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副标题:无

作   者:张传玺主编;张仁忠等编

分类号:

ISBN:978730101588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前夕这一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目录

目录
导言
1. 我国的历史环境
2. 我国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的文化是光辉灿烂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3. 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弘扬民族文化,为实现两个文明而奋斗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原始群
一、 原始群前期
元谋人、蓝田人
北京人
金牛山人
二、 原始群后期
马坝人、长阳人
丁村人
三、 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第二节 氏族公社
一、 母系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村遗址
细石器文化
二、 父系氏族公社
社会生产的发展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神农、黄帝
禅让时代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二章 夏 商
第一节 夏朝
一、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夏传子、家天下
国家机构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三、 夏朝的灭亡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
商族的兴起
汤建商朝
盘庚迁殷
国家机构
二、 社会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三、 文化艺术
甲骨文
天文、历法
艺术
四、 商朝的灭亡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
周武王伐纣
第三编(上) 封建领主制社会
第三章 西周 春秋 战国
第一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
周族的兴起
文王治岐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
二、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六官制
分封制
吕刑
三、 封建领主制经济
井田制度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四、 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犬戎破周
第二节 春秋
一、 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
齐桓公始霸
晋文公称霸
楚庄王问鼎
吴、越争霸
秦霸西戎
弭兵之会
二、 领主经济解体 地主经济萌芽
铁器和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初税亩
手工业
民间商业发展
三、 政在家门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第三节 战国
一、 关东六国的改革
1. 魏国李悝改革
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尽地力”
“善平籴”
制定《法经》
2. 楚国吴起改革
3. 赵韩齐燕改革
4. 秦国商鞅变法
变法背景
变法的主要内容
与保守派的斗争
二、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1. 土地私有制
土地买卖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2. 农业
铁农具
水利
农业技术
3. 手工业
冶铁业
铸铜业
漆器业
造船业
4. 商业
货币
城市
三、 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1. 诸侯兼并
魏齐争雄
合纵与连横
秦远交近攻
燕乐毅伐齐
2. 秦统一中国
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灭六国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一、 五经 三传
五经
三传
二、 诸子百家
孔子和儒家
老子和道家
墨子和墨家
法家和韩非
三、 文学
屈原和楚辞
散文
四、 科学技术
天文
历法
医学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
第四章 秦汉
第一节 秦朝
一、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1.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2. 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
实行土地私有制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统一文字
二、 镇压反动势力
迁徙豪富
修治驰道
焚书坑儒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三、 经略边疆
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
四、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起义背景
徭役频繁
赋税沉重
刑罚残酷
2. 战争情况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项羽巨鹿之战
刘邦入关灭秦
3. 楚汉战争
4.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西汉
一、 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1. 西汉初的“无为而治”
郡国并行制
整顿税制
“重农抑商”政策
对匈奴、两越的羁縻政策
2. “文景之治”
贵粟政策
“轻徭薄赋”
修“马复令”
“天关梁,驰山泽之禁”
3. 加强中央集权
《治安策》和《削藩策》
平定七国之乱
二、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加强法治
建立“中朝”
设置刺史
《推恩令》和《附益法》
加强法治
2. 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
期门军和羽林骑
八校尉
3. 改革财政
改革币制
总一盐铁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
铁器和牛耕
代田法
兴修水利
2. 手工业
冶铁业
纺织业
漆器业
3. 商业
都会和经济区
陆路和海外交通
经商哲学
四、 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匈奴
汉匈战争
昭君出塞
2. 西域
西域三十六国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3. 两越
东越
南越
4. 西南夷
5. 朝鲜 高句丽
五、 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1. 汉武帝政策的转变
土地与奴婢问题
流民起义
轮台罪已诏
2. “限田”与“再受命”
农民和铁官徒起义
限田之议
“再受命”闹剧
3. 王莽改制
王莽篡位
王莽改制
改制失败
六、 西汉末农民大起义
1. 绿林军
绿林山起义
昆阳之战与刘玄称帝
新莽覆灭与绿林军瓦解
2. 赤眉军
赤眉军起义
赤眉军入关与刘盆子称帝
赤眉军失败
3. 铜马等异号各军
4.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称帝
进行统一战争
第三节 东汉
一、 加强封建专政体制
1. 中央集权
“退功臣,进文吏”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加强监察制度
集军权干中央
2. 社会经济政策
解放奴婢
度田事件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农具的改进
水利的发展
地主庄园
2. 手工业
冶铁业
铸铜业
纺织业
3. 商业
商业和内陆交通
合市
海外交通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南匈奴 北匈奴
2. 西域
西域诸国向汉
班超任西域都护
3. 羌族
4. 东北各族
乌桓、鲜卑
夫余等族
5. 蛮族
6. 西南夷
哀牢夷
掸族
白狼等部
四、 宦官与朋党
1. 外戚与宦官
梁冀擅权
单超等诛除梁氏
2. 清议与党锢
宦官肆虐
清议
党锢
五、 黄巾大起义
1. 张角黄巾大起义
太平道
黄巾大起义
2. 黑山黄巾与青徐黄巾
黑山黄巾
青徐黄巾
3. 汉中、巴蜀的农民政权
五斗米道
张鲁政权
4. 黄巾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秦汉文化
一、 经学 哲学 宗教
1. 经学
今文经
古文经
2. 哲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 宗教
道教
佛教
二、 文学 艺术
1. 文学
散文

