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949-1999

副标题:无

作   者:吴振坤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352002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央党校工作委员会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949—1999),经过近60位老教授的集体努力,已经完成,即将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央党校的老教授们,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而作的蕴含深情和心血的可贵献礼。他们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个序。我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并乐于为此说一些话。

目录

导论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哲学方面的发展
1、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全面概括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7、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上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
8、对“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再认识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与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的深化与实践中的发展
11、“总的量变过程中许多部分的质变”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12、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思想方法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上唯上,上唯书,只唯实”
15、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16、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
17、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选择的能动性
18 、认识论与群众路线
19、真理发展规律与“双百”方针
20、真理的客观性与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1、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22、劳动创造人类世界
2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4、生产力基本理论的丰富
25、生产力的涵义和构成要素研究的进展
2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重大发展
27、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研究的进展
28、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研究的进展
29、两类上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运用和发展
30、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31、利益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32、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3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4、国家学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5、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的发展
36、社会曲折前进理论的发展
37、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
38、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与丰富
3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0、宇宙有限与无限问题的研究
二、经济学方面的发展
1、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提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政策
3、采取多种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
5、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向资产阶级赎买的思想
6、成功地运用了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的方法
7、采取多种形式渐进地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提出了“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主张,试行“新经济政策”
9、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在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创造性设想
10、提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制的设想
11、探索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12、逐步制定了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的一整套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
13、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4、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制定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15、坚持和完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新思路
16、提出一般生产劳动的概念必须扩大的新见解
17、扩大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应掌握的几条原则界限
18、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涵
19、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认识
20、五六十年代对价值规律理论的新认识
21、创立了必要价值理论
22、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概念的新含义
23、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24、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5、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6、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7、社会主义现代化提法的提出和发展
28、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9、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30、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31、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2、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33、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基本现代化
34、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35、科教兴国战略
36、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37、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8、全党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9、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
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基本出发点
43、所有制范畴和结构研究上的发展
44、生产资料公有制上能采取一种固定上变的模式
4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46、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涵义和在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
4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合理调整和组合国有制的产权关系
51、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52、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民创造的一种新型公有制实现形式
5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的特殊性的新见解
5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特殊性的新见解
55、对外商投资经济性质的新认识
56、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上可逾越的阶段
57、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采取商品经济形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58、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59、商品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性
60、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新认识
61、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6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63、市场经济并上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
64、提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的新见解
65、提出市场经济的内涵、要求、功能、特征的新观点
66、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
67、创立了市场经济学
6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7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产生的新特点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制度的一个发展
74、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及同按劳分红的区别与联系
7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6、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帮后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过程
77、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上的新发展
78、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79、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战略抉择
80 、发展才是硬道理
81、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上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82、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8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84、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85、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总原则
86、三次产业划分的新见解和调整三次产业关系的新设想
87、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设想
88、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
89、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90、我国改革中创立的企业体制是对传统国营企业体制的突破
9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9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9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形成了一系列方针
94、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95、稽察特派员制度
96、明确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
97、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规定
98、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
99、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确立了劳动力市场
100、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10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再认识
102、宏观调控是与市场机制并存的调控机制
10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104、我国的宏观调控是中央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
105、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106、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107、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方针
108、我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109、在农村实行新的土地使用制度
110、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11、发展了农村多样化的合作制形式
112、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113、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114、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实现农村工业化
115、发展小城镇,使乡村城镇化
116、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
117、建立了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
118、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119、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120、小农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121、中国的发展离上开世界
122、我国实行的是全方位全面的开放政策
123、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24、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125、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
126、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创举
127、走中国自己引进技术的道路
128、吸引外资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129、我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一系列战略原则
130、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内向发展为主、外向发展为辅
131、开放地区必须实行外向发展战略
132、创立了对外开放经济学
133、两参一改三结合
134、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
135、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管理的思想
136、三个效益统一的观点
137、企业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
13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监督理论
1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调控理论
140、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4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经济职能的新发展
1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形态的新概括
144、对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新认识
14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机制
146、战后金融资本发展的新特点
147、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新认识
148、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149、重新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
150、重新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151、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
152、对经济和政治发展上平衡规律的新认识
153、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辩证认识
154、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两重性
155、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56、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三、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发展
1、明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
2、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的认识
3、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
5、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认识的重大成果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14、对社会主义民主基本特征的新认识
15、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原则
16、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
17、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
1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是最广泛最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新形式
19、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
20、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的新举措
2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理论概括
2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科学概括
24、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了无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新形式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28、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9、“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
30、“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伟大实践
31、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33、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途径
3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35、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
37、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界定
3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3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
4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43、造就“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4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4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4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吸取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47、为人民朊务、为社会主义朊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4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
49、弘扬时代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0、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战略策略理论
5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3、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的科学论断
54、新时期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55、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6、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57、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58、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59、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6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6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断调整和完善是社会主义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想
62、提出我国永远上称霸思想
6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
64、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
65、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6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67、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
68、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9、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是一种新发展
70、创立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理论
71、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
72、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7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74、对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
7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76、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四、法学方面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札根和发展
2、法的概念和法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3、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
4、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5、法律价值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6、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转变法的功能的认识
7、法律行为是法学的基本范畴
8、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
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党和国家坚定上移的基本方针
10、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1、法制与民主的关系在理论上的发展
12、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丰富内容
1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
15、依法治国是维护和实现共产党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的客观需要
16、实现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
17、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法律文化基础
18、给宪法制定科学的完整的概念
19、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20、建国以来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变化
21、宪法要以社会为基础,使宪法规范与客观现实相统一
22、实事求是地在宪法上规定我国的国体
23、加强宪法的实施监督制度
24、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法理论基础
25、在改革中上断完善行政法制
26、确立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27、明确规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28、制定科学的犯罪概念
29、建立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
30、处理违法犯罪问题要区分两类矛盾
31、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与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32、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等刑事政策
33、我国刑罚理论的发展
34、我国《民法通则》的制定颁行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的确立
35、民法通则对原民法理论的突破
36、中国社会主义民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的产物和体现
37、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
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
39、中国经济法学的成就和发展
40、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4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4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
43、我国劳动改造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伟大理论的具体体现
4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
45、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的产物,又是民主、法治的构成要素
五、党的建设方面的发展
1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仍然必须坚持工















