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哀祭文体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王一涵

分类号:

ISBN:978751173422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文体的角度切入,分六章具体分析研究先唐各类哀祭文体的源流、演变、文体特征的变化,以及哀祭文产生和流变的文化背景和原因。绪论主要是对本文所研究的哀祭文体对象进行界定,提出采用“哀祭文”的依据,并提出选取诔、祭文、吊文、哀辞、哀策等文体以及丧葬文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古代文体分类

二、古人对哀祭文体的认识和分类

三、哀祭文体研究现状

四、研究范围和方法

*章古代丧祭思想

*节儒家的死亡观念

一、早期社会的死亡观念

二、儒家的生命意识

三、“三年之丧”的理论与实践

四、儒家对死亡的超越

第二节道家和道教的死亡观念

一、老子的死亡观念与顺应生死的“道”

二、庄子的死亡观念与“生死齐一”

三、道教理论中的“重生恶死”观念

四、道家和道教对死亡的超越

第三节佛教的死亡观念

一、佛教的“死亡之苦”

二、佛教的死亡观念

三、佛教对死亡的超越

第四节结语

第二章古代丧祭仪式

*节古代丧祭礼仪

一、儒家丧祭礼仪

二、道教丧祭礼仪

三、佛教丧祭礼仪

第二节丧祭仪式的意义

一、“过渡礼仪”与“阈限”理论

二、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

三、丧祭礼仪的文化功能

三、仪式与文体的产生

第三节结语

第三章诔文研究

*节诔文溯源

一、诔之释义

二、诔与谥制

三、诔的礼制规定

四、诔文体制溯源

第二节诔文流变

一、内容的变化

二、抒情方式的变化

三、诔主身份的变化

四、体制的变化

五、流变的原因

第三节诔文的衰落

一、谥议与行状对诔文作谥职能的取代

二、碑志文对诔文述德职能的取代

三、祭文和哀辞对诔文写哀职能的取代

四、佛教丧葬愿文对诔文祈愿职能的取代

第四节结语

第四章祭文吊文研究

*节祭文溯源

一、祭之释义

二、祭与祝官

三、祭的礼制规定

四、祭文体制溯源

第二节祭文流变

一、体制的仪式性特征

二、内容的变化

三、祭主身份的变化

四、语体形式的变化

第三节吊文溯源

一、吊之释义

二、吊与凶礼

三、吊与宾礼

四、吊文体制溯源

第四节吊文流变

一、吊文的文体定型

二、内容的变化

三、体式的变化

四、体制的变化

第五节结语

第五章哀辞、哀策、挽歌研究

*节哀辞溯源

一、哀辞释义

二、哀辞溯源

第二节哀辞流变

一、哀辞的文体定型

二、哀辞的体制特征

三、哀主身份的变化

四、哀辞抒情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哀策溯源

一、哀策释义

二、哀策文体溯源和礼制规定

第四节哀策流变

一、哀策的文体定型

二、哀策的文体结构与体制特征

三、哀策的文体流变规律

第五节挽歌溯源

一、挽歌释义

二、挽歌与送终之礼

三、挽歌仪式的表演者——挽郎

四、“非礼”的助乐挽歌

第六节挽歌诗流变

一、挽歌与挽歌诗

二、葬礼挽歌诗和拟挽歌诗

三、献赠挽歌诗

四、挽歌诗的文体流变规律

第七节结语

第六章丧葬文书研究

*节买地券研究

一、买地券的产生

一、买地券的仪式性特征

三、买地券的体制

四、买地券的内容

第二节镇墓文研究

一、镇墓文的产生

二、镇墓文的仪式性特征

三、镇墓文的体制与内容

第三节告地策研究

一、告地策的产生

二、告地策的内容

三、告地策与通关之“传”

第四节丧葬文书与道教思想

一、丧葬文书与道教神仙谱系

二、丧葬文书中的解除内容

三、丧葬文书中的道教符箓内容

第五节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绪论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先唐哀祭文体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