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针对我国农地制度权属不清、权责不明、权能残缺问题,运用社会学理论,从四种动机和价值取向来把握国家行为,解释农地制度变迁,研究国家确立农地制度的意图,解释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的三次转变,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互构特征,农地制度逐步完善。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国家缺少权利平等的价值取向有关。面向2020年,国家农地制度改革应凸显“权利平等”价值取向,依法治地,用“法律平等”来建构农村土地利用中的权力运用、文化正义和现代农业发展。
目录
目录CONTENTS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意义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目的4
三、研究意义4
第二节文献回顾、启示与问题5
一、文献回顾5
二、文献回顾得到的启示30
三、需要研究的问题32
第三节研究思路、内容、方法37
一、基本思路37
二、研究内容38
三、研究方法48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50
第一节从韦伯社会行为范畴看国家行为51
一、社会行为及其四种类型51
二、国家行为的含义55
第二节国家行为的类型56
一、对国家行为的理性误读56
二、国家行为本质是情绪或感情的行为60
三、国家行为的四种类型69
第三节统治类型与制度类型73
一、四种统治类型73
二、四种制度类型77
三、四种原则的整合性87
第四节制度类型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0
一、政治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0
二、经济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1
三、法律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1
四、文化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2
第五节研究设计93
一、研究假设与概念界定93
二、概念操作化95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101
目录1949—2020: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第三章巩固政权:人民公社所有权102
第一节以巩固政权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02
一、对新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集体共识102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个人情感106
第二节人民公社所有权112
一、人民公社是政治的制度112
二、农村土地担负政治功能117
三、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119
第三节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反建构123
一、人民公社成立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4
二、60年代初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6
三、1978年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7
第四章发展经济:农户承包经营权129
第一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30
一、对人民公社土地制度的非理性认识130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目的理性135
第二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148
一、承包经营制是经济的制度148
二、农村土地担负经济功能151
三、农地承包经营制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153
第三节国家目的理性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168
一、农民的社会、文化需要的满足受挤压168
二、农民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自发行动171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174
第五章支持农村:农民集体所有权178
第一节以多予、少取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79
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套路的认知179
二、国家领导集体的价值理性187
第二节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195
一、农地制度成为承载文化的制度195
二、农村土地担负文化功能203
三、“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下的农地产权204
第三节国家道德正义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217
一、农民平等需要的满足受到挤压217
二、农民为满足平等的需要而自发行动228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231
第六章城乡一体:创新集体所有权233
第一节以公正平等为取向的国家行为234
一、“多予、少取”平凡化与不平等压力234
二、国家新领导集体规则合乎理性的行为239
第二节面向2020:创新农民集体所有权244
一、农地制度成为社会的制度245
二、农村土地担负社会功能254
三、公正平等取向下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创新258
第三节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的农民反建构问题265
一、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农民发生反建构行为的可能性265
二、国家行为四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性271
三、顶层设计:国家四种价值取向整合与深化农地所有权
制度改革276
第七章结论与创新,总结与讨论286
第一节结论286
一、国家行为的类型决定我国农地所有权权属和权利完整性286
二、国家行为偏重土地某一种功能会引发农民的反建构
行为,促使国家行为发生类型转变288
三、国家行为长期缺乏四种动机和价值取向的整合性,导致
农地制度长期存在权属不清、权责不明、权能残缺问题289
四、国家行为的四种动机与价值取向保持整合性,农村土地
所有权制度才可能得到真正完善291
第二节创新点292
一、理论研究的创新292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292
三、研究结论的创新293
第三节总结与讨论294
一、关于本研究适用理论的总结与讨论294
二、关于本研究适用的研究方法的总结与讨论296
三、关于本研究形成的成果的总结与讨论297
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98
参考文献300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意义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目的4
三、研究意义4
第二节文献回顾、启示与问题5
一、文献回顾5
二、文献回顾得到的启示30
三、需要研究的问题32
第三节研究思路、内容、方法37
一、基本思路37
二、研究内容38
三、研究方法48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50
第一节从韦伯社会行为范畴看国家行为51
一、社会行为及其四种类型51
二、国家行为的含义55
第二节国家行为的类型56
一、对国家行为的理性误读56
二、国家行为本质是情绪或感情的行为60
三、国家行为的四种类型69
第三节统治类型与制度类型73
一、四种统治类型73
二、四种制度类型77
三、四种原则的整合性87
第四节制度类型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0
一、政治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0
二、经济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1
三、法律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1
四、文化的制度与农村土地所有权92
第五节研究设计93
一、研究假设与概念界定93
二、概念操作化95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101
目录1949—2020: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第三章巩固政权:人民公社所有权102
第一节以巩固政权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02
一、对新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集体共识102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个人情感106
第二节人民公社所有权112
一、人民公社是政治的制度112
二、农村土地担负政治功能117
三、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119
第三节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反建构123
一、人民公社成立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4
二、60年代初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6
三、1978年前后农民的反建构行为127
第四章发展经济:农户承包经营权129
第一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30
一、对人民公社土地制度的非理性认识130
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目的理性135
第二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148
一、承包经营制是经济的制度148
二、农村土地担负经济功能151
三、农地承包经营制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153
第三节国家目的理性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168
一、农民的社会、文化需要的满足受挤压168
二、农民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自发行动171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174
第五章支持农村:农民集体所有权178
第一节以多予、少取为取向的国家行为179
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套路的认知179
二、国家领导集体的价值理性187
第二节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195
一、农地制度成为承载文化的制度195
二、农村土地担负文化功能203
三、“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下的农地产权204
第三节国家道德正义取向下农民的反建构217
一、农民平等需要的满足受到挤压217
二、农民为满足平等的需要而自发行动228
三、农民自发行动对国家行为的反建构231
第六章城乡一体:创新集体所有权233
第一节以公正平等为取向的国家行为234
一、“多予、少取”平凡化与不平等压力234
二、国家新领导集体规则合乎理性的行为239
第二节面向2020:创新农民集体所有权244
一、农地制度成为社会的制度245
二、农村土地担负社会功能254
三、公正平等取向下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创新258
第三节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的农民反建构问题265
一、国家公正平等取向下农民发生反建构行为的可能性265
二、国家行为四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性271
三、顶层设计:国家四种价值取向整合与深化农地所有权
制度改革276
第七章结论与创新,总结与讨论286
第一节结论286
一、国家行为的类型决定我国农地所有权权属和权利完整性286
二、国家行为偏重土地某一种功能会引发农民的反建构
行为,促使国家行为发生类型转变288
三、国家行为长期缺乏四种动机和价值取向的整合性,导致
农地制度长期存在权属不清、权责不明、权能残缺问题289
四、国家行为的四种动机与价值取向保持整合性,农村土地
所有权制度才可能得到真正完善291
第二节创新点292
一、理论研究的创新292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292
三、研究结论的创新293
第三节总结与讨论294
一、关于本研究适用理论的总结与讨论294
二、关于本研究适用的研究方法的总结与讨论296
三、关于本研究形成的成果的总结与讨论297
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98
参考文献300
1949-2020:国家行为与农村土地所有权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