的生命伦理美学
1.12工具论美学——对个体生命灵性的扼杀
1.13体用之辨——新儒家对道德本体论的重建
§1.2道:遁世逍遥追求合天人的自然和谐
1.21“道法自然”——老子返朴归真的自然本体论
1.2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建构自然本体论美学
1.23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美的独立
§1.3禅:见性顿悟追求破物我的心灵和谐
1.31“即心即佛”——禅宗呼应儒道的神学本体论
1.32从佛性“顿悟说”到审美“妙悟说”
1.33呼唤个性解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第二章西方近现代美学核心范式的变革
§2.1西方古代美学的四种视界
2.11形式论美学的视界
2.12本体论美学的视界
2.13认识论美学的视界
2.14价值论美学的视界
§2.2西方近代美学的康德综合
2.21康德的“鉴赏判断第一契机”
2.22康德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2.23康德神秘主义立场的局限
§2.3西方现代美学的补苴罅漏
2.31林林总总的“审美心态论”
2.32普列汉诺夫的“遗忘说”
2.33技术美学的现代挑战
第三章对美学问题的哲学本体论探讨
§3.1柏拉图:割裂本体与现象的始作俑者
3.11三个世界分立说
3.12美的理念分有说
3.13美的本体回忆说
§3.2普罗提诺:神学本体论的“流溢说”
3.21美是“太一”的流溢
3.22美的等级阶梯
3.23“流溢说”的神学本体论美学
§3.3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创世纪”
3.31“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运动
3.3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33欧洲现代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反驳
§3.4胡塞尔、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3.41胡塞尔对本体的现象学还原
3.42海德格尔对存在的人类学回归
3.43 20世纪西方本体论革命的两重性
§3.5马克思:最彻底的实践本体论革命
3.5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没有一个实践本体论
3.52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引起最深刻的本体论革命
3.53实践本体论为美学提供了完备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对人的超越境界的心理学研究
§4.1人性形象的不同研究视阈
4.11人性形象的“圣化”、“去圣化”、“再圣化”
4.12现代心理学三大思潮的更迭
4.13“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与过渡性
§4.2人性结构的转型超越动力
4.2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模型
4.22马斯洛心理动力模型
4.23三元层次心理动力模型
4.24人性结构转型的趋势
§4.3“人的尺度”与“美的规律”辨析
4.31“两个尺度”的六种解释
4.32物种尺度超越说
4.33在大尺度时空中把握大尺度规律
第五章在当代美学论争中重建实践美学的哲学框架
§5.1中国当代美学的大论争与基本走向
5.11传统实践美学的建构局限
5.12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内部解构
5.13后实践美学的探索与失误
§5.2西方当代美学的大分化与基本走向
5.21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主潮
5.22文化批判与语言研究的两大推力
5.2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两大转向
§5.3实践美学未来重建的总体构想
5.31实践内涵的三个层次与美的本质
5.32实践本体的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
5.33实践主体的双重关系与美的超越
5.34实践—改造世界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美的形态
第二篇破解耗竭大师心智的美学前沿课题
第六章美的本质研究的视界转换
§6.1美的本质的传统研究视界
6.11美的本质研究的认识论视界
6.12美的本质研究的价值论视界
6.13美的本质研究的生命本体论视界
§6.2美的本质研究的实践本体论视界
6.21美在人的意义世界
6.22意义世界创造三要素
6.23牢牢把握视界分野的关节点
§6.3当代美学新的核心范式的确立
6.31美的本质研究视界转换的三次否定之否定
6.32对美学前沿第一难题的回答
第七章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超循环自提升系统
§7.1真善美的本质规定
7.11真善美混同说
7.12真善美相斥说
7.13真善美对立统一说
§7.2真善美的层次结构
7.21真善美并非正反合关系
7.22不同层面的三个尺度
§7.3真善美的实践基础
7.31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心理结构
7.32分求真善美的三个超循环自提升子系统
7.33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整体运行系统
7.34对美学前沿第二难题的回答
第八章美感的文化—心理机制探秘
§8.1美感的本质规定
8.11形形色色的美感特质论
8.12实践本体论美学对美感本质的规定
§8.2美感的直觉机制
8.21美感直觉的二度超越特征
