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的写作力图贯穿两条主线。第一,将证据问题的研究纳入综合学科与边缘学科的范畴,从哲学上分析证据的认识论理与证据认识的特殊性,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证据的内在规律与社会价值,甚至希望能过物理学和数学的分析来控究证据的程序价值与证明作用。通俗地说,设计第一条写作主线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证据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合理的证明思维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二,对大量涉及证据运用规律,从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不同角度考察证据的法学目的,从证据规则本身的特殊性来总结具体的操作技能。换句话说,设计第二条写作主线的动力源于那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研究的本身并非目的,通过比较,汲取别人的长处,对于我们的证据实践才有现实的意义。这样看来,把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视为证据的基础理论,后半部分看成是证据的操作规范也末尝不可。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证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据的认识论原理
一 认识可能与认识目的
二 证据认识的特殊性
第二节 证据与法现实主义
一 法现实主义的思想原则
二 “规范怀疑主义”与“事实怀疑主义”
三 法现实主义与证据理论
第三节 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一 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二 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第四节 证据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 证据的科学立场
二 证据的物理学基础
三 证据的心理学原理
四 数字证据与计算机技术
第五节 概率论与证据法
一 数理统计与证据力
二 概率论在证据学中的地位
三 概率学与间接反证制度
第二章 证据的法律属性
第一节 证据的法律定义
一 证据的基本概念
二 证据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一 证据法的定义
二 英美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三 大陆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四 中国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证据的合法性
一 证据方法的合法性
二 证据程序的合法性
第四节 证据的关联性与可采性
一 证据的关联性
二 证据的可采性
第五节 证据法与实体法的相互关系
一 证据与行为事实
二 证据与因果关系
三 证据与客体要件
第三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史前证据途径
一 证据意识的缘起
二 神明裁判与占卜用刑
第二节 朦胧证据制度
一 古罗马证据制度
二 日耳曼与法兰克证据制度
第三节 法定证据制度
一 法定证据制度的起源
二 形式法定证据制度
第四节 自由心证主义
一 自由心证的基本特征
二 自由心证理论的历史沿革
三 自由心证的哲学基础
四 不合理心证的控制途径
第四章 证据方法
第一节 证据分类原则
一 形式性证据分类
二 证据的综合类型
第二节 对称性证据
一 本证与反证
二 主体证据与补强证据
第三节 功能性证据
一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二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三 一般证据与辅助证据
第四节 新型证据方法
一 计算机数据
二 测谎结论
三 麻醉性精神分析报告
四 视听资料
五 测速与体内酒精测试
六 声纹鉴定与气味鉴别
第五节 常用证据方法
一 证人证言
二 被告人供述
三 书证
四 鉴定结论
第五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传闻法则
一 传闻证据的定义
二 传闻证据与对审权
三 传闻法则的适用范围
四 以证明力争议为目的的证据
五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别
第二节 自白任意法则
一 自白任意法则的缘起
二 自白的定义
三 自白的形态与内容
四 自白任意性的判断标准
五 非任意自白的表现形式
六 共同被告人自白
第三节 证据补强规则
一 证据补强规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 证据补强规则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推定与认知规则
一 推定规则
二 司法认知
第六章 举证责任
第一节 举证责任的定义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
一 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二 举证责任分配的实现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逆转
一 举证责任倒置
二 举证责任的转换、转移与消灭
第七章 证明方法
第一节 证明原理
一 证明的定义
二 证明的对象
第二节 证明体系
一 证明的程度
二 证明的形式
三 证明的体系
第三节 证明方法
一 证据评价
二 综合性判断
第八章 证据程序
第一节 司法制度与证据程序
一 当事人主义
二 职权主义
三 综合主义
第二节 程序空间与实体空间
一 英美法证据展示制度
二 大陆法证据展示途径
第三节 证据运用程序
一 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程序
二 证据调查程序
第四节 违法证据的法律效力
一 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缘起
二 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理论依据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x
绪论
第一章 证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据的认识论原理
一 认识可能与认识目的
二 证据认识的特殊性
第二节 证据与法现实主义
一 法现实主义的思想原则
二 “规范怀疑主义”与“事实怀疑主义”
三 法现实主义与证据理论
第三节 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一 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二 民事证据的伦理学要求
第四节 证据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 证据的科学立场
二 证据的物理学基础
三 证据的心理学原理
四 数字证据与计算机技术
第五节 概率论与证据法
一 数理统计与证据力
二 概率论在证据学中的地位
三 概率学与间接反证制度
第二章 证据的法律属性
第一节 证据的法律定义
一 证据的基本概念
二 证据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一 证据法的定义
二 英美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三 大陆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四 中国证据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证据的合法性
一 证据方法的合法性
二 证据程序的合法性
第四节 证据的关联性与可采性
一 证据的关联性
二 证据的可采性
第五节 证据法与实体法的相互关系
一 证据与行为事实
二 证据与因果关系
三 证据与客体要件
第三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史前证据途径
一 证据意识的缘起
二 神明裁判与占卜用刑
第二节 朦胧证据制度
一 古罗马证据制度
二 日耳曼与法兰克证据制度
第三节 法定证据制度
一 法定证据制度的起源
二 形式法定证据制度
第四节 自由心证主义
一 自由心证的基本特征
二 自由心证理论的历史沿革
三 自由心证的哲学基础
四 不合理心证的控制途径
第四章 证据方法
第一节 证据分类原则
一 形式性证据分类
二 证据的综合类型
第二节 对称性证据
一 本证与反证
二 主体证据与补强证据
第三节 功能性证据
一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二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三 一般证据与辅助证据
第四节 新型证据方法
一 计算机数据
二 测谎结论
三 麻醉性精神分析报告
四 视听资料
五 测速与体内酒精测试
六 声纹鉴定与气味鉴别
第五节 常用证据方法
一 证人证言
二 被告人供述
三 书证
四 鉴定结论
第五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传闻法则
一 传闻证据的定义
二 传闻证据与对审权
三 传闻法则的适用范围
四 以证明力争议为目的的证据
五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别
第二节 自白任意法则
一 自白任意法则的缘起
二 自白的定义
三 自白的形态与内容
四 自白任意性的判断标准
五 非任意自白的表现形式
六 共同被告人自白
第三节 证据补强规则
一 证据补强规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 证据补强规则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推定与认知规则
一 推定规则
二 司法认知
第六章 举证责任
第一节 举证责任的定义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
一 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二 举证责任分配的实现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逆转
一 举证责任倒置
二 举证责任的转换、转移与消灭
第七章 证明方法
第一节 证明原理
一 证明的定义
二 证明的对象
第二节 证明体系
一 证明的程度
二 证明的形式
三 证明的体系
第三节 证明方法
一 证据评价
二 综合性判断
第八章 证据程序
第一节 司法制度与证据程序
一 当事人主义
二 职权主义
三 综合主义
第二节 程序空间与实体空间
一 英美法证据展示制度
二 大陆法证据展示途径
第三节 证据运用程序
一 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程序
二 证据调查程序
第四节 违法证据的法律效力
一 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缘起
二 违法证据排除法则的理论依据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x
证据学原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