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系由文化学者、民俗专家、新闻记者组成的团队历时三年,跨越五省两直辖市,对涵盖三十多地、市、县的隋唐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所取得的成果。著作以隋唐大运河中的通济渠、永济渠为中心,记述了两渠的渊源和演变,考察了通济渠的古代风貌和沿岸风物。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两渠沿岸约二十座承载历史温度和深度的名城,将隋唐大运河沿线曾经的景物风俗、历史画卷一一呈现出来。著作在唤醒历史的同时,还能让今人重新认识隋唐大运河沿线整体文化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极具原创性、开拓性。
目录
1. 上册
序言
*编 隋唐大运河源流及异名考
*章 通济渠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通济渠的兴修缘起
第三章 通济渠的名称演变
第四章 永济渠兴修的缘起
第五章 永济渠的名称演变
第二编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沿岸风物考
*章 大运河通济渠沿岸民风民俗——以通济渠淮北段为例
*节 隋唐大运河两岸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节 生活习俗
第三节 生产与交换民俗
第四节 礼仪民俗
第五节 游艺民俗
第六节 岁时民俗
第七节 崇信与禁忌民俗
第二章 大运河民俗文化访谈
*节 “闹”元宵是一种和谐
第二节 传统节日如何过——以中秋节庆为例
第三节 清明节应成为华夏民族的感恩节
第四节 让清明节真正气清景明
第三章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考
*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来源
第二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器型
第三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窑口
第四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朝代
第五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特点
第六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功用
第七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收藏
第八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鉴定
第九节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主要出土地
第四章 隋唐大运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
第二节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特点
第三节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
第四节 保护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第五节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措施
第三编 隋唐大运河纪行诗文考
*章 初始于隋
第二章 繁荣于唐
第三章 极盛于宋
第四章 渐衰于元明清
第四编 隋唐大运河沿线城市风貌考
*章 概述
第二章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沿线城市
*节 千年帝都,运河中枢——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
第二节 荥泽兴运——郑州
第三节 东京梦华——开封
2. 下册
第四节 三商之源——商丘
第五节 捅开了大运河历史的一扇窗——运河名城淮北古韵悠扬
第六节 汴水咽喉——宿州“汴水咽喉”
第七节 汴泗悠悠 洪泽浩荡——文明一脉宿迁、泗洪
第八节 汴水入淮处——淮安盱眙
第九节 无运河 不扬州
第三章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沿线城市
*节 永济渠源头之地——焦作
第二节 鹤壁——云溪燕语卫水舟,十里城池半入山
第三节 迢迢卫水东——新乡
第四节 安阳: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第五节 “平原千里,漕运四通”——邯郸
第六节 挽漕之襟喉——聊城临清
第七节 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
第八节 侠风义胆看沧州
第九节 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
第十节 “以漕运通济”——北京通州
附录
用脚步擦亮隋唐大运河
——访谈“行走隋唐大运河”活动的组织者张秉政教授
有关“行走隋唐大运河”的媒体报道选录
《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我校张秉政教授率队考察大运河古道活动
行走隋唐大运河采访任务书举隅
行走隋唐大运河相关活动
后记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