诗歌
2. 艺术
绘画
雕塑
三、 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班固与《汉书》
四、 科学技术
算学
天文学
历法
医学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 两晋
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
1. 曹操统一北方
董卓之乱
官渡之战
2. 三国的形成
赤壁之战
三国的建立
二、 三国的政治、经济
1. 魏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屯田与水利
2. 蜀
平定南中
经济
3. 吴
招抚山越
经济与海上交通
三、 西晋统一中国
1. 西晋的统一
魏灭蜀
晋灭吴
2. 户调式与晋初经济
户调式
社会经济的恢复
3. 贵族门阀化政治
藩王拥兵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四、 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五胡”亡晋
第二节 东晋 南朝
1. 东晋的建立
一、 东晋偏安江南
永嘉南渡
“王与马,共天下”
“侨置”与“土断”
2. 东晋北伐 前秦南征
祖逖北伐
桓温北伐
淝水之战
二、 东晋灭亡
1. 东晋的黑暗统治
士族地主的残酷剥削
政治黑暗
统治集团割据混战
2. 孙恩、卢循大起义
孙恩起义
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3. 刘裕代晋
灭南燕、后秦
整顿政治、经济
废晋建宋
三、 南朝各代的更替
1. 宋
2. 齐
3. 梁
4. 陈
四、 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农业技术
水利
官僚地主庄园
寺院地主庄园
2. 手工业
冶铁业
青瓷业
纺织业
造船业
造纸业
3. 商业
国内商业
海外贸易
第三节 十六国 北朝
一、 十六国的兴亡
1. 两赵、冉魏的残暴仇杀
前赵
后赵
冉魏
2. 前燕、前秦的兴亡
前燕
前秦
3. 北魏统一北方
二、 北魏的政治
1. “混一戎华”政策
发展经济文化
宗主督护制
九品混通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2. 孝文帝改革
整顿吏治
均田制
三长制
户调制
迁都洛阳
改易习俗
3. 改革的意义
三、 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农业技术
水利
寺院地主庄园
2. 手工业
冶铁业
纺织业
制瓷业
3. 商业
洛阳商业
国内商业
国外贸易
四、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1. 起义背景
2. 各地相继起义
六镇起义
河北起义
山东起义
关陇起义
3. 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五、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1. 东魏 北齐
东魏
北齐
2. 西魏 北周
西魏
北周
杨坚代周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哲学、宗教
1. 哲学
玄学
无君论
范缜与《神灭论》
2. 宗教
佛教
道教
二、 文学 艺术
建安文学
田园、山水诗
民歌
文学评论
石窟寺
绘画、书法
三、 史学 地理学
史学
地理学
四、 科学技术
数学
医学
农学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一节 隋朝
一、 隋前期的政治
1. 灭陈统一中国
2. 维新朝政
三省六部制
州县两级制
改革府兵制
创立科举制
编制《开皇律》
3. 发展经济的措施
实行均田制
租调力役制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4. 营建东都 开凿运河
营建东都
开凿运河
5. 经略边疆
突厥
吐谷浑
流求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田野垦辟,户口增殖
府库充实
2.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3. 商业
三、 隋末农民大起义
1. 起义背景
骄奢淫逸
大兴土木
劳师远征
长白山起义
2. 三大农民起义军
河北起义军
瓦岗起义军
江淮起义军
3. 隋朝灭亡
江都兵变
李渊建唐
4. 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唐朝
一、 唐初的主要制度
1. 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一台五监九寺
州县两级制