8.22美感直觉机制的科学解释
§8.3美感的文化结构
8.31美感的历时性文化结构
8.32美感的共时性文化结构
§8.4美感的创造功能
8.41难以消除的美学三派对峙
8.42对美学前沿第三难题的回答
第九章美的显现性形式结构分析
§9.1美的形式规定
9.11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人论》
9.12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
9.13对美学前沿第四难题的回答
§9.2美的形式分类
9.21美的本体形式与美的寓体形式
9.22美的现实形式与美的观念形式
9.23美的实赋形式与美的象征形式
9.24美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在形式
§9.3美的形式发展
9.31形式与实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独立的开端
9.32形式与实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纯粹的开端
9.33本体形式与寓体形式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普遍的开端
第十章自然美: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10.1自然美:美学理论中的“危险三角区”
10.11自然美向认识论美学的挑战
10.12自然美向价值论美学的挑战
10.13自然美向实践论美学的挑战
§10.2美的符号结构与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10.21美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
10.22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10.23自然美的形态特点
§10.3自然美建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10.31原始素朴的天人合一
10.32充满抗争的天人相分
10.33突出创造的天人超越
第十一章社会美:现实美的先生后发形态
§11.1社会美何以先生后发
11.11传统美学理论的历史局限
11.12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生产力原因
11.13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理论原因
11.14社会美滞后发展的阶级原因
§11.2社会审美设计的领域拓展
11.21社会审美设计的三次突破
11.22社会生活的审美设计
11.23社会环境的审美设计
§11.3唯物史观的主体超越提升论
11.31人性结构的二尺度三层次模型
11.32人的需求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
11.33社会主体形态与社会制度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第十二章科技美:传统美学理论难以消解的异端
§12.1科技与审美的对立统一
12.11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积极影响
12.12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消极影响
12.13从科技加速发展规律看人类审美超越的前景
§12.2科学创造的理论美
12.21对科学理论美的赞叹与争议
12.22科学理论美的形态特征
12.23科学理论美的本质规定
§12.3物化技术的功能美
12.31技术美学的迅速勃起
12.32功能美概念的理论挑战
12.33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功能美观
第十三章艺术美:超越世俗的导引女神
§13.1艺术美学研究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13.11争雄世界文坛的七种艺术本质论
13.12艺术变相论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本质论
§13.2艺术变相论与审美超越论
13.21艺术变相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轨迹
13.22艺术变相是实现审美超越的重要方式
§13.3艺术审美世界对现实世俗世界的超越导引
13.31用艺术人物去建构典型的审美人格
13.32在艺术世界中探求理想的审美世界
13.33艺术审美世界与社会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
第三篇推进孕育于人类艰难超越历程中的美学前沿革命
第十四章从宗教超越到审美超越
§14.1人追求终极价值,人需要终极关怀
14.11在必死中追求永生,在参透死中领悟生
14.12从天国到人间,从血缘延续到事业永存
§14.2两种终极超越的原则区别
14.21两种终极超越的起点不同
14.22两种终极超越的途径不同
14.23两种终极超越的方法不同
14.24两种终极超越的目的不同
§14.3以审美取代宗教
14.31“以美育取代宗教”——近代教育变革的先声
14.32“审美代宗教”所标志的“人类学常数”的变更
§14.4分段实施助人超越的终身美育
14.41悦耳悦目的胎教与童教
14.42悦心悦意的青少年美育
14.43悦志悦神的中老年美育
第十五章在审美超越中展现主体自由个性
§15.1在世俗红尘中保持潇洒的审美态度
15.11审美态度与功利态度
15.12 X理论、Y理论、Z理论与K理论
15.13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15.2在德智基础上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
15.21完整的认知心理结构
