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读本”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类新型教科书,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及时反映某个学科的最
新动态,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也能接触到当前的学术前沿。本书是供
大学生、研究生“科学传播”课程使用的阅读文选,也可供“科学教育”、 “科研伦理”课程
参考,收录了数十位中外学者关于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学文化、科研伦理等方
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本书力图借鉴近些年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
哲学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现代自然科学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传播过程以及面向社会大
众的传播过程,并分析科学传播所采用的各种模型。
内容简介
“读本”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类新型教科书,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及时反映某个学科的最新
动态,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也能接触到当前的学术前沿。本书是供大学
生、研究生“科学传播”课程使用的阅读更多>>
目录
主编总序
导言
第1章 西学东渐
1.1 江晓原:明末欧洲近代天文学之东渐
1.2 韩建民:晚清江南制造局科学图书的翻译与出版
1.3 王扬宗: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1.4 樊洪业:西学东渐与文化屏障
第2章 大众化、“科普”及其立场
2.1 朱效民: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2.2 位梦华:对科学与科普的再思索
2.3 卞緐麟:“科学宣传”六议
2.4 樊洪业:陈独秀的科学观
2.5 樊洪业解读“传统科普”
2.6 武夷山:有效扩大科普的受众面
2.7 田松:公民立场何以可能
第3章 形象的建构
3.1 施密特: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
3.2 柯遵科:被历史控制的话剧:《伽利略传》的科学传播研究
3.3 马斯格雷夫等:“奋进”号与扩张
3.4 霍根:道金斯、马古利斯与威尔逊
3.5 弗里德曼:非凡的优异
第4章 科学素养与态度
4.1 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与促进方案
4.2 李大光:美国NSF公众科学态度调查新发现
4.3 翟杰全:论科技传播
4.4 任鸿隽:说“爱科学”
第5章 公众理解科学
5.1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
5.2 李正伟,刘兵:约翰·杜兰特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缺失模型
5.3 李正伟,刘兵: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
5.4 朱效民: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
第6章 大科学的运作
6.1 杰拉西:特殊的晚宴
6.2 杰拉西:论文背后的玄机
6.3 刘华杰,田松:“学妖”和“四姨太效应”
6.4 斯腾奈克:同行评议
6.5 王丹红编译:夏腾与黄禹锡的论文
第7章 失范和监督
7.1 布罗德,韦德:并不完美的理念
7.2 郝火斤:美国科学家首次因学术不端行为获刑
7.3 傅新元等:120位华人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
7.4 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对违背伦理规范的回应
7.5 李侠:公众为何厌倦了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第8章 风险、目标与责任
8.1 贝克:风险、科学与社会理性
8.2 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传达不确定性与风险
8.3 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社会的科学为社会服务
8.4 刘钝:炭疽、克隆人类与致毁知识
8.5 下上:透视转基因生物的争议问题
8.6 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和和谐社会
8.7 丛亚丽:赫尔辛基宣言纵横谈
8.8 李伦:自由软件运动与科学伦理精神
8.9 尹传红:干细胞研究的政治经济学
第9章 走向对话模型
9.1 刘兵,李正伟: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
9.2 刘兵,江洋: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共识会议”
9.3 温内:公众理解科学
9.4 格雷戈里等:公众在科学大战中的角色
9.5 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第10章 大众传媒与科学
10.1 英国皇家学会:大众传媒
10.2 本田一二:科技报道初获普利策奖
10.3 任鸿隽:《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
10.4 王丹红编译:民族主义损害科学新闻业
10.5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编:我国媒体科技报道失误案例及点评
10.6 钮卫星:科学与迷信:老对手面临新问题
第11章 想象、边缘抑或前沿
11.1 李侠:中医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吗?