2. 府兵制
3. 科举制
4. 土地与赋役制度
均田制
租庸调法
5. 法律
二、 “贞观之治”
1. 唐太宗君臣论治
2. 选贤任能 兼听纳谏
选贤任能
兼听纳谏
3.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
4. 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
三、 从武则天称帝到“开元之治”
1.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称帝
武氏政绩
2. “开元之治”
李隆基称帝
“开元之治”
四、 唐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 农业
农具与水利
垦田与产量
2.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主要手工业部类
3. 商业
商业与市集
国内交通
国外交通
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统一大漠南北
突厥
薛延陀
回纥
黠戛斯
2. 经略西域
吐谷浑
西突厥
3. 唐蕃和亲
4. 册封南诏
5. 经营东北
经略辽东
靺鞨、契丹、奚、室韦
六、 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 新罗 日本
新罗
日本
2. 东南亚 南亚
东南亚诸国
玄奘访南亚
3. 中亚 西亚
波斯
大食
七、 安史之乱与宦官、朋党斗争
1.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的影响
2. 藩镇割据
割据局面的形成
朝廷对藩镇的斗争
3. 宦官、朋党斗争
宦官专权
南衙北司之争
牛李党争
八、 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1. 地主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的瓦解
地主田庄的发展
2. 财赋制度的改革
唐朝的财政危机
刘晏理财
两税法
3.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九、 唐末农民大起义
1. 起义背景
土地兼并
赋税繁苛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 黄巢大起义
转战南北
建立大齐政权
起义失败
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3. 唐朝灭亡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
一、 五代更替 契丹兴起
梁、唐递嬗
契丹建国
后晋兴亡
汉、周更代
二、 十国兴亡 南方经济的发展
1. 南方九国
吴、南唐
吴越
前、后蜀

荆南

南汉
2. 南方经济的发展
3. 北汉
三、 后周改革 北宋代周
人民的疾苦
后周改革
后周的征伐
陈桥兵变
第四节 隋唐五代文化
一、 哲学、宗教
1. 哲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 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
二、 文学
诗歌
古文运动
传奇

三、 艺术
绘画
雕塑
书法
音乐、舞蹈
四、 史学 地理学
通典
史通
元和郡县图志
五、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
医学
建筑
雕版印刷术
第七章 宋辽金元
第一节 北宋 辽 西夏
一、 北宋的中央集权
1. 北宋的统一
2. 加强中央集权
军权的集中
政权的集中
财政权与司法权的集中
3 王小波、李顺起义
起义背景
起义经过
二、 北宋与辽的对峙
1. 辽的制度
官制
法律
兵制
赋役制度
2. 辽的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城市经济
3. 北宋与辽的和战
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澶渊之盟
宋辽和平往来
三、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西夏建国
西夏的制度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四、 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
土地高度集中
赋役苛重
农民的反抗斗争
庆历新政
2. 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酝酿
变法内容
变法的失败
五、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户口和耕地的增加
生产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2. 手工业
矿冶业
纺织业
造船业
3. 商业
城市经济
农村集市
交子、钱引
海外贸易
六、 边疆民族
1. 回鹘
河西回鹘
西州回鹘
葱岭西鹘
2. 吐蕃
3. 大理
4. 壮族
壮族的社会
侬智高的反宋斗争
七、 金国的建立和辽、北宋的灭亡
1. 金国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
阿骨打建金
2. 辽的灭亡
宋金海上之盟
金灭辽
3. 北宋的灭亡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方腊、宋江起义
金军第一次围开封
金灭北宋
第二节 南宋 金
一、 南宋与金的和战
1. 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
南宋建立
宋高宗南逃
黄天荡之战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2. 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
岳飞北伐
顺昌大捷
郾城大捷
岳飞被害
绍兴和议
3. 宋与金的再战再和
采石之战
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
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
二、 金的政治与经济
1. 官制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2. 社会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3. 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
三、 南宋的社会经济
1. 农业
农田水利
农作物的推广
2.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纸业
印刷业
造船业
3. 商业
商业城市、墟市和榷场
海外贸易
会子
四、 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
1. 残酷的剥削压迫
土地兼并
赋税繁苛
2. 人民的反抗斗争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中后期的人民起义
五、 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
1. 蒙古国的建立
蒙古族的兴起
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
成吉思汗建国
2. 蒙古军西征与南进
三次西征
灭西夏
灭金
降吐蕃
灭大理
蒙哥战死合州
第三节 元朝
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灭亡南宋
1. 建立元朝
采用汉法
忽必烈即汗位
改国号称大元
2. 灭南宋
贾似道误国
襄阳、樊城之战
元军陷临安
文天祥等人抗元
二、 政治与经济制度
1. 民族压迫政策
民族等级的划分
各等级的不平等地位
2. 中央和地方制度
中央主要机构
行省制