15.22多维的价值心理结构
15.23高雅的审美心理结构
§15.3在创造奉献中享受悦神的审美体验
15.31“高峰体验”独特的心理特征
15.32创造灵感神秘的迷狂心态
15.33“新感性”召唤第三种逻辑新工具
§15.4在文明进化中焕发多彩的人类美姿
15.41人体美的二度创造
15.42人物美的多层风采
第十六章审美超越艰难历程的范畴标识
§16.1美与丑:超越与沉沦的对立斗争
16.11人生目标的两种选择
16.12优美与丑鄙在形态结构上的对峙
16.13怀疑论美学与美丑转化的辩证法
§16.2悲剧:人在超越中的毁灭与永生
16.21悲剧是历史前进运动的第一幕
16.22悲剧展示毁灭中的永生
§16.3在无限超越中显现人的崇高
16.31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
16.32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
§16.4在人的荒诞中反思人的意义
16.41荒诞的本质:在异化中人的意义的失落
16.42荒诞的指向:对“神圣”、“经典”的反叛
16.43荒诞的意义:为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清道
§16.5喜剧:在笑声中告别过去
16.51喜剧是美对丑的嘲讽
16.52人间喜剧永远不会落幕
结语世纪展望:践行前无古人的美学前沿使命
§17.1美学作为哲学人类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17.11对“物是什么”的追问
17.12达到新世界观水平的哲学人类学
17.1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17.2美学作为本体人类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17.21对“人是什么”追问
17.22人类生产达到“两个尺度”水平的本体人类学
17.2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17.3美学作为自由人类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17.31对“美是什么”的追问
17.32三大学科达到“一门科学”水平的自由人类学
17.3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17.4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展望
17.41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主题转换
17.42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范畴构架
17.43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前沿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0.1千禧王国的预言
0.11宏观背景:人类的三次历史性提升
0.12基督纪元:两个千年的兴衰历程
0.13未来展望:“审美诗性的太阳”能否普照大地
§0.2世界文明的变局
0.21世界当代文明的大推进
0.22西方强势文明的大危机
0.23跨世纪的困惑与反思
§0.3文明的转型呼唤转型的美学
0.31从真善美到美善真的位序变更
0.32传统美学陷入危机和困境的深层原因
0.33《美学前沿》探索的新思路
第一篇各具特色的东西方美学前沿探索
第一章中国古典美学对终极关怀的追求
§1.1儒:人世进取追求超生死的伦理和谐
1.11“里仁为美”——孔子独特的生命伦理美学
1.12工具论美学——对个体生命灵性的扼杀
1.13体用之辨——新儒家对道德本体论的重建
§1.2道:遁世逍遥追求合天人的自然和谐
1.21“道法自然”——老子返朴归真的自然本体论
1.2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建构自然本体论美学
1.23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美的独立
§1.3禅:见性顿悟追求破物我的心灵和谐
1.31“即心即佛”——禅宗呼应儒道的神学本体论
1.32从佛性“顿悟说”到审美“妙悟说”
1.33呼唤个性解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第二章西方近现代美学核心范式的变革
§2.1西方古代美学的四种视界
2.11形式论美学的视界
2.12本体论美学的视界
2.13认识论美学的视界
2.14价值论美学的视界
§2.2西方近代美学的康德综合
2.21康德的“鉴赏判断第一契机”
2.22康德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2.23康德神秘主义立场的局限
§2.3西方现代美学的补苴罅漏
2.31林林总总的“审美心态论”
2.32普列汉诺夫的“遗忘说”
2.33技术美学的现代挑战
第三章对美学问题的哲学本体论探讨
§3.1柏拉图:割裂本体与现象的始作俑者
3.11三个世界分立说
3.12美的理念分有说
3.13美的本体回忆说
§3.2普罗提诺:神学本体论的“流溢说”
3.21美是“太一”的流溢
3.22美的等级阶梯
3.23“流溢说”的神学本体论美学
§3.3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创世纪”
3.31“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运动
3.3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33欧洲现代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反驳
§3.4胡塞尔、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3.41胡塞尔对本体的现象学还原