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3、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4、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6、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
7 、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8、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9、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0、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1、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2、党的建设必须朊从和朊务于党的基本路线
13、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14、坚持党性,增强党性修养
1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6、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
17、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8、“四个朊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朊从中央
19、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20、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21、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2、党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23、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24、提出干部队伊建设的“四化”方针
25、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伊
26、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27、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28、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新老干部交替
29、提出新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
30、提出对干部队伊实行科学管理
3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32、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发展
33、党员的先进性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34、提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35、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36、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37、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
38、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
39、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
40、提出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以及其他政党关系的四项原则
41、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友好往来
六、中共党史方面的新突破和新认识
1、中共党史研究指导思想的转变
2、五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
3、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条件的再认识
4、大革命时期的“左”的倾向
5、重新评价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功过是非
6、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新认识
7、对李德的来历与身份的“夊查”
8、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新评价
9、还《延安日记》以历史真面目
10、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方针的再研究
11、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研究的新成果
12、中共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1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重大突破
14、建国前中共对美国政策的研究
15、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的新成果
16、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新评价
17、对邓子恢右倾机会主义的平反
18、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几次重大批判的再思考
19、中共八大及其重大决策的再研究
20、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再评析
21、三面红旗的被否定
22、庐山会议和彭德怀冤案的昭雪
23、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再评说
24、四清运动的反思
25、五十、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26、“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和反思
27、所谓“二月逆流”是抗争的正流
28、“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纠“左”的重新肯定
29、一九七五年全面整顿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30、“两个凡是”的禁锢及其被突破
31、伟大的历史转折
32、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3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否定
34、毛泽东功过及历史地位的评价
35、刘少奇冤案的平反
36、张闻天的思想理论贡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949-1999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