行院、行台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 军队
禁军和镇戌军
军屯和军户
4. 驿站
站赤
站户
急递铺
5. 土地制度
官田与私田
土地集中
驱口
佃户
6. 赋税制度
税粮、科差
夏、秋二税
括马、和买、和雇
徭役与差役
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手工业
官手工业
棉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3. 商业
钞法
专卖与斡脱
城市商业
海外贸易
4. 运河与海运
开通大运河
海运
四、 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皇位争夺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赋税繁苛
天灾严重
五、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1. 大起义爆发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其他红巾军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
2. 红巾军三路北伐
三路北伐
北伐失败
3. 朱元璋建立明朝
4. 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宋辽金元文化
一、 哲学、宗教
1. 哲学
理学
唯物主义
2. 宗教
佛教
道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二、 文学 艺术

散文与话本小说
元曲
绘画
三、 史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郑樵与《通志》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其他重要史籍
四、 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天文历算
医学
农学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第一节 明朝
一、 明初的政治
1. 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
改革中央制度
改革地方制度
卫所制度
《大明律》
《大诰》
2. “分封”与“靖难”
明初的分封
靖难之变
明成祖削藩
3. 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对蒙古的防御
奴儿干都司
对西藏的管理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
二、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 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
奖励垦荒与实行屯田
鼓励种植桑棉
兴修水利
2. 改革工匠制度
三、 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
1. 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世宗奉道与严嵩当国
庚戌之变
2. 土地兼并与赋税加重
土地兼并
赋税加重
3. 农民起义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刘通、李原起义
刘六、杨虎起义
4. 张居正改革
整顿吏治
整饬边防
兴修水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四、 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2. 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商业资本的活跃
用银的普遍
3 资本主义萌芽
五、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
下西洋的经过
下西洋的意义
2. 倭寇之患
倭寇的侵扰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
3. 援朝抗日
4.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葡萄牙占据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传教士来中国
六、 满族建国
1. 努尔哈赤建国
女真三部
统一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
建立后金
萨尔浒之战
辽沈之战
宁远之战
2. 皇太极改国号并称帝
改国号,称皇帝
继续侵明
七、 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化
1. 土地高度集中与赋税加派
土地高度集中
赋税加派
2. 市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
3.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
东林党与宣、昆诸党
阉党打击东林党人
八、 明末农民大起义
1. 农民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王二起义
荥阳大会
2. 张献忠农民军的战斗
转战湖广、江西
建立大西政权
3. 李自成农民军的战斗
建立大顺政权
闯王进京
李自成的失误
第二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
一、 清帝入主中原
1. 清兵入关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山海关之战
2. 顺治帝定都北京
顺治帝入京
安民措施
民族压迫政策
3. 抗清斗争
李自成、张献忠败死
南明三政权
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郑成功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
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 平定三藩
三藩割据
三藩叛乱
康熙平三藩
2. 统一台湾
3. 平定准噶尔叛乱
蒙古三部
平噶尔丹叛乱
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
设驻藏大臣
统一新疆
土尔扈特归国
4. 平罗卜藏丹津叛乱
5. 改土归流
西南土司制度
鄂尔泰改土归流
三、 反对外来侵略
1. 反对沙俄侵略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
2. 反对廓尔喀入侵
3. 清朝的疆域
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1. 中央制度
内阁
军机处
六部与三法司
理藩院
内务府
2. 地方制度
行省制