3.42海德格尔对存在的人类学回归
3.43 20世纪西方本体论革命的两重性
§3.5马克思:最彻底的实践本体论革命
3.5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没有一个实践本体论
3.52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引起最深刻的本体论革命
3.53实践本体论为美学提供了完备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对人的超越境界的心理学研究
§4.1人性形象的不同研究视阈
4.11人性形象的“圣化”、“去圣化”、“再圣化”
4.12现代心理学三大思潮的更迭
4.13“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与过渡性
§4.2人性结构的转型超越动力
4.2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模型
4.22马斯洛心理动力模型
4.23三元层次心理动力模型
4.24人性结构转型的趋势
§4.3“人的尺度”与“美的规律”辨析
4.31“两个尺度”的六种解释
4.32物种尺度超越说
4.33在大尺度时空中把握大尺度规律
第五章在当代美学论争中重建实践美学的哲学框架
§5.1中国当代美学的大论争与基本走向
5.11传统实践美学的建构局限
5.12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内部解构
5.13后实践美学的探索与失误
§5.2西方当代美学的大分化与基本走向
5.21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主潮
5.22文化批判与语言研究的两大推力
5.2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两大转向
§5.3实践美学未来重建的总体构想
5.31实践内涵的三个层次与美的本质
5.32实践本体的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
5.33实践主体的双重关系与美的超越
5.34实践—改造世界系统的总体结构与美的形态
第二篇破解耗竭大师心智的美学前沿课题
第六章美的本质研究的视界转换
§6.1美的本质的传统研究视界
6.11美的本质研究的认识论视界
6.12美的本质研究的价值论视界
6.13美的本质研究的生命本体论视界
§6.2美的本质研究的实践本体论视界
6.21美在人的意义世界
6.22意义世界创造三要素
6.23牢牢把握视界分野的关节点
§6.3当代美学新的核心范式的确立
6.31美的本质研究视界转换的三次否定之否定
6.32对美学前沿第一难题的回答
第七章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超循环自提升系统
§7.1真善美的本质规定
7.11真善美混同说
7.12真善美相斥说
7.13真善美对立统一说
§7.2真善美的层次结构
7.21真善美并非正反合关系
7.22不同层面的三个尺度
§7.3真善美的实践基础
7.31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心理结构
7.32分求真善美的三个超循环自提升子系统
7.33以实践为本的真善美整体运行系统
7.34对美学前沿第二难题的回答
第八章美感的文化—心理机制探秘
§8.1美感的本质规定
8.11形形色色的美感特质论
8.12实践本体论美学对美感本质的规定
§8.2美感的直觉机制
8.21美感直觉的二度超越特征
8.22美感直觉机制的科学解释
§8.3美感的文化结构
8.31美感的历时性文化结构
8.32美感的共时性文化结构
§8.4美感的创造功能
8.41难以消除的美学三派对峙
8.42对美学前沿第三难题的回答
第九章美的显现性形式结构分析
§9.1美的形式规定
9.11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人论》
9.12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
9.13对美学前沿第四难题的回答
§9.2美的形式分类
9.21美的本体形式与美的寓体形式
9.22美的现实形式与美的观念形式
9.23美的实赋形式与美的象征形式
9.24美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在形式
§9.3美的形式发展
9.31形式与实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独立的开端
9.32形式与实用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纯粹的开端
9.33本体形式与寓体形式分离是美的形式走向普遍的开端
第十章自然美: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10.1自然美:美学理论中的“危险三角区”
10.11自然美向认识论美学的挑战
10.12自然美向价值论美学的挑战
10.13自然美向实践论美学的挑战
§10.2美的符号结构与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10.21美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
10.22自然美的象征机制
10.23自然美的形态特点
§10.3自然美建构形态的历史演进
10.31原始素朴的天人合一
10.32充满抗争的天人相分
10.33突出创造的天人超越
第十一章社会美:现实美的先生后发形态
§11.1社会美何以先生后发
11.11传统美学理论的历史局限
11.12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生产力原因
11.13社会美滞后发展的理论原因
11.14社会美滞后发展的阶级原因
§11.2社会审美设计的领域拓展
11.21社会审美设计的三次突破
11.22社会生活的审美设计
11.23社会环境的审美设计
§11.3唯物史观的主体超越提升论