11.2 田松:全无敌
11.3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11.4 王雨宁等:民族植物学
11.5 尹传红:科学幻想,百年激荡
第12章 超越科学主义的科学传播
12.1 莫扬: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12.2 林宰平: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科学》
12.3 李侠: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12.4 何日休:唯科学主义的“第22条军规”
12.5 王卉:五四以后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12.6 王卉:科学主义、反传统与读经
12.7 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
12.8 蒋劲松: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研究
——从科学传播史上的“聚贤庄之战”谈起
附录 科学传播著作推荐
导言
第1章 西学东渐
1.1 江晓原:明末欧洲近代天文学之东渐
1.2 韩建民:晚清江南制造局科学图书的翻译与出版
1.3 王扬宗: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1.4 樊洪业:西学东渐与文化屏障
第2章 大众化、“科普”及其立场
2.1 朱效民: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2.2 位梦华:对科学与科普的再思索
2.3 卞緐麟:“科学宣传”六议
2.4 樊洪业:陈独秀的科学观
2.5 樊洪业解读“传统科普”
2.6 武夷山:有效扩大科普的受众面
2.7 田松:公民立场何以可能
第3章 形象的建构
3.1 施密特: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
3.2 柯遵科:被历史控制的话剧:《伽利略传》的科学传播研究
3.3 马斯格雷夫等:“奋进”号与扩张
3.4 霍根:道金斯、马古利斯与威尔逊
3.5 弗里德曼:非凡的优异
第4章 科学素养与态度
4.1 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与促进方案
4.2 李大光:美国NSF公众科学态度调查新发现
4.3 翟杰全:论科技传播
4.4 任鸿隽:说“爱科学”
第5章 公众理解科学
5.1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
5.2 李正伟,刘兵:约翰·杜兰特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缺失模型
5.3 李正伟,刘兵: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
5.4 朱效民: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
第6章 大科学的运作
6.1 杰拉西:特殊的晚宴
6.2 杰拉西:论文背后的玄机
6.3 刘华杰,田松:“学妖”和“四姨太效应”
6.4 斯腾奈克:同行评议
6.5 王丹红编译:夏腾与黄禹锡的论文
第7章 失范和监督
7.1 布罗德,韦德:并不完美的理念
7.2 郝火斤:美国科学家首次因学术不端行为获刑
7.3 傅新元等:120位华人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
7.4 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对违背伦理规范的回应
7.5 李侠:公众为何厌倦了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第8章 风险、目标与责任
8.1 贝克:风险、科学与社会理性
8.2 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传达不确定性与风险
8.3 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社会的科学为社会服务
8.4 刘钝:炭疽、克隆人类与致毁知识
8.5 下上:透视转基因生物的争议问题
8.6 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和和谐社会
8.7 丛亚丽:赫尔辛基宣言纵横谈
8.8 李伦:自由软件运动与科学伦理精神
8.9 尹传红:干细胞研究的政治经济学
第9章 走向对话模型
9.1 刘兵,李正伟: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
9.2 刘兵,江洋: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共识会议”
9.3 温内:公众理解科学
9.4 格雷戈里等:公众在科学大战中的角色
9.5 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第10章 大众传媒与科学
10.1 英国皇家学会:大众传媒
10.2 本田一二:科技报道初获普利策奖
10.3 任鸿隽:《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
10.4 王丹红编译:民族主义损害科学新闻业
10.5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编:我国媒体科技报道失误案例及点评
10.6 钮卫星:科学与迷信:老对手面临新问题
第11章 想象、边缘抑或前沿
11.1 李侠:中医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吗?
11.2 田松:全无敌
11.3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11.4 王雨宁等:民族植物学
11.5 尹传红:科学幻想,百年激荡
第12章 超越科学主义的科学传播
12.1 莫扬: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12.2 林宰平: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科学》
12.3 李侠: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12.4 何日休:唯科学主义的“第22条军规”
12.5 王卉:五四以后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12.6 王卉:科学主义、反传统与读经
12.7 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
12.8 蒋劲松: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研究
——从科学传播史上的“聚贤庄之战”谈起
附录 科学传播著作推荐
Readings in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