府、县
东北地区
内外蒙古
青海
新疆
西藏
土司制残余
3. 兵制
八旗兵
绿营兵
五、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招民垦荒
更名地
治河
蠲免钱粮
地丁合一
废除匠籍
2.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3. 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六、 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
1. 社会矛盾的加剧
土地高度集中
赋税苛重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史治败坏
2. 各族人民起义
苗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李文成、林清领导天理教起义
七、 闭关政策
1. 闭关政策的实行
限定一口通商
严格约束外商活动
限制中国商民出海
2. 闭关的原因
自然经济
为了安全
保守自大
3. 闭关的后果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
一、 哲学
二、 文学 史学
文学
史学
三、 图书整理与编纂
四、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
数学
医药学
农业与手工技术著作
地学、地图
建筑
附一: 历代帝(王)系表
夏朝王系表
商朝王系表
西周王系表
春秋时期周王世系表
春秋时期鲁侯世系表
战国时期周王世系表
秦朝帝系表
西汉帝系表
东汉帝系表
魏帝系表
蜀帝系表
吴帝系表
西晋帝系表
东晋帝系表
刘宋帝系表
南齐帝系表
梁朝帝系表
陈朝帝系表
北魏帝系表
北齐帝系表
北周帝系表
隋朝帝系表
唐朝帝系表
五代帝系表
北宋帝系表
辽朝(契丹)帝系表
西夏帝系表
南宋帝系表
金朝帝系表
元朝(蒙古)帝系表
明朝帝系表
清朝帝系表
附二: 地图目录
夏代形势图
商代形势图
西周形势图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秦朝疆域图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楚汉战争图
西汉形势图
西汉长安城图
西汉初同姓诸王割据图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
东汉形势图
东汉雒阳城图
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形势图
官渡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示意图
三国形势图
淝水之战示意图
东晋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
五胡十六国示意图
北魏洛阳城图
北魏末年人民起义形势图
隋唐洛阳城图
隋末农民起义及封建割据形势图
唐代形势图
唐长安城图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五代十国形势图
北宋开封城图
宋辽西夏形势图
南宋金对峙形势图
金中都城图
元大都图
元朝形势图
元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明代形势图
明清京师城图
明奴儿干都司辖区
明中期农民起义形势图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满洲兴起地图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图
清朝疆域图
清代中期人民起义形势图
附三: 插图目录
1 元谋人牙齿化石
2 北京人复原像
3 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头部(大脑)的变化
4 周口店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5 原始人制作工具图
6 丁村出土石球
7 山顶洞人复原像
8 山顶洞出土的骨针
9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10 左:骨〓复原图 右:石〓复原图
11 姜寨氏族村落复原图
12 鱼纹陶盆等
13 仰韶文化部分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14 细石器
15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16 石铲
17 石锄
18 陶背壶
19 黑陶高柄杯
20 骨和象牙雕刻
21 夏禹像
22 夏桀以女人当坐具
23 青铜铲
23 司母戊鼎及铭文
25 武丁时期的卜甲
26 四羊尊
27 武官村大墓复原图
28 大盂鼎及铭文
29 晋空首布
30 废井田,开阡陌图
31 商鞅铜方升
32 都江堰
33 李冰石像
34 铁锄范
35 错金银铜犀尊
36 战国时期的货币
37 孔子像
38 韩非像
39 屈原像
40 秦始皇像
41 阳陵虎符
42 统一货币图
43 秦权拓片 秦量照片
44 统一文字表
45 秦峄山刻石摹本
46 灵渠
47 汉武帝像
48 武帝“五铢”铜钱
49 耧车复原模型
50 素纱单衣
51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器
52 王昭君墓
53 “单于和亲”砖
54 张骞出使西域图
55 “登高明望四海”锦
56 滇王之印
57 刘胜金缕玉衣
58 王莽货币
59 大铁犁
60 翻车
61 地主收租画像石
62 水排模型
63 “汉委奴国王”金印
64 二牛铜饰牌
65 西汉彩绘帛画
66 天马行空
67 司马迁墓
68 地动仪模型
69 张仲景像
70 华佗像
71 曹操像
72 魏晋画砖牛耕图
73 诸葛亮像
74 青瓷羊
75 南朝青瓷莲花尊
76 北朝青瓷莲花尊
77 云冈大石佛
78 顾恺之《洛神赋图》部分
79 曲辕犁复原模型
80 花鸟纹锦
81 唐陇右道西部诸府县印
82 松赞干布像 文成公主像
83 鉴真和尚像
84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85 契丹文与汉文对照
86 李白像
87 杜甫像
88 韩愈像
89 柳宗元像
90 唐太宗步辇图
91 龙门奉先寺大佛
92 安济桥
93 大雁塔
94 唐刻《金刚经》
95 辽官员出行图
96 辽褐釉马镫壶
97 西夏文与汉文对照
98 王安石像
99 女真文与汉文对照
100 岳飞像
101 卢沟桥
102 南宋“行在会子”
103 成吉思汗像
104 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壁画
105 黄道婆像
106 元影青观音像
107 中统元宝交钞
108 山西洪洞元代杂剧壁画
109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10 指南针
111 突火枪、火箭
112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
113 针灸铜人
114 “永宁寺碑”拓本
115 花楼机
116 郑和航海船队
117 康熙帝玄烨像
118 金本巴
119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120 布达拉宫
121 《授时通考·织图》
122 隆宗门匾额箭头
123 乾隆内府舆图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古代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