11.31人性结构的二尺度三层次模型
11.32人的需求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
11.33社会主体形态与社会制度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第十二章科技美:传统美学理论难以消解的异端
§12.1科技与审美的对立统一
12.11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积极影响
12.12现代科技对审美发展的消极影响
12.13从科技加速发展规律看人类审美超越的前景
§12.2科学创造的理论美
12.21对科学理论美的赞叹与争议
12.22科学理论美的形态特征
12.23科学理论美的本质规定
§12.3物化技术的功能美
12.31技术美学的迅速勃起
12.32功能美概念的理论挑战
12.33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功能美观
第十三章艺术美:超越世俗的导引女神
§13.1艺术美学研究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13.11争雄世界文坛的七种艺术本质论
13.12艺术变相论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本质论
§13.2艺术变相论与审美超越论
13.21艺术变相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轨迹
13.22艺术变相是实现审美超越的重要方式
§13.3艺术审美世界对现实世俗世界的超越导引
13.31用艺术人物去建构典型的审美人格
13.32在艺术世界中探求理想的审美世界
13.33艺术审美世界与社会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
第三篇推进孕育于人类艰难超越历程中的美学前沿革命
第十四章从宗教超越到审美超越
§14.1人追求终极价值,人需要终极关怀
14.11在必死中追求永生,在参透死中领悟生
14.12从天国到人间,从血缘延续到事业永存
§14.2两种终极超越的原则区别
14.21两种终极超越的起点不同
14.22两种终极超越的途径不同
14.23两种终极超越的方法不同
14.24两种终极超越的目的不同
§14.3以审美取代宗教
14.31“以美育取代宗教”——近代教育变革的先声
14.32“审美代宗教”所标志的“人类学常数”的变更
§14.4分段实施助人超越的终身美育
14.41悦耳悦目的胎教与童教
14.42悦心悦意的青少年美育
14.43悦志悦神的中老年美育
第十五章在审美超越中展现主体自由个性
§15.1在世俗红尘中保持潇洒的审美态度
15.11审美态度与功利态度
15.12 X理论、Y理论、Z理论与K理论
15.13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15.2在德智基础上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
15.21完整的认知心理结构
15.22多维的价值心理结构
15.23高雅的审美心理结构
§15.3在创造奉献中享受悦神的审美体验
15.31“高峰体验”独特的心理特征
15.32创造灵感神秘的迷狂心态
15.33“新感性”召唤第三种逻辑新工具
§15.4在文明进化中焕发多彩的人类美姿
15.41人体美的二度创造
15.42人物美的多层风采
第十六章审美超越艰难历程的范畴标识
§16.1美与丑:超越与沉沦的对立斗争
16.11人生目标的两种选择
16.12优美与丑鄙在形态结构上的对峙
16.13怀疑论美学与美丑转化的辩证法
§16.2悲剧:人在超越中的毁灭与永生
16.21悲剧是历史前进运动的第一幕
16.22悲剧展示毁灭中的永生
§16.3在无限超越中显现人的崇高
16.31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
16.32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
§16.4在人的荒诞中反思人的意义
16.41荒诞的本质:在异化中人的意义的失落
16.42荒诞的指向:对“神圣”、“经典”的反叛
16.43荒诞的意义:为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清道
§16.5喜剧:在笑声中告别过去
16.51喜剧是美对丑的嘲讽
16.52人间喜剧永远不会落幕
结语世纪展望:践行前无古人的美学前沿使命
§17.1美学作为哲学人类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17.11对“物是什么”的追问
17.12达到新世界观水平的哲学人类学
17.1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历史演进之谜的解答
§17.2美学作为本体人类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17.21对“人是什么”追问
17.22人类生产达到“两个尺度”水平的本体人类学
17.2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人类提升之秘的破译
§17.3美学作为自由人类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17.31对“美是什么”的追问
17.32三大学科达到“一门科学”水平的自由人类学
17.33实践本体论美学对超凡人圣之路的点勘
§17.4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展望
17.41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主题转换
17.42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范畴构架
17.43第二轴心期美学革命的前沿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