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及其行动选择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杨栋梁 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51415609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知行,是在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环境条件约束下,历时性地调整变化的。鉴此,本项目研究的宏观视角和路径设计重点把握了以下诸点:第一,近代以前、特别是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观如何,它给近代以后的日本留下了什么基础性“遗产”;第二,近代以来日本如何认识世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观和亚洲观?如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开始以欧美等近代以前不甚重视的“他者”为参照对象,重新评估中国;第三,世界形势的变化,大国的全球战略及其远东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应对等,与日本的中国知行是怎样的互动关系;第四,基于对世界、中国和日本三者间的比较,日本在不断调整“自我认知”的同时,其中国认知、态度和行动选择,在相对“静态”的时空交叉“点”上显示出怎样的特点,在“动态”发展的“线”上又展现了怎样的轨迹和本质性规律。本项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参考国际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借鉴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一个半世纪以来日本的中国知行,力求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实证考察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目录

序章 古代中日关系的整体验证与思考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六、简短的结语
第一章 江户时期的中国认知(1603-1840)
  一、儒学家的中国观
  二、国学家的中国观
  三、兰学家的中国观
  四、江户时期中国观的遗产
第二章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知行(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三、明治前期的对华政策与行动
  四、甲午战争期间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第三章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知行(1895-1924)
  一、从甲午战后的彷徨到与列强“共舞”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对华知行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对华知行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华知行
第四章 国民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中国知行(1924-1945)
  一、对中国统一的阻挠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三、对中国的封堵和蚕食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知行(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二、敌视中国政策与“政经分离”的吊诡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知行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五、民众中国认知的嬗变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第六章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二、崇尚“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三、冷战后对华知行的演进
  四、新世纪对华知行的动态
终章 日本近代以来中国知行的演变与特征
  一、古代中国知行的“遗产”
  二、近代中国知行的轨迹
  三、战后中国知行的嬗变
  四、近代以来中国知行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及其行